劉 泉
(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農業農村局, 貴州 銅仁 554300)
農藥是一種特殊的生產資料,能夠快速控制病蟲草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促進農業增產增收。但農藥的不合理施用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污染問題,同時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體健康。碧江區是農業生產縣,主要農作物常年種植規模約1.82萬hm2,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每年發生面積約4.3萬hm2次,總體呈中等偏重發生。農藥使用者年齡結構老齡化,除草劑用量大,農民過量、盲目施藥,專業化統防治滯后,植保器械落后及植保專業隊伍薄弱等因素嚴重影響農藥減量工作的推進。有序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是當前植保工作的重點任務。為農藥減量增效工作提供參考,論述了農藥減量增效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根據銅仁市碧江區農藥追溯電子監管平臺統計,2019年碧江區除草劑銷貨量占總銷貨量的78.45%,殺蟲劑占10.94%,殺菌劑占8.2%,植物生長調節劑占0.41%;2020年碧江區除草劑銷貨量占總銷貨量的74.57%,殺蟲劑占18.67%,殺菌劑占6.72%,植物生長調節劑占0.04%。除草劑銷貨量最大、其次是殺蟲劑、再次是殺菌劑。農村勞動力嚴重潰乏,果園、稻田、玉米地、油茶地和荒地等除草都在使用除草劑。鋤頭中耕除草、人工用腳除秧草的耕作方式很少,基本被除草劑取而代之,除草劑用量大,農藥減量行動推進難。
農藥經營者專業知識差,拿不準病蟲害危害特點,不清楚農藥品種的功能特性,推銷多種農藥品種給農藥使用者,農藥使用者也是2~3倍量的配制農藥,盲目施藥。老年人作業行走緩慢,藥液多量噴淋植株葉片上,多噴的藥液順著葉片流入土壤,造成藥液浪費和藥害現象,農藥利用率低。農藥多用、濫用導致病蟲雜草產生抗藥性,引起病蟲草害再度猖獗,多余的農藥殘留于植物體表、土壤、水體和大氣中污染環境。
銅仁市碧江區總耕地面積約1.82萬hm2,據銅仁市碧江區農經站統計,土地流轉面積約0.613 3萬hm2,土地流轉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33.7%,約66.3%的耕地仍為一家一戶的家庭式經營,病蟲草害防治仍以一家一戶的家庭式防治為主,家庭式的農藥使用者年齡偏大,不按時間點開展統防統治,成分散式防治。地方組建不起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缺乏一支較強的專業化統防統治隊伍,大面積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難以開展。
新型藥械保有量不足,農藥利用率低。農民使用的藥械大量為3WBD-16型、18型背負式電動噴霧機,小型手動背負式噴霧機仍有少量使用。脈沖式彌霧機、擔架式柴油機和電動機等中型藥械全區保有量不足100臺,植保無人機全區保有量3臺,無車載式機引大型噴霧機等藥械。
基層植保隊伍體系建設落后,縣級植保隊伍薄弱,鄉級沒有設置植保隊伍,銅仁市縣(區)級植保結構在崗人員均不足5人;年齡結構老化,50歲以上年齡的技術員占80%以上,植保技術人員不足和老齡化嚴重影響農藥減量增效工作的有序推進。
縣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搞好病蟲害監測預警,適時發布重大病蟲害預警信息,及時加強預警信息宣傳及防治指導。在重大病蟲害防治關鍵時間內,聚合力量。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涉農部門參與,上下聯動、多方支持的工作格局[1]。做到精準施藥、統防統治、群防群治。抓好科學安全用藥培訓,重點培訓“百”名科學安全用藥指導師、“千”名培訓師、“萬”名縣級指導員、“十萬”名鄉級專業施藥員、“百萬”名村級農藥施藥者,不斷提升科學安全用藥水平[2]。利用高素質農民培訓計劃加強農藥經營者和農藥使用者培訓,更新農藥經營者專業技能,提高經營素質,做到準確對癥推薦農藥品種,防止假冒偽劣農藥產品和高毒農藥產品流入市場。加強農藥使用者科學用藥技術培訓指導,宣傳引導農藥使用者使用高效低毒低風險的中高端農藥品種。加大綠色植保產品防治效果評價宣傳,引導農民和種植企業利用綠色植保防控產品替代化學農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
推廣農業栽培管理控制病蟲害。油菜、馬鈴薯等開廂栽培,適當稀植,增加植株透光性,減少病蟲繁殖和傳播載體,減輕病蟲害發生量;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等拌藥播種、帶藥移栽,端口前移,控制作物苗中前期病蟲害;蔬菜采用間作、水稻和油菜采用水旱輪作、水稻分蘗期適時曬田、茄果類蔬菜進行膜下滴灌、果園及水稻田地保留功能雜草、適時修剪、深冬季清園等降低病原、蟲原基數;玉米、高粱等統一播期,切斷草地貪夜蛾食料,減少農藥施用次數,減少環境污染。
在集中連片的種植區,根據主要病蟲草害發生種類,推廣合適病蟲草害防控的綠色植保產品,如燈光誘殺、性誘捕殺、寄生蜂寄生、性迷向素、臭氧發生器、粘膠色板等控制病蟲害;推廣應用機械割草、鋤草工具、防草布、三葉草等防除和控制雜草,減少農藥的施用量。
聚集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項目資金,重點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化肥統配統施、病蟲統防統治等服務,加快新肥料、新農藥及高效機械的推廣應用。創新機制,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創新金融服務,支持農民、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化肥農藥減量等社會化服務[1]。政府加大惠農政策的投入,加快土地流轉速度,扶持和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推進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建設,開展規模化病蟲草害統防統治服務。
縣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執行農藥使用臺賬管理制度。加強水稻、蔬菜、玉米、果園等種植基地用藥臺賬監督檢查和生產活動的監督管理,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加大農藥銷售和使用環節的執法查處力度,對查處農藥違規經營行為或超農藥登記范圍使用農藥案例依法立案處罰,制止除草劑等農藥亂用、濫用現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產環境安全。
林下、田園種養結合,林下套種大豆、花生、中藥材、紅薯、三葉草、萬壽菊、波斯菊等植物,或林下發展養鵝、養雞畜禽產業;稻田田坎周邊保留功能雜草,或種植黃豆、三葉草、萬壽菊、波斯菊等蜜源植物涵養天敵生物,稻田“稻+”種養結合模式;菜園間作芹菜、韭菜、大蒜等趨避性蔬菜。生物控害,增加產值,減輕病蟲發生,減少用藥次數。
因地制宜選擇輕簡化植保機械,推廣自走式高桿噴霧機、多功能靜電噴霧器、彌霧機和智能植保無人機等新型植保藥械替代小型低效藥械,對規模以上的種植基地推廣低溶量噴霧技術。針對不同作物選擇不同的植保機械,如對玉米、果樹等作物,因地選擇自走式高桿噴霧機、彌霧機或多功能靜電噴霧器;針對水稻、蔬菜等作物,選擇多功能靜電噴霧器,彌霧機、智能植保無人機。通過大力推廣新型藥械,減少農藥用量,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流失和浪費,提高農藥利用率,減輕環境污染。
根據作用靶標,推廣高效低毒低風險的中高端農藥替代中等毒性以上的中高風險農藥。大力推廣微生物源、植物源和礦物源農藥,逐漸淘汰老牌、低端農藥品種。推廣微乳劑、懸浮劑、水分散粒劑、水乳劑、微乳劑、顆粒劑等對環境安全的農藥劑型提高防效和降低農藥殘留風險。
地方政府加強基層植保人才隊伍建設,縣級植保機構引進高層次后備人才,注入新生力量。鄉級組建新時代植保人才隊伍,配齊配強基層植保人才隊伍。有序推進農作物病蟲草害綠色防控、農藥減量增效,為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綠色高效發展保駕護航,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