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竹晶, 向 勤, 張金霞, 楊平飛, 趙仁全
(1.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6; 2.正安縣安場鎮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 正安 563400; 3.正安縣農業農村局, 貴州 正安 563400)
三葉青學名三葉崖爬藤(Tetrastigmahemsleyanum),為葡萄科(Vitaceae)崖爬藤屬(Tetrastigma)藤本植物,全株均具有藥用價值[1-2]。三葉青黃酮類化學成分具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提高機體免疫的雙重功效,因此,其野生資源被狂挖濫采,瀕臨滅絕[3]。三葉青野生資源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的貴州、湖北、云南和臺灣等區域[4],生性喜涼爽,多見于海拔300~1 300 m的山坡林下、林緣灌叢或山谷陰處等,多攀附巖壁與樹木上。目前,關于三葉青的扦插繁殖雖已有報道,但技術不成熟[5],通過建園、扦插繁殖、扦插后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出圃管理等技術環節總結貴州三葉青扦插繁殖操作技術,以期為貴州海拔500~1 400 m山區及相似環境地區的三葉青種植提供技術支撐,推動三葉青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葉青扦插繁殖種植基地位于貴州省正安縣,東經107°4′~107°41′、北緯28°9′~28°51′。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 076 mm,年均溫度為16.14℃,無霜期長,平均290 d。農田灌溉水質達到國家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2005)二級以上標準,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GB 3095-1996)二級以上標準,土壤環境質量達到國家質量(GB 15618-1995)二級以上標準。
2.1.1 選址 選擇背風向陽和偏酸性(pH 5.5~7.0)的壤土、沙壤土建園最佳。園地環境應符合DB45/T 532,土壤環境質量符合GB 15618-1995,環境空氣質量符合GB 3095-1996。
2.1.2 整地 大棚內土壤經深翻、除草、平整后,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施充分腐熟農家肥1 000~1 500 kg/667m2)。按寬0.6~0.8 m、高20~25 cm的規格起畦,用0.2%多菌靈溶液對土壤噴施消毒。
2.2.1 扦插苗選取 從植物母體上切取莖、根和葉的一部分作為插穗。以2~3年生健壯、無病蟲的藤條,剪成長15~30 cm的插穗,每條插穗帶芽2~3個。
2.2.2 扦插時間 每年9—10月,氣溫22℃左右扦插最佳。
2.2.3 消毒 將插穗每100條整齊捆成一扎,用0.2%多菌靈溶液浸泡20 min。
2.2.4 生根處理 將消毒后的插穗基部用ABT生根粉1號1 000 mg/L溶液浸泡10 s,浸泡液面高度高于切口2~5 cm。
2.2.5 黃泥裹根 選擇干凈、細膩、干燥的黃泥放入桶中,倒入水,將水攪到泥里,切勿太稀,盡量呈現出比較濃稠的泥漿狀態。將插條底部放進泥漿轉幾圈,取出稍微晾干后再放進泥漿裹一圈,反復幾次。泥漿密度較大,可以形成一個無公害的保護層,隔絕外界細菌侵擾,避免根系腐爛和起到保水保濕作用。
2.2.6 扦插方法 按行距15~20 cm,開深10~20 cm的溝,將經過消毒生根、黃泥裹根處理后的插穗按5~10 cm的距離斜插入溝內,插穗入土深約為整個插穗的2/3,每個插穗至少有1個腋芽露在土壤外,蓋土壓緊,澆足定根水。
2.3.1 光照控制 整個苗期遮陽率在67%左右,三葉青能夠獲得最佳的葉片外觀和最高凈光合速率,是三葉青培養的最適合光照條件。
2.3.2 溫濕度控制 三葉青對溫度要求敏感,在25℃左右適溫條件下生長健壯,當氣溫降至10℃下時生長出現停滯,年均溫度16~22℃適宜。空氣濕度以75%~85%為宜。
2.3.3 追肥 當新芽長出2~3 cm時可噴施0.3%~0.5%尿素溶液1次。肥料使用符合《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 496—2010)的要求。
防治三葉青病蟲害應推廣無害化綜合措施。農業防治:選擇耐病蟲品種,及時清除植株病殘體及雜草,并集中除害處理。物理防治:利用誘劑、誘器或人工捕殺進行防治,推薦使用誘劑。化學防治:應符合《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 8321 .10—2018)的規定,提倡科學、合理、安全用藥,隔5~7 d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1次,連續噴施2~3次。生物防治:推廣使用生物源農藥,可采用竹醋液300~500倍防病避蟲,采用信息素等誘殺害蟲,使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
扦插期主要有蚜蟲危害嫩芽和根腐病、葉斑病等。蚜蟲:在未大面積發生之前噴施10%吡蟲啉3 000~4 000倍液防治。根腐病:發病初期可噴灑50%甲基托布津可溶性粉劑800~1 000倍液防治。葉斑病:加強大棚管理,注意排澇通風,施用65%代森鋅550~600倍液,或波爾多液(硫酸銅∶生石炭∶水=1∶1∶150)防治,7 d噴1次,連續2~3次。
2.5.1 起苗時間 扦插后45~60 d培育成合格苗,即可起苗出圃。
2.5.2 起苗要求 做到少傷根,保持根系完整和不折斷苗干。起苗后立即置于蔭蔽無風處。
2.5.3 種苗質量 株高15~20 cm,根系10條以上,平均根長3 cm以上,平均芽長5 cm以上。
2.5.4 包裝和運輸 出圃時每100苗扎成一捆,在明顯處掛標簽,注明品種名稱、級別、數量、出圃日期。種苗長距離運輸時應采用草簾、篷布覆蓋,黃泥裹跟、吸濕劑等措施確保根部不失水。苗木運輸應按鮮活物運輸的規定執行,應符合《農業植物調運檢疫規程》(GB 15569—2009)的規定。
2.5.5 定植或假植 運輸到目的地后進行定植或假植,肥料使用應符合《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 496—2010)。若不能及時種植的應置于陰涼處,及早定植或假植。
從事中藥材人工種植的人員均應具有基本中藥學、農學常識,并經過生產技術、安全及衛生學知識培訓。從事田間工作的人員應熟悉栽培技術,特別是農藥的施用及防護技術。對從事藥材生產的有關人員應定期培訓與考核。
藥材生產單位應備齊藥材生產必須的儀器設備。企業生產和檢驗用的儀器、儀表、量具、衡器等適用范圍和精密度應符合生產和檢驗的要求,有明顯的標志,并定期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