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露
(綏陽縣鄉村振興局,貴州 綏陽 5633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產業興旺作為實施重點[1]。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2],在全面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后,產業興旺更成為鏈接鄉村振興和脫貧成果的紐帶。在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新階段扶貧開發決策部署,圍繞原有扶貧產業發展基礎,將扶貧的目標任務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鞏固脫貧成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有效推動“三農”發展的重要舉措,對加快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在推進脫貧攻堅時期,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通過大力發展農業扶貧產業,取得了一定成果[3],但在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當地農業扶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鑒于此,分析綏陽縣農業扶貧產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發展建議,以期為加快當地農業扶貧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參考。
綏陽縣農業扶貧產業主要包括特色種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其中,特色種植業包括蔬菜、辣椒、金銀花、糧煙和飼草等;特色養殖業包括生態雞、生豬、肉牛羊;農產品加工業主要包括金銀花、茶葉和糧食加工。據統計,2017—2019年全縣重點農業扶貧產業項目中,特色種植業總投資超3.2億元,帶動脫貧人口超2萬人;特色養殖業總投資超3.8億元,帶動脫貧人口超8 800人;農產品加工業總投資超35億元,帶動脫貧人口超1 400人[4]。當地已形成辣椒和金銀花兩大優勢產業為主,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為輔的產業發展模式[5],2018年全縣辣椒產業年產值超10億元[6],金銀花產值超2億元,蔬菜產值超4億元[5]。
產業鏈包括生產、運輸、加工、銷售等諸多環節,也包括產業所需的冷鏈物流等配套體系。近年來,綏陽縣出臺各項政策鼓勵金銀花、辣椒、方竹筍等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但因產業發展規模小、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不夠、產品研發技術不高等問題,即使有發展意愿的產業,因受土地、自然環境因素、技術等條件的限制,導致產業發展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更難以形成產業鏈。另外,因研發技術水平低和專業技術人員少,產品開發難度大,產品附加值不高。
扶貧產業項目投入有限,規模小,產量小,產品在當地的市場占有率不高,經營主體對接市場能力有限,沒有建立健全市場銷售信息的傳播機制,出現扶貧產品滯銷現象。另外,因銷往外地市場的運輸和保鮮儲存成本高,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不足,銷售困難,也使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受挫。
農業扶貧產業發展的薄弱一環是受自然災害的風險影響大,而生產者存在“靠天吃飯”的僥幸心理,自身防范和化解自然風險的能力弱,產業主管部門也未建立健全產業風險防控和災害補償機制,導致部分產業遭受自然風險后損失較大,嚴重制約產業健康發展。
發展扶貧產業需要相應專業技術指導和支撐,尤其是處于扶貧產業發展一線的基層。在具體的扶貧項目實施過程中,技術人員參與項目指導少,即使有技術人員指導,但專業論證不足,缺乏相應專業技術知識,指導能力受限,未能及時發現和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各類突出問題,制約產業正常發展,甚至導致整個產業失敗。
一是針對基層扶貧產業項目分散、投入資金小的現狀,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突出長短結合、大小并舉的產業發展方式,既要發展一批“短、平、快”的產業發展項目,又要發展長效主導產業。二是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特色農產品發展需求,鼓勵龍頭企業在當地建立原料基地,組建專業合作社,建立農產品加工廠,結合農村電商發展需求,形成緊密的產業鏈條,建立龍頭企業和農民間緊密的利益鏈,讓有勞動力的建檔立卡戶分享生產、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同時,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農業各種資源稟賦,找準目標市場,形成以銷定產、以產促銷、產銷鏈接的市場機制。三是加大農產品質量檢測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認證標識,依靠科技創新手段,從口感、外觀包裝、加工工藝等方面加強產品改良,并利用電商助農平臺,打造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目前,涉及種養殖業發展的部門主要以縣農業農村局為主,但受專項資金限制,產業發展自主性、協調性機制不強。因此,應加大涉農部門的資金整合力度,將整合資金投入到具有長期效益的產業項目,并強化部門工作協調,對具體實施的產業項目提出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措施,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同時,鼓勵支持國有企業、國有平臺公司等投身產業扶貧,建議縣級設立扶貧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創新扶貧開發投融資模式和組織方式,實現產業扶貧項目市場化、自主化、規模化、參與廣泛化,并為產業項目融資及項目推進提供資金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防自然災害防控機制,針對具體的扶貧產業項目建立相應的產前、產中、產后防控風險機制,做好防災減災應急處理措施。同時,聘請專業的技術機構及技術人員進行產業項目的事前調研及預防、事中防治、事后管控的風險處理方案制定,健全產業項目全過程問題解決機制,及時解決產業項目中出現的問題。二是加強化解和防范社會市場風險能力,產業項目面臨生產周期長、見效慢、市場信息不對稱、價格影響大等風險的影響,需要進一步提高扶貧產業項目的科學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建立從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的利益鏈接共享機制,加大扶貧產業保險投入力度,強化各利益聯結機制的風險共擔機制,科學應對和防范化解扶貧產業項目面臨的各種風險。
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和完善技術人員職稱管理,提高產業技術人員待遇水平和完善專業技術人員獎勵機制,鼓勵更多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產業扶貧項目。引進產業專業技術人員,提倡產業技術人員下基層開展實地指導,服務產業扶貧項目。強化專業技術人員理論與專業化培訓,提升專業人員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更好指導產業發展。搭建專業化、綜合性的產業扶貧服務信息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為農業生產技術提供技術支撐。強化基層人員技術培訓,如邀請農技專家到鄉、村針對性開展農業技術專題培訓和講座;開辦勞動技能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強化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為基層扶貧產業發展打造一支技術過硬的農技專業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