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昌蘭,杜志華
(黔西南州農業農村局,貴州 興義 562400)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西南州)位于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貴州省西南隅、云貴高原東南端。農業種植業是黔西南州支柱產業,除糧食外,主要有薏仁米、中草藥、甘蔗、香菇、精品水果、蔬果等種植產業。2020年9月30日,全國、全省秋冬種工作會議召開,為深入貫徹落實好全國、全省秋冬種工作會議精神,黔西南州緊扣“確保高質量打好收官戰,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同步小康全面勝利”目標,以“保糧食安全、促結構調整”為核心,切實抓好2020年秋冬種農業生產,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確保收官之戰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取得較好成效。對2020年黔西南州推進全州秋冬種生產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效進行總結,以期為黔西南州及類似地區開展秋冬種工作提供經驗借鑒。
2020年9月29日,黔西南州印發《黔西南州2020年秋冬種農業生產指導意見》,細化2020年秋冬種植目標任務、量化重點產業任務。9月30日,全國、全省秋冬種工作會議召開,黔西南州同步召開2020年秋冬種農業生產現場會,現場觀摩興義市和義龍新區烤煙+蔬菜、油菜、蠶豆、林下菌藥、小麥等示范點種植情況后,分析全州農業生產形勢,部署當年秋冬種工作。楊永英州長強調,各地要把秋冬種生產作為當前的一項重點工作,按照早計劃、早動員、早部署、早落實的要求,及時將秋冬種生產各項指標任務進一步細化分解,抓好秋冬種農業生產,為奪取明年夏糧豐收,保證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在穩定糧食生產前提下,利用“立體氣候”資源和秋冬種有利時機,從特色產業和推行“壩長制”著手,確保實現“壩區調優、坡地調強”。截至2020年12月11日,全州已完成秋冬種總面積16.862萬hm2;其中,糧食作物5.718萬hm2,油菜4.33萬hm2,蔬菜3.974萬hm2,其他作物2.84萬hm2(綠肥2.23萬hm2,青飼料0.61萬hm2)。全州秋冬種農作物除馬鈴薯種植未定案,其余農作物種植結束。全州各地針對重點特色產業制定具體措施、強力推進。
2.1.1 生態茶產業 以黔茶系列、古茶樹等黔西南州主推品種,落實種植區域,加快推進新植茶園種植,完成新植茶園0.67萬hm2;普安縣充分利用公安部幫扶1 000萬元資金,晴隆縣整合項目資金,各自抓好200 hm2茶葉產業示范帶建設。
2.1.2 優質蔬菜產業 圍繞特色優質蔬菜基地和保供基地建設,突出優勢特色、綠色環保,打造特色蔬菜產業示范帶,完成種植3.974萬hm2。
2.1.3 生態水果產業 以香蕉、芒果、火龍果、百香果等亞熱帶水果產業和李子等落葉水果產業為主,在冊亨縣、望謨縣、貞豐縣等地全州完成新增種植0.17萬hm2。
充分利用水稻、烤煙、薏仁米等秋收作物收獲后的水田和旱地,全面提高復種指數。一是及時抓好稻田開溝排水,大力推行“稻+菜”“稻+油”等種植模式,完成秋冬種植蔬菜3.974萬hm2,油菜4.33萬hm2。二是全面推行“烤煙+”模式,利用種植烤煙的余肥種植蔬菜等見效快的作物,全力增加煙地效益,著力打造興義市、興仁市、安龍縣、貞豐縣、普安縣、義龍新區等地的8個“烤煙+蔬菜”示范基地。三是聚焦林下菌藥產業,落實“八個一”機制,研究林下輪作接茬模式,促進菌藥、菌菌輪作,強化菌棒種苗保供能力,推動林下菌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完成林下菌藥種植0.79萬hm2,占全年目標任務104.11%,秋冬種期間新增林下菌藥0.23萬hm2。
持續推進全州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推行壩區“壩長制”實施,在全州壩區均制定“一壩一策”方案基礎上,制定《黔西南州全面推行壩長制工作方案》,形成州、縣、鄉3級壩長巡壩制度。2020年全州已完成106個壩區總耕地面積為1.13萬hm2。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州106個壩區農作物種植(在田)面積(含復種、輪作)2.214萬hm2(其中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45萬hm2,優質糧油作物種植面積0.765萬hm2),壩區入駐縣級以上龍頭企業168家、農業專業合作社257家;帶動農民28.6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4.56萬人;壩區土地流轉(入股)面積0.94萬hm2,土地流轉(入股)率達83.28%;壩區土地整治0.47萬hm2,建成設施大棚1 407萬m3,冷庫庫容4.23萬m3,購置冷鏈運輸車輛34輛;有效灌溉率92.25%,田間道路通達率94.33%;壩區良種良法覆蓋率達100%,綠色防控覆蓋率90.22%,農作物參保面積1.35萬hm2,參保率為61.14%,理賠金額734.94萬元。全州106個壩區平均產值11 901元/667m2,壩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889元。
全州各級農業部門逐個組建產業技術服務指導工作專班,將農技人員下派田間地頭,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在選種、育苗、田間管理、采摘、分級等各環節指導農民搞好生產,確保實現技術服務全覆蓋。通過實施基層農技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建立產業技術服務團隊,搞好技術服務與技術指導,主推技術到位率98%以上。大力推廣輕減化栽培技術,持續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2020年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積極推廣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控,理化防控”綠色防控技術,因地制宜安裝害蟲誘捕器,太陽能殺蟲燈,殺蟲板,性誘盒,推廣使用高效低毒化學農藥及生物農藥。
充分利用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下達的壩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獎補資金和壩區產值獎補資金,堅持邊發展產業、邊完善基礎設施,以水電路為重點,進一步加大產業機耕道路、水利溝渠、電力以及冷藏、大棚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生產發展條件,夯實農業產業發展基礎。
全面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政策,全力保障好秋冬種農業生產的資金和物資需要,狠抓種子(種苗)、化肥、農膜、農機具等生產資料的調劑供應,確保秋冬種工作順利開展。截止2020年11月底,全州秋冬季總需求量5.02萬t,已備量4.74萬t,銷售4.3萬t;農藥總需求量208.7 t,已備量176.94 t,銷售62.72 t;農膜總需求量1 420 t,已備量1 223.82 t,銷售1 110.22 t;油菜種子總需求量172 t,已備量172 t,銷售169.45 t。脫毒馬鈴薯種薯總需求量15 500 t,已備量13 735 t,銷售11 207 t;小麥種子總需求量6 000 t,已備量5 995 t,銷售5 980 t;綠肥種子總需求量1 580 t,已備量1 560 t,銷售1 510 t。同時,出動執法人員開展農資市場檢查,檢查農資經營門市20余家,種植企業10個以上;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秩序等行為,下達農藥整改通知書2份,保護廣大農民利益。
根據秋冬種農業生產和經營主體發展需求,全州充分發揮縣鄉農技人員作用,深入農業一線,指導廣大農戶加強農技培訓和田間管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經營水平,建立產業技術服務團隊,培訓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成員和技術服務指導,主推技術到位率98%以上,幫助企業、農戶解決實際問題,服務對象滿意度95%以上。
一是充分落實農業保險政策宣傳,把農業生產、農民損失降到最低。二是持續加強做好各類農業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防范應對工作,對已發生的農業災害要繼續加強監測統計,杜絕次生災害發生。三是及時組織農推、植保、土肥等技術專家赴實地指導,在防倒伏、防穗萌等方面采取應對措施,將損失降至最低。四是抓緊組織修復水毀基礎設施,保障糧食作物和特色優勢產業旱澇保收。五是加大病蟲害防治的嚴防嚴控工作,強化應急處置,切實提高防控能力和防治效果。
以黔西南州十大特色產業為核心,以鄉村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以民族文化、農耕文化為靈魂,以鄉村旅游、山地旅游為主線,培育一批田園觀光、農耕體驗、創業農業、鄉村美食等業態,打造一批農旅一體化示范基地,帶動農特產品開發,變農業資源為旅游資源,變農特產品為旅游商品,促進單一農業向一二三產融合轉變,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一是全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興義市獲評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業示范縣、興義市萬峰林泉匯休閑農業觀光園獲評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業示范點;貞豐縣納孔村獲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特色民居村,貞豐縣三岔河海江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義龍新區綠化村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興仁縣金鯢山莊休閑農業、貴州樓納陽光現代農業觀光示范園獲評為省級示范點。二是在中國美麗田園評選活動中,興義市萬峰林油菜花、興義市頂效鎮桃花、興義市泥凼梯田、興仁縣放馬坪草原、興義市下五屯鎮葡萄景觀、興義市杜鵑花景觀入選。2019年興義市清水鎮河聯豐村和萬峰林街道辦下納灰、雙生村被農業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三是2020年,義龍新區魯屯鎮章磨村、興仁市屯腳鎮鯉魚村獲得“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四是推薦黔西南州4個2020年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精品路線到農業農村部。
一是通過組織企業開展申報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和州級龍頭企業申報,培育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黔西南州47家企業申報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已通過審核認定;預計2020年完成新增州級以上龍頭企業30家以上。二是利用189家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發揮其帶動作用,印發《黔西南州縣(市、新區)領導班子成員包保聯系示范合作社創建工作方案》,增強合作社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
一是持續推行“村社合一”模式,健全“公司+合作社+農戶”機制,目前黔西南州在農業農村部門備案登記的農民合作社有4 642個,正常運行的有3 334個,總成員數595 109人。合作社中建立黨組織的合作社571個,“村社合一”的合作社1 073個;全州317個貧困村、165個深度貧困村均已建立合作社,貧困戶均已加入合作社,全州有2 146名專業技術人員為合作社提供服務,合作社全部進入名錄管理,均實現全覆蓋;合作社累計銷售(經營)收入41 281萬元,種植(經營)面積4.03萬hm2,養殖存欄數640 506(頭、只),帶動周邊農戶330 091戶、農民1 030 639人增收。二是推動農村“三變”向縱深發展,2020年繼續開展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目前628個試點村的村集體資源入股1.01萬hm2,入股折價1 052萬元,農戶承包地入股0.77萬hm2,入股折價5 196萬元,其他資源入股折價1 327萬元;各級財政投入試點村資金8.43億元,其中,已量化到村集體形成股金2.61億元,量化到戶形成股金共計3.55億元,村集體自有資金入股2 924萬元,農民自有資金入股2.27億元;參與“三變”改革經營主體1 278個,投入資金13.83億元,農民股東參與“三變”改革增加收益1.88億元,村集體增加收益1 628萬元。
按照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要求,充分發揮銷售主體帶動作用,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冷鏈物流體系。2020年,冊亨縣爭取到農業部集生產、加工、培訓、銷售為一體的1 000萬元產業強鎮項目;申報冷庫建設項目88個,經組織評審,立項53個,補貼資金2 442.2萬元,目前已有序進行項目施工,開工52個,占98.11%;完工39個,占74%。同時,加強產業經紀人培育和引進,壯大農業農村經紀人隊伍,推薦6名學員參加貴州省農業職業經紀人培訓。
充分利用“萬峰嚴選”貴州省首個直播電商基地、黔西南州自建的金州電商扶貧共享銷售平臺以及其他自媒體,建立線上銷售網絡,推廣眾籌預售、網絡定制、跨境電商等新型電商營銷模式,讓更多農村特色產品上線銷售助農增收。同時,建立線下銷售基地,設立金州農產品消費促脫貧指定超市、金稻糧油、金州名品匯等銷售平臺,促成農業企業與超市合作。創新探索“農產品銷售保底保障金”,全力促進農產品銷售。
一是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證,加快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黔西南分中心項目建設,強化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監管,提升全州農產品品質,拓展貴州省內外銷售市場。二是大力挖掘本地市場,通過校農對接、農企聯盟、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餐對接等方式,開展訂單直銷,提高州內農產品采購數量。三是發揮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政策優勢,積極推進農產品進中央幫扶單位、進北京、進寧波、進東盟等,研究各城市的“菜籃子”“果盤子”“餐桌子”“油瓶子”“茶杯子”消費需求,建立黔西南州農產品直銷高端城市群的產品供應體系,不斷擴大黔西南州農產品在貴州省外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