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群娣


隨著教育部2016年、2017年《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出臺,研學旅行越來越受到重視。要想有效落實研學旅行,應避免實施過程存在“缺魂、貪大、求多、度把不準”的問題。在建構小學研學旅行課程時可以依據域情、校情、生情,依據辦學理念、辦學特色與培養目標,依托當地歷史、人文與社會資源,做好頂層規劃,明確目標定位,用心挖掘、遴選課程資源,精心策劃、扎實推進,打造具有區域和學校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
一、頂層規劃,賦研學旅行以“魂”
秉承“離真正的素質教育近一點、再近一點”的信念,學校把“研學旅行”統籌到學校整體課程的頂層規劃中。把研學旅行作為校內教育的擴展與延伸,為學生創建校外探索、實踐、體驗的平臺,是學校教育教學整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樣的定位,不僅讓研學旅行有了目標和方向,明確活動開展的意義與作用,還讓研學旅行有了依托和歸宿,有了靈魂的支撐。學校結合辦學理念、培養目標、辦學特色與周邊資源等方面,融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中“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四種活動方式,建構具有學校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目前各校已規劃設計了“三位一體”“快樂基地行”“遠足課程”等研學旅行課程。研學旅行課程具有針對性的實施,踐行學校辦學理念,彰顯學校品牌特色服務,有效解決了學校不知為何而做的問題。
二、明確定位,挖掘課程資源
《意見》明確指出“學校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因此,小學研學旅行的任務定位是“以鄉土鄉情為主”。
東莞,是一座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它的發展反映了國家南部濱海地區的發展歷程。作為曾經的東莞行政、經濟和文教中心,莞城的文化底蘊更為豐厚。如:具有嶺南建筑特色的可園,歷史悠久的善馀堂、西城樓、容庚故居、騎樓、象塔街、興賢里、城墻遺址等。我們可以結合校情、生情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資源。不管是出于實際操作還是安全保障方面,都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習需求。
三、用心遴選,構建特色課程體系
學校可結合學校培養目標、辦學特色、生源實際情況及區域資源遴選研學地點,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讓學生對生長、學習的地方的區域文化,風土人情有一個充分認識與了解。
如:東莞市莞城實驗小學基于“智行至真”辦學理念,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校周邊的社會活動場館和社會實踐基地合作構建“快樂基地行”研學旅行課程,通過館校合作、校企合作搭建了“快樂基地行”研學課程體系(見圖1)。圍繞傳統文化、生命教育、環境教育、職業體驗、勞動教育五大領域,采取分年級分學期分任務的方法,讓每個學生在每個學期有計劃地參加一次研學課程學習,獲得獨特的成長體驗。
再如:東莞市莞城英文實驗學校秉承“樂成教育”辦學理念,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勞動教育的要求、東莞本土的地域特點和資源,選擇符合學生認知和能力特點的非遺活動項目(見表1),讓學生在各個實踐基地學習各項制作技藝,體驗參與勞動實踐的快樂,真正讓學生“做中學,學中樂”。
四、精心策劃,課程有效落地
研學旅行的實施是讓學生在“研”與“旅”的過程中通過實踐、體驗、操作、感悟、反思等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為避免“只旅不學”“只學不旅”現象,需要課程策劃者做好研學旅行的課程實施方案。“項目實施的目的是什么”“活動中計劃培養哪方面的能力或素養”“用哪些形式(活動),既讓學生主動參與,又能達成研學旅行的目的”“研學的成果(成效)如何體現”“如何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研學任務單”,只有理清這些問題后,研學旅行才能做實、做細、達成預期效果。
如:東莞市莞城實驗小學組織六年級學生到寮步鎮北京精雕集團開展“趣精雕研科技,體驗職業生涯”,以“問題驅動+知識延伸”方式,從四個環節設計學生的研學任務。
“探究引航”環節:通過聽取講座、參觀集團、采訪等方式,讓學生了解精雕集團的集團文化、產品生產工序、精雕發展對城市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品評精雕產品等。
“實踐體驗”環節:學生做一名小小設計師,以“畢業季的回憶”為主題設計并制作一款書簽,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中國古代的雕版拓印、活字拓印技術,體驗精雕制作的過程。
“拓展思考”環節: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看待機器人對就業結構的影響”,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
“探究收獲”環節:學生把研學的收獲或感受寫下來或畫下來。
綜上所述,小學研學旅行課程的建構,需要對研學旅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作好頂層規劃,明確目標定位,用心挖掘和遴選身邊的本土資源,開發符合學校需求的、適合學生發展的研學旅行課程,精心策劃,扎實推進,形成閉環,讓研學旅行結出絢麗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