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聯
由于班級學生天賦、基礎、習慣、環境的差異,每個班級總有一部分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如何提升這些學生的學業成績,成為高三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我根據長期的班主任實踐,說一些有效的做法。
正名
班級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在教育界的稱謂有以下演變過程:差生——后進生——潛能生——臨界生,在這些稱謂演變的過程中,滲透著教育者對待這部分學生教育思想的轉變,也反映出我國教師逐漸由知識教育向關注人的發展的教育轉變,但這些稱謂背后,“差”字仍如影隨形。在我擔任班主任期間,這些稱謂統統消失,以“希望之星”取而代之。只要提高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班級成績自然會大幅度提高,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班級希望,更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
在我管理的班級中,每一次重大考試后,總成績在全年級后200名的學生,我們命名為“班級‘希望之星”,單科成績在年級后200名的學生,我們稱之為“學科‘希望之星”。
歌德曾說:“你失去了財富,你只失去了一點點;你失去了名譽,你就失去了很多。”因此,為學生正名是樹立其自信心的關鍵,也是對這些暫時落后的學生的信任和關愛。
建群
各學科“希望之星”確定后,及時分學科組建互助團隊,召開會議,把教師愿意為“希望之星”冉冉升起助力的信息傳遞給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鼓舞他們的學習信心。此外,團隊里要推選出一名比較負責的學生作為活動開展的執行者。同時,從班級中找出一位學科優秀的學生作為該學科“希望之星”的導師,目的是解答這些學生的問題,讓這些“希望之星”產生強烈的歸屬感,甚至有一種被寵愛的感覺。
策略
班主任要團結學科教師,跟學科教師一同努力,讓“希望之星”真正轉化為班級與家庭的希望。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必須要有愛心,成功的教育必然是愛的教育;要有信心,堅信學生內心深處渴望上進;要有耐心,這部分學生基礎相對較弱;要有恒心,這部分學生可能有反復的情況出現;要有決心,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的決心是“希望之星”的精神支柱,是他們在迷霧中的航標。
“希望之星”的工作實質上是踐行“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的教育理念,積極推動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有較大的進步。
活動
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是團隊的中心任務。每一學科“希望之星”的負責人按照學科協調、聯系教師,領取定期的基礎訓練。這些題目的難度必須控制在學生能在10分鐘之內完成,使他們感覺不是一種很大的負擔。學生完成后找組長對答案,自主批改。若有不會,先組內討論;若解決不了,再找學科導師解決。最后由學科組長把學生的成果收齊上交給任課教師。由于選題相對基礎,一般學生都能理解,教師若發現存在錯誤較多的學生,可單獨為其輔導。
通過該活動的開展,教師從行動上幫助學生,讓學生得到實實在在的進步,這種進步反過來又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希望之星”是動態管理的,以每一次大型考試為一個周期,大部分學生經過一個周期的培養,一般都會在下一周期離開,至多經過兩個周期的培訓,都能離開“希望之星”的隊伍。當他們在下一周期離開時,實質上是帶著一種勝利的喜悅,滿懷信心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的。也有學生舍不得離開“希望之星”的隊伍,我會開玩笑地說:“誰讓你考得那么好,下次考差又會進來的。”
效果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發現,在高三最后一輪的“希望之星”隊伍中,高考結束后有85%的學生會進入重點大學。在畢業聚會上,有學生感嘆道:“這個‘希望之星真的是我的救星。”也有學生感嘆道:“雖然平時訓練的是基礎題,但在高考考場上超有手感。”看到學生們燦爛的笑容,我感到十分欣慰。能在學生人生的關鍵階段,盡自己的努力為他們助力,我也感受到班主任的價值所在。
有一位女生在高考結束后給我發短信:“樊老師,從小到大教過我的老師里,您是我最喜歡的老師,沒有之一!您總是鼓勵我、關心我,從來沒有放棄我。可能這些對于您來說都沒什么,但是對于一個從小不怎么受老師關注的我來說,真的感到十分溫暖……衷心感謝您三年來的關愛,我將銘記于心。”
看到這樣短信,作為班主任的我,幸福感瞬間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