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國

近年來,中國人身保險行業持續轉型升級,服務民生保障能力明顯提升,產品數量不斷增長。但產品“同質化”情況嚴重,供給覆蓋面不夠廣,風險保障功能尚未充分發揮。
因此,如何能夠響應監管部門的政策號召與保險市場的變化需求,進一步豐富優質人身保險產品供給,通過產品服務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創新,系統解決當下人身險行業產品同質化的痼疾,進而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保險保障需求,更好服務民生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當下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刻的人身險行業的重要命題。
當下我國保險行業的發展特征,是“壟斷競爭”“不完全競爭”和“不平衡競爭”三者相互疊加,這種矛盾的發展狀態,是導致保險產品特別是人身險產品“產能過剩”的重要因素。
“壟斷競爭”,是指隨著各項金融監管政策的日臻完善刺激了行業投資與發展的腳步,大量投資資金響應政策涌入保險行業,其目的在于快速搶占行業發展紅利,使得基于搶占市場先機而形成的產能快速增加。由此導致的“產能過剩”一般都是戰略性的,目的在于通過擴大產能或降低價格逼退或阻止競爭者,保持一種“先入局者”或“龍頭企業”壟斷競爭的局面。
“不完全競爭”,是指隨著行業逐步市場化及對外開放的擴大,促使其消費市場集中度逐漸分散,但由于市場化條件下缺乏統一的安排、分配與宣傳,間接導致保險產品的市場化性質的需求不足。原因在于保險是典型的弱需求產品,使用頻率低,再加上過去社會對于國家社保極高的依賴程度,導致民眾對保險的重要性認知不足,風險意識弱,投保意愿不高,無法形成強大的購買力,進而造成產能的“相對過剩”。
此外,雖然監管和大環境都賦予了新進入行業的中小險企諸多機遇,但長期存在的行業壁壘仍讓許多中小險企舉步維艱,仿佛時刻處于被收割、掃貨的地位。形成不平衡的市場競爭,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因素之一。
以上諸多因素,使我國諸多險企在產品開發時都廣泛遵循“人有我有,人無我有”的策略,導致我國保險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差異化程度極小極弱。
如何有效破解當前我國人身險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的現狀,需要行業同仁共同進行一場人身險產品的“供給側改革之戰”。有兩個具體實施路徑:一是減舊產能匹配現有需求,二是增新產能匹配新興需求。要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形成新的產能,匹配新的需求。主要包含五個層面。
一是要深化產品功能與服務創新。保險機構應以消費者的核心價值出發,在充分覆蓋、滿足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大前提下,廣泛收集客戶信息,設計研發具有顯著特征和功能的產品,同時根據用戶的不斷反饋去修正、打磨,并以高科技大數據為抓手,做出精準捕捉客戶痛點的產品。服務的創新則要與產品創新精準配套、相輔相成,這是因為保險產品的復雜性,需要更優質的、貫穿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務進行承接。
二是要充分利用保險科技的賦能。金融科技對于行業的發展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要加快各類金融科技信息平臺的建設,要著重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行業中的創新應用,著力研究用戶數據采集、整合和應用分析,通過高科技讓保險產品的信息直達用戶,通過技術手段縮短用戶與售前售后服務的心理障礙和決策距離。
三是要扭轉當前保險機構經營管理的傳統思維模式。行業內的傳統業務思維模式大都是重業務、輕產品,加上優秀精算師的稀缺,導致險企設計創新險種能力薄弱,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因此,要切實扭轉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以產品為導向,在產品方面真正形成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創新動力和能力。
四是要加大宣傳,有效提升消費者保險意識及消費心理。一方面要借助政府和監管的行政力量,在某些大眾化的生活生產場景(如車險、學平險、安全責任險等),以相對剛性的政策開展保險產品的普及與推廣工作。另一方面要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以在線互動、智能投顧、算法推薦等方式,逐步形成行業的專屬流量、產品和服務的專屬流量,讓保險的弱需求持續得到轉化。
五是要積極尋求擴面和布局升維。保險機構在業務布局上要進行適當的升級、升維,讓自身的產品能夠涌入更多賽道、開辟更多藍海、覆蓋更多人群。比如繳費條款設置靈活一些,適當向中低收入者傾斜;在投保年齡和繳費年限上適當調整,或者適當向年齡大的保險消費者傾斜等。要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發展第三支柱養老、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等號召,重點針對“一老、一小、一靈”這幾類長期為主流人身險產品忽略的人群下功夫,同時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打造創新產品,不斷形成新的賽道和對應的產品。
近年來,保險市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提速提效,保險中介和科技信息力量對行業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基本完成了從最簡單的供需雙方匹配到提供多樣化服務的中介信息平臺的轉變,也讓保險市場的生態鏈逐漸趨于完善。如果保險產品及其配套的服務也能夠跳出“同質化發展”的怪圈,實現質的飛躍,對于中國保險行業而言將錦上添花,也將為推動我國從保險大國走向保險強國注入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