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創新無處不在的世界。創新造就經濟繁榮、引發社會變革、改變個人命運,創新滿足新需求帶來新希望,創新打開通向未來的大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正日益成為人類文明進步、國家興旺發達、人民生活幸福最具革命性創造性的動力之源。
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推動發展的歷史。回望人類從蒙昧進入文明以來的5000多年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技創新與人類文明互動演進的歷史脈絡和生動場景,科學為人類認識自然提供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方法,技術和工程為人類利用自然提供新手段新工具,科學技術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正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應用,為人類改造自然和文明進步提供著強大動力,使人類文明從農業文明進化到工業文明,正在向一個新的文明形態——知識文明演進。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前所未有,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日益融合,科學技術改造物質世界,變革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力量越發空前強大。16世紀以來5次重大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的改變,常常是以新科技、新發明、新產品,滿足新需求,形成新產業,發展新經濟,極大地豐富了社會物質財富,引發了社會、軍事的廣泛變革,20世紀最后10年人類所創造的財富超過了過去19個世紀的總和,并形成了與之相應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形態。當前正在發生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將打開生產力發展新空間,特別是人工智能與其他科技的加速融合創新,使人類社會日益逼近新躍升的臨界點,社會形態全面系統加速演進,繼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之后,智能社會作為更高級的一種社會形態正在加速到來。
創新對國家對我們自身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近現代科技發展的歷史表明,科技創新影響國家的命運、民族的興衰,成為現代化的發動機,近現代社會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與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中國的現代化關鍵還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世界科技發展伴隨著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弱則國家弱的國家興衰歷史。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都催生出新的強國,并改寫世界政治格局和經濟版圖。在近現代科學技術興起發展以來的500年歷史舞臺上,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相繼引領科技創新。興衰更替各具特色,但共同的經驗是對科學技術的正確認識、對創新的不懈追求。對一個民族來說,其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程度,決定了其發展的高度和興盛的長度。新中國建立以來科技發展的歷史也充分表明,科技創新是我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強大動力。2020年科技進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已超過60%。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日益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對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各國競相謀劃布局新興和前沿技術,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力爭主導未來產業,同時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力圖把握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致力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走出一條科技強到產業強再到國家強的自主創新道路,是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科技創新最根本的目的還是造福于人。科學技術的發展,拓展人的認識,改變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塑造人的精神氣質,提升人的創新創造能力,讓人們生活的更健康、更幸福、更便捷、更安全。科學技術所蘊含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以及科學倫理、科學規范等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思想思維、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科技發展到今天,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創新水平越來越依賴于全體勞動者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科學技術的普及程度,是決定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生產和文化的發展水平以及這個民族的創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誰擁有了一流的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的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我們也要看到,人類精準基因技術、核能、智能機器人、合成生物學等新科技的廣泛快速應用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引發新的倫理問題或社會風險。在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中,要始終堅持為了人、服務人、發展人,消除和規避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可能帶來的風險挑戰,建立科學技術應用的社會控制機制,促進公眾對科學技術的理解與參與,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科技、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科學是人類共同的語言,科技是破解發展難題的銳利武器,我們應當牢牢把握創新這個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全球視野、人類情懷、開放創新,在國際科技合作中創造新機遇,在國際競爭中塑造新優勢,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作出新貢獻,讓科技創新造福于人,造福于國家,造福于人類共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