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航 姚 茹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如果沒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將是一句空話,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教育戰線永恒的話題。[1]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觀念以及價值觀形成的起步階段,所以在小學階段,對于教師的要求也是最高的。小學生雖然自身的見識以及閱歷較淺,但是他們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師師德師風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孩子們,也影響著小學教育的成敗。成都市鹽道街小學創辦于1919 年,體味過民國新式學堂,走過抗日戰爭,受拂改革開放的春風,著力新時代未來學校的創新實踐。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有著百年的歷史,建設教師隊伍,長抓師德師風。學校賡續紅色基因,涵養師德新風,致力于打造優良教師隊伍,辦人民滿意的學校。
紅色基因是優質教育資源,也是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優質資源。成都市鹽道街小學始終堅持用紅色基因和課程思政理念引領教師發展,引導教師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紅色基因教育價值取向、思想精髓與師德建設具有一致性。紅色基因象征著崇高的信仰文化,是一種不屈的戰斗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成都市鹽道街小學“厚德如鹽、適融入道”的辦學理念承繼著紅色基因的特質。“厚德”體現了像鹽一樣的紅色精神,表達了對教育事業的崇敬與忠誠;“適融”體現了培育紅色鹽娃的方法。集團黨總支以紅色基因豐厚鹽道文化,讓學校文化更具信仰的力量。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黨總支選取了紅色基因的四個關鍵詞——信仰,即目光遠大、追求高遠;忠誠,即愛黨愛國、矢志不渝;追求,即敢于拼搏、自強不息;忘我,即無私奉獻、無怨無悔。師德師風建設必須堅定信仰,以人民群眾對于教育的需求為標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教師師德師風的要求;必須堅守忠誠愛國、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從實際出發,不斷總結經驗,提升理論水平,并在實踐中接受檢驗,敢于拼搏;必須堅守初心,用心做教育,用愛育人,將師德師風建設落到實處、獲得實效,打造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因此,紅色基因教育在價值取向、思想引領上與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存在一致性。
強教必先強師。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教師的道德情操及思想政治覺悟性提高與紅色基因教育密切相關,有利于教師理想信念的形成,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革命精神對教師的塑造。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與辦學特色,學校將理想信念的培育作為學校育人的出發點,力求在紅色基因的滋潤下,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勇于拼搏、甘于奉獻的教師隊伍。學校以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導,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參與式的育人新方式,引導教師以課程學習、教育實踐的方式,在情境創設的氛圍中通過親身參與不斷體會與積累,幫助教師將紅色基因入體、入腦、入心,堅守育人初心,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打好扎實的學識功底,養成良好的育人態度,把師德要求內化為自身品質并外化為實際行動。
教師師德水平取決于教師是否堅守正確的師德信仰,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具備良好的道德品格。紅色基因蘊含著的精神信念因子對教師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及堅定教師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
師德是我國文化語境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話語,必須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才能夠展開其應有的范疇,構建師德建設之道。在我國傳統文化視野中,師德養成的本質是教師的自我立德樹人,教師自身的成長是最大的師德所在。[1]學校基于紅色資源,引導教師傳承紅色基因,更好地促進教師自身立德樹人。不管是道德成長、人格修養,還是知識的深層生成,都需要教師“身正為范”。師德養成的本質就在于教師自身的立德樹人,教師自身成長與否、成長得怎么樣是教師最大的師德所在,一名合格的教師,既要做到立德樹人,更要致力于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
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奮進力量,教師自身做到立德樹人,涵養師德師風,牢記育人初心,將紅色基因適時、適度、適量地融入學校課程、教育活動的內容與實施路徑之中,力求培育崇真向善尚美、有根有魂的中華學子。師生之間既是知識的交流,又是心靈的撞擊,在身心的和諧統一中,教師陪伴著學生充實根系,以便學生在人生旅途中吸取養料,能適時打開觸覺,把枝葉伸展得更高更遠。這不但淬煉身體使其茁壯,而且淬煉心志使其剛強,從而弘揚為民立命的生命價值觀,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弘揚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鼓勵學生追尋意義,實現自我,報效祖國。
紅色基因構筑師魂,學校用黨建引領教師培養,有效開展“三會一課”,探索“三會一課”新方法。學校的主要做法包括:實施雙帶頭工程,黨政一心,學校負責人以紅色思想和學術能力統合學校發展;實施雙培養工程,即把骨干教師培養成優秀黨員,在優秀黨員中培養骨干教師。在教師雙向培養工程中,學校的做法主要關注理想與信念、師德與廉潔、專業與技能。黨總支成立領導小組,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引,專題研發教師課程。課程體系涵蓋兩大板塊:以理想信念和師德修養為主的品鹽課程和以教師專業素養和學術能力發展為主的立道課程(品鹽課程包括品鹽悟道、黨團活動、政治學習、職業修養;立道課程包括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教育科研等)。師德養成教育要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為核心,統籌協調各門課程,選擇不同課程中的教師道德元素,圍繞師德培育體系、師德課程、師德規范、師德氛圍、師德情境體驗等方面對師德元素進行整合與更新,以達到同心同向、協同育人的目的。學校還將持續開展黨員教師課改論壇、教師雙語黨課展示、黨員教師服務積分行動、黨員教師紅色文化研究、網上黨校與網上黨建行動等“鑄師魂行動”。
為辦好學校教育,學校緊跟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時刻接受教育界最新資訊,開展相應黨建課程,凝聚人心,構筑師魂。如學校開展的項目式學習課程,在項目式團隊的組建上,我們采用了黨員領銜的項目組運作方式,各探索小組負責人都由黨員教師擔任;在項目式學習內容的選擇上,我們緊扣紅色基因的家國情懷,運行STEAM 課程、博物館課程、社區課程、天府課程等,通過“小創客·大夢想”“向未來·創未來”“六一嘉年華”展示項目作品。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探索實踐,不僅加強了師德師風建設,培養了高素質教師隊伍,還讓學生體會到我們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和發揚者,更是國際潮流的開拓者和創造者。
以學生的成長促師德建設。學校基于課程思政理念,通過建構課程體系形成紅色基因培養目標,圍繞黨史研究課程內容,認真規劃紅色課程體系,并在課程實施和評價上著力,在實踐中促進師德養成。加強課程思政與師德師風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一方面,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加強課程思政,積極探索新時代利用具體學科知識教書育人,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師德師風建設的根本要義;另一方面,全面提高教師道德素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科學探索新時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提升課程思政質量的重要倫理資源和道德力量。
1.開發紅色課程體系,創新課程教育新模式
以弘揚、傳承紅色基因為出發點,以紅色體驗館為載體,開發面向小學階段的“紅色基因”課程,根據不同的年級開發不同的紅色基因課程,分年級、分梯度創立紅色體驗課程。一年級:覽窯洞,曉歷史;二年級:繡紅旗,愛國情;三年級:南湖邊,唱紅歌;四年級:登雪山,知艱難;五年級:游延安,習精神;六年級:訪紅色,聽黨話。課程以品格鍛造、知識裝備、能力培養和價值取向四個維度目標,培養學生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為實現中國夢而時刻準備著的好少年、好隊員。借助《紅色體驗館課程案例集》 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緊扣紅色基因的家國情懷,將學校“適融”“善創”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將黨建融入教育教學與學生成長之中,同時涵養師德師風。
2.打造紅色體驗場館,搭建紅色教育新平臺
配合紅色基因課程,以項目式學習為抓手,擴展紅色基因學習空間,學校打造了“互動式交流式紅色體驗館”。場館以中國革命歷程為脈絡,讓學生在具體的布置中還原真實的情境,在親身體驗中帶入真實的情感,在虛擬與現實的交織中感受紅色人物的鮮活、紅色故事的立體,引導他們堅定理想,永遠跟黨走,努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由黨員教師帶頭,以思政教師為主,立足紅色體驗館組建教師宣講隊伍。同時,由黨員教師宣講團帶領組建紅色鹽娃宣講隊,通過班級解說比賽,遴選和培養紅色體驗館鹽娃解說員,已培養多名學生解說員,累計解說40 余次。紅色鹽娃宣講隊不僅在紅色體驗館解說,還走向社區,向其他學校的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講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師德師風早已潤化于心。
3.開展紅色系列活動,探索立德樹人新路徑
基于黨史,教師選擇適合各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學習能力的教學內容,同時挖掘多種資源,以社團為依托,借助家長及社會資源,以信息技術為抓手,開展不同層次的紅色基因活動:一曉“紅色光輝歷程”;二述“紅色經典故事”;三頌“紅色英雄人物”;四歷“紅色艱難足跡”;五揚“紅色革命精神”。通過開發紅色校本課程、開展紅色系列教育活動等方式,多管齊下,傳承獨特的紅色基因,構筑師魂,培育時代紅色新人。
對于教師師德師風的培養,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完備的師德考核制度能指引教師對師德內涵進行更進一步的思考,并能將師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學校建立監督與考察機制,從日常考勤、教育教學、各項活動中考核教師,以問卷調查、隨機抽查等方式,引入教師互評、家長評價、學生評價等,對于這些類別賦予不同的分數與比例,最后將結果進行科學綜合,得出相關結論。在評價后,對于積極奉獻的教師,給予相應的師德回報,回報的形式豐富多元,通過將物質與精神激勵相結合,鼓勵更多的教師不斷提升自我,積極發展。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成都市鹽道街小學賡續紅色基因,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增強教師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已逐步成為教師的思想認同和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