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萍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應凸顯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方式上多采取議題教學的方式。筆者以統編思政教材必修三第八課第二框“法治政府”為例來談談相關體會。
議題教學作為新的教學方式,強調以議題為橋梁,結合教材知識和社會情境,在序列化的活動任務中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1]這樣就會牽涉兩個邏輯——議題邏輯與教材邏輯。議題邏輯強調的是問題邏輯,要求我們怎么去認識、分析和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新課標議題重視的是議論的思維過程。而教材邏輯側重的是知識邏輯,要求我們怎么去認識、理解和闡述相關的知識點,新教材編寫重視的是知識的序列呈現。要搞清議題,需要綜合多方面的知識,背后涉及的不只是教材一框內容,而是多框、多單元甚至多模塊相關知識的整合。而教材內容上,同一框和不同框的知識架構也時而會存在前后勾連、重復和交叉情況。
議題,既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又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既具有開放性、引領性,又體現教學重點、針對教學難點。[2]我們以議題邏輯統領教材邏輯,以議題的問題邏輯優先,把議題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線索,順著議題的問題邏輯,對教材的知識邏輯進行多重調整優化,使這兩者的邏輯達到內在的統一。
在“法治政府”議題教學設計中,筆者是這樣讓議題邏輯統領教材邏輯的。首先根據議題的問題邏輯,對這個議題進行了分解。導入時引入李克強總理的一句話“人無信則無人信。政府一旦無信,政令就不可能暢通”,通過這句話解讀了公信力和執行力及其關系。緊接著根據問題邏輯,設計了三個子議題,即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從何處確立”“靠哪方增強”和“憑什么長久”。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系列化解決議題的核心問題——“如何增強政府的公信力”。三個子議題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超越了教材的知識邏輯,同時實現了價值引領。
思想政治學科作為德育課程,其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3]議題教學中要想達成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以具體情境作為教師組織相關活動和學生執行特定任務的背景、載體。
情境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任務的有效抓手,需要多方比較、謹慎選擇。以“法治政府”為例,宜選擇具有開放性、沖突性、思辨性的復雜情境,宜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生活情境,宜選擇相對正面但又留有空間的真實情境,宜選擇與議題內容息息相關、又特別鮮活的熱點情境。這樣不僅讓學生愿說、肯說、敢說、能說,在層層沖突和理性思辨中抽絲剝繭,步步深化對議題的認識,而且利于培養和達成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
對應三個子議題,本課主要選擇創設了這三個具體情境:一是江蘇交警霸氣執法視頻片段;二是近來廣東天量罰單事件引發熱議(公安部強調嚴禁交警過度執法、逐利執法、粗暴執法);三是一個思辨性的問題情境——“一個好政府固然要依法辦事,但依法辦事的政府一定是好政府嗎?”
這三個情境既真實鮮活又廣受熱議,均具有沖突性、開放性和思辨性,極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情境一能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樹立法治意識,培養科學精神;情境二背后折射的多方關注和態度,能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思考;情境三在前兩個子議題的基礎之上提出,讓學生跳出教材框架實現更高層次的思考。
議題教學需要我們處理好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通過情境的設置、任務的明確、活動的開展、師生的互動來實現預設和生成的完美結合。
以“法治政府”為例,筆者對應三個子議題,課前預設了三個活動任務?;顒右皇亲h事說理,活動二是建言獻策,活動三是延伸辨析,在課堂實施中,教師要特別留意不同小組、不同學生對每個情境的反應和對每個問題的思考和發言。一方面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智慧,讓他們大膽說、深入說;另一方面,用恰到好處的追問、啟發和點撥,有效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教學目標順暢達成。
課堂生成的正確價值觀是教學互動中學生由內而外、有感而發的,是真正可以讓學生欣然接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實現育人功能。比如活動三中,有幾個學生思路開闊,先后談到要“看依的是什么法”:要依良法,與時俱進完善法律;要依據持人民立場的法,從而生成觀點“良法才能善治”,最終實現堅持依法治國和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效價值引領。筆者認為,這樣的生成性課堂才是議題教學要追求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