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德強,伍興隆,肖科軍,彭應力,陳河竹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茶網蝽(Stephanitischinensis Drake),又名茶脊冠網蝽、茶軍配蟲、白紗娘,隸屬于半翅目(Hemiptera)網蝽科(Tingidae),以其成、若蟲群集于葉背刺吸汁液,且雌成蟲將卵產于茶樹葉片組織內。受害葉片正面出現白色細小斑點,嚴重受害時斑點連接成片,遠觀茶園一片灰白,受害葉片背面有大量黑色膠質排泄物、蛻殼及滋生的霉菌等物質,嚴重影響茶樹的光合作用[1]。該蟲發生嚴重時可致葉片脫落,造成樹勢衰弱,茶芽萌發緩慢且細小或發芽停滯,嚴重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2]。近年來,茶網蝽在四川東部、北部、西部等地茶園發生,其中達州、廣元部分地區危害嚴重,且為害程度也呈明顯上升的趨勢。茶網蝽具有易暴發、易繁殖、易擴散和多重危害的特點,嚴重影響茶葉生產,本文總結了茶網蝽的生物學特性及綠色防控技術,以供茶園病蟲科研和茶葉生產管理人員參考。
茶網蝽,屬不完全變態昆蟲,卵的形狀為長橢園形,大小約0.3mm×0.12mm,產于葉背中脈及側脈附近組織內并蓋有黑色膠狀物,卵蓋呈瓜子形。卵期30.5~30.8d,以卵越冬,越冬卵180~190d;若蟲4~5齡,初孵若蟲通體透明,乳白色,4齡后變為黑褐色;成蟲單雌產卵110.1頭,產卵期16~39d,孵化率70%左右,雌雄比1∶0.76。雌蟲期25~78d,雄蟲期18~38d[3]。唐美君等[4]報道卵大小為0.20~0.28mm×0.40~0.50mm,卵蓋多為梨形,也有橢園形;卵多分布于葉片遠離葉脈的兩側葉肉組織中,占78%。陳孝均等[5]報道茶脊冠網蝽將卵產在葉脈兩側和葉片背面而非組織內。
以若蟲和成蟲群集在葉背刺吸汁液進行危害。受害葉片背面具有大量黑色膠質排泄物,葉片正面出現許多白色小點,遠看茶樹呈灰白色。造成茶樹樹勢衰退,發芽減少,茶葉細小,產量品質下降,甚至絕收。成蟲怕光,飛翔力弱,產卵于茶叢中下部葉背主脈兩側組織中,若蟲孵化后群集在茶樹中下部葉背吸汁危害,后期多數種群向中上部轉移危害。
王朝禹[3]報道氣溫低于20℃對茶脊冠網蝽發生不利,春季越冬卵從低海拔到高海拔,陽坡到陰坡先后逐漸孵化,茶蓬中下部發生較重。王迎春[6]報道溫度高于20℃,相對濕度大于75%時,茶脊冠網蝽開始發生為害。吳平昌等[7]通過田間實地觀察與實際氣溫關系分析得出,茶脊冠網蝽發生的適宜溫濕度分別在20~25.2℃和60%~80%之間。王朝禹[3]報道茶脊冠網蝽在海拔1500m以上區域一年發生2代,1100m以下茶園一年發生3代,以卵在葉背組織內越冬,低山偶有成蟲越冬。在2代發生區,第一代若蟲4月下旬初孵,5月上中旬為盛孵期;第二代若蟲8月上中旬為盛孵期。在3代發生區,第一代若蟲5月中下旬盛孵期,第二代若蟲7月中旬為盛孵期,第三代若蟲9月上中旬為盛孵期。吳平昌等[7]在鎮巴縣鹽廠鎮調查表明茶脊冠網蝽在鎮巴一年發生2代,第一代若蟲孵化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8月底至9月份為第二代若蟲孵化期。王迎春等[6]報道該蟲在川西茶園一年發生2代,第一代若蟲4月中旬至5月上旬始孵,第二代若蟲7月下旬始孵化。
以預測預報為依據,采取以農業防控、生物防控為主,化學防控應急處理的綠色防治策略,更加注重體現綠色無公害的防治理念。加強檢疫措施,防止病蟲傳播,阻止茶網蝽遠距離傳播危害。
吳平昌等[7]提出了田間調查方法和受害程度分級,提出5級分級標準即每葉蟲口密度<1、1≤蟲口密度<4、4≤蟲口密度<10、10≤蟲口密度<20、蟲口密度>20,并提出發生程度達到2級就應開始防治。王朝禹等[3]報道當越冬代200頭/百葉,若蟲3齡占50%,第1代和第2代300頭/百葉時要開展化學防治。
4.2.1 勤修剪 對經濟價值不高,帶有蟲卵、若蟲的零星茶樹進行臺刈;對為害嚴重的茶園在春茶結束后或秋冬季停采封園前,據情進行重修剪或臺刈;對山林中受害的茶樹、油茶、映山紅進行臺刈;對臺刈、修剪后的枝葉集中收集并燒毀,起到減、控蟲源,更新樹體,維護生態的作用。
4.2.2 清園消毒 對重修剪或臺刈后的茶園結合茶園冬季管理進行清園消毒,可用45%的晶體石硫合劑150~2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稀釋液噴霧。噴施時間一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
4.2.3 及時采摘 及時分批勤采,必要時適當強采,以控制種群密度。
軍配盲蝽(StethoconusjaponicusSchumacher)是茶網蝽的優勢天敵昆蟲,四川省苗溪茶場茶葉科學研宄所[8]報道軍配盲蝽以成蟲和若蟲刺吸茶脊冠網蝽體液,成蟲控制能力較若蟲高,平均一生捕食量為140頭;提出益害比1∶24.3~52時能將茶脊冠網蝽種群密度控制在經濟危害水平以下(每百葉300頭)。但是關于軍配盲蝽的飼養釋放和保護利用技術研究報道較少,需要持續關注。另外,茶皂素,印楝素、苦參堿[9-10]、絕戈[11]等生物農藥對茶網蝽均有一定防效,可在茶網蝽初發期即應用處理。
20%甲維·吡丙醚SC2000倍液、30%唑蟲酰胺SC2000倍液、10%聯苯菊酯SC2000倍液和40%唑蟲·丁醚脲SC500倍液等4種藥劑對茶網蝽若蟲具有較強的快速擊倒力和良好的持效性,藥后1d校正防效依次為86.17%、84.41%、83.18%和77.59%,藥后14d校正防效依次為98.79%、89.52%、78.58%和71.99%,可有效控制茶園茶網蝽的危害[12]。此外,羅鴻等[13]報道聯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對茶網蝽具有很好的防效,其有效成分用量分別在1.31、22.50、11.25g/hm2時,施藥后7d防效可達90%以上,且干茶中的農藥殘留量均低于中國、歐盟等規定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除蟲菊素有效成分用量在45.00g/hm2時,施藥后7d防效可達90%,即背負式機動彌霧機施用擬除蟲菊酯類化學農藥和除蟲菊素,是一種高效安全防治茶網蝽的方法。
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及農藥使用的濃度、劑量、次數。噴藥后間隔期未到,嚴禁采茶,一般要間隔7~10d,藥液要噴到茶葉背面,最好是修剪后防治,同一種農藥在一個生長周期內連續使用不超過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