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建,楊 毅,王海宇,李卓璽,劉建華,蔣 鵬,孫玉霞
(1.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2.四川內江市農業農村局,四川 內江 641000)
甘蔗是光合能力強的C4作物,是人類迄今栽培生物產量最高的大田作物,也是用途廣泛的經濟作物。按用途可分為糖蔗、果蔗、能源甘蔗、釀酒甘蔗、飲料甘蔗等。甘蔗是四川傳統經濟作物,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四川曾是我國產糖大省,主產區內江是全國聞名的“甜城”。1936年建立的四川內江甘蔗試驗場(現名內江市農科院)是我國大陸地區建立最早的甘蔗研究機構。四川有兩大片區適宜植蔗,一片為中亞熱帶季風區,為主產區,種植有果蔗、糖蔗、釀酒蔗;另一片區是西南河谷南亞熱帶區,種植有果蔗、糖蔗。近年來由于種植效益高且穩定,四川甘蔗種植面積穩步增長,甘蔗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一是氣候、土壤適宜;二是植蔗有較高的比較效益優勢,農民有種植甘蔗的傳統和積極性;三是有獨特的國內甘蔗科技領先優勢,育成了適合四川種植的果蔗、釀酒蔗、糖料蔗良種,果蔗和釀酒甘蔗科研居國內領先水平;四是川渝地區是我國果蔗和紅糖的主要消費地區,四川甘蔗產品銷路有保障;五是農村閑置土地增多,發展甘蔗生產有一定的土地資源。因此,只要引導、扶持、服務措施到位,四川甘蔗產業前景廣闊。
在四川眾多大田作物中,果蔗是一個富有特色的作物。它是深受大眾喜愛的果品,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廣闊的消費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產業提升空間。其次果蔗消費市場獨特,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許多農產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國外的沖擊,果蔗則是例外。由于在消費基礎、消費群體、消費觀念和習慣等方面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甚至發達國家所沒有的,所以果蔗市場受國外進口影響不大。
一是特別適合釀酒的地理優勢。四川地處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產區,被聯合國科教文及糧農組織專家譽為“在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白酒的地區”。二是發展綠色甘蔗原料的的氣候優勢。四川大部分蔗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與廣西、云南等南亞熱帶地區比較冬季氣溫更低,有少量霜凍,甘蔗病蟲不易越冬,農藥施用少。而南亞熱帶地區甘蔗農藥和激素的控制很難達到綠色標準。
我國年產糖1000萬t,消費1500萬t,1/3靠進口補充,水果甘蔗面積也達到26.67萬hm2。近年來我國酒類消費力逐漸增強,源于消費升級和高凈值人群擴大,中高端白酒發展迅速,2020年中高端白酒市場規模已突破1800億元。作為國內果蔗和紅糖最大的消費區和白酒金三角核心產區,四川甘蔗產業市場前景廣闊,極具發展潛力。甘蔗植株高大,根系發達,葉片寬大,冬天上部葉片常青,成片種植具有小森林的功能,發展甘蔗產業有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文化效益,可作為四川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內容,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四川甘蔗產業尚處于在產業化的初級階段,蔗農多數還停留在一家一戶的零星種植,每戶蔗農種植面積也較少,栽培技術難規范,很少形成較大規模的連片種植或出現種植面積較大的種植專業戶,沒能形成較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產品以鮮銷為主,貯藏保鮮技術缺乏、販銷隊伍小而散、組織化程度低、市場開拓能力不強。
主要是水、路配套設施偏少。甘蔗產量高,多在5000kg/667m2以上,運輸量大,農村現在村級道路基本打通,但入社進地頭的路和便民道比較缺乏。甘蔗栽培需要一定灌溉條件,多數農村堰塘、蓄水池少,不能自流灌溉。
甘蔗種植在很多地區沒有被納入農業保險,蔗農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加之缺乏市場信息指導,缺少加工企業收購,植蔗抗風險能力不強。
由于農業科技創新資金和推廣經費投入不足,現代化的甘蔗科技成果研發較困難,技術推廣也難以正常開展。科研、推廣與生產結合得不夠緊密,對蔗農培訓力度和服務不夠。農藥、化肥使用量較大,有效利用率低。機械化程度低,勞動生產率不高。
3.1.1 現代農業理念 建設現代甘蔗產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過程。四川要走一條高端特色現代甘蔗產業發展之路,其根本途徑是要引進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3.1.2 全產業鏈理念 四川甘蔗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是缺乏加工龍頭企業帶動,做產業發展規劃時要圍繞全產業鏈來謀劃、布局,涉及對市場的判斷、技術的支撐、改革的優勢、新的市場主體的進入。形成一條從生產基地到加工企業,到銷售市場的完整的產業鏈。從甘蔗育種、生態種植、技術集成、精深加工、循環利用、品牌管理、文化建設、市場營銷等環節形成上下游協同、共振。
3.1.3 科技支撐理念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甘蔗的科技創新主要是品種、技術、制度、模式、加工技術的創新,確保產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3.1.4 堅持發展理念 四川發展甘蔗產業具有自然資源、科技、品牌、人文、區位等優勢,但一個產業的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定過程,甚至有些挫折,要求我們要持續集力,常抓不懈,從政策、市場、機制和技術上進行研究,進行頂層設計,一張藍圖繪到底。
以“蔗園優質化、種植規模化、生產綠色化、經營集約化、生產機械化、服務專業化”為重點,以“良田、良種、良法”為核心,發揮優勢,整合資源,圍繞產前(基地、品種、農資等)、產中(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等)和產后(采收管理、新產品開發和精深加工等)關鍵環節,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推進產業鏈、科技鏈、資金鏈、價值鏈和政策鏈的有效銜接,實現四川甘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甘蔗科研單位要確保甘蔗產業的科技核心競爭力,創新集成機械化耕種、生態防控、立體栽培、種養結合、精深加工等現代甘蔗生產技術,促進產業科學發展。
3.3.1 扶持龍頭企業 大力扶持產業鏈長、技術水平高、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龍頭企業,并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建立龍頭企業引領的產業化模式和經營模式。
3.3.2 開發甘蔗特色旅游商品 采取產學研合作模式,充分運用四川甘蔗產業精深加工研發成果,搞好成果轉化,進一步研發蔗汁飲料、蔗酒、蜜餞及功能性紅糖產品。
3.3.3 創新產業化經營模式 推廣“龍頭企業+專家+農戶+基地+標準+品牌”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組裝集成上游原材料至下游加工生產鏈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實現品種、種子、栽培、植保、加工、銷售一體化。
3.4.1 發展甘蔗旅游產業 把甘蔗生態種植和觀光旅游、文化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建設文旅基地,打造萬畝“蔗海”,為休閑觀光、影視拍攝、畫家寫生、婚紗攝影提供好的場所。
3.4.2 開發甘蔗文化 深度挖掘四川糖業文化底蘊,講好四川人文歷史故事,不斷提升產業知名度和美譽度。開發甘蔗菜系、甜文化伴手禮、手工藝品。結合“聲、光、電”等科技,著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秀。
3.4.3 促進農文旅融合 打造集生產、科研、科普、展示、休閑、觀光、文化為一體的甘蔗文旅綜合體,以種蔗、識蔗、賞蔗、采蔗、品蔗、加工為依托的一二三產業互動的綜合型休閑蔗業,以產業促蔗鄉,蔗鄉帶產業發展的產村相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