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藝,李 紅,鞏雪峰,陳 鑫,宋占鋒*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蔬菜種質與品種創新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6;2.農業農村部西南地區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制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6)
四川是農業大省,也是我國重要的“冬春蔬菜”和“南菜北運”產區,栽培面積大、市場調劑強,2019年四川蔬菜播種面積突破133萬hm2,占全國蔬菜播種面積的6.8%(2019年我國蔬菜播種面積2086萬hm2),居第五位,不僅保障了全省8000多萬常住人口日常需求,還常年調劑1200多萬t至全國市場(含泡菜加工轉化),在保障城鄉居民“菜籃子”產品供給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綠色蔬菜安全、健康、營養,是高質量蔬菜的重要體現。四川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加上省委省政府將“川菜”產業納入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要求加快推進綠色循環發展,加強綠色安全生產,積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和綠色食品認證,深入推進綠色轉型升級,切實保障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為四川省綠色蔬菜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據2020年四川統計年鑒數據知,2015~2019年,四川省蔬菜播種面積與產量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2019年四川省蔬菜播種面積141.3萬hm2,產量4639.1萬t,分別較2015年增長11.2%和16.3%,均居全國第五位。四川省蔬菜產值增長較快,2019年四川省蔬菜產值為2097.3億元,較2015年增長99.9%,助農增收貢獻率多年穩居第一產業首位,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川地形地貌復雜,生態環境多樣,根據不同生態區域特征,逐漸形成了“攀西冬春喜溫蔬菜優勢區”“川南早春蔬菜優勢區”“盆地加工外銷蔬菜優勢區”和“盆周山區高山蔬菜產業帶”三區一帶區域布局,實現了蔬菜周年生產、均衡供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品種習性,各區域蔬菜種植模式和栽培種類各有特色,攀西地區云量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全年氣溫較高、晝夜溫差大,以冬春保護地栽培為主,主要栽培種類有番茄、辣椒、黃瓜、豇豆等瓜果豆類蔬菜;川南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春季溫度回升快,以早春大棚栽培為主,主要栽培種類有番茄、辣椒、茄子等茄果類蔬菜;四川盆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雨充沛,以夏秋露地栽培為主, 主要栽培種類有辣椒、茄子、番茄、黃瓜等瓜果類蔬菜和芥菜、白菜、萵筍等葉類蔬菜;盆周山區冬季寒冷,但夏季涼爽、光照充足,以夏季高山露地栽培為主,主要栽培種類有甜椒、番茄、黃瓜、西葫蘆、菜豆、豇豆等瓜果豆類和大白菜、甘藍、蘿卜、萵筍等根葉類蔬菜。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四川孕育了眾多優良產品,辣椒、花椒、萵筍、紫皮大蒜、芥菜、魔芋、黃花、木耳、羊肚菌、銀耳等特色蔬菜享譽全國。“泡菜博覽會”“蔬菜博覽會”“食用菌博覽會”“蔬菜品賞會”等的連續多年舉辦唱響了“四川蔬菜、天然生態”品牌,打造了“四川泡菜”“郫縣豆瓣”公共區域品牌,培育了“威遠七星椒”“雙流二荊條”“西充二荊條”“漢源花椒” “北川花魔芋”“通江銀耳”等地理標志產品。其中“四川泡菜”于2017年被列入首批中歐地標互認互保產品;“郫縣豆瓣”連續5 年躋身區域品牌地標產品百強榜全國前8 名,蟬聯四川省地理標志產品第1 名[1];“茂縣大紅袍花椒”成功打入法國等歐盟市場;羊肚菌率先實現人工栽培,且生產面積全國第一。四川特色蔬菜品牌知名度明顯提升。
四川作為全國最早啟動綠色食品工作的省份之一,深入推進綠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切實保障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截至2021年6月,四川綠色食品有效用標企業792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00家,省級以上示范專業合作社25家;綠色食品1837個,產品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質量監督合格率達99%以上。
四川依托良好的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產業,勢頭良好。如彭州市建立了大規模無公害蔬菜和綠色食品蔬菜生產銷售基地,常年種植蔬菜約5萬hm2(含復種),產量約233萬t,產值約35億元,蔬菜及其加工產品銷售遍及全國300多個市縣,并遠銷日本、韓國、俄羅斯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是全國五大商品蔬菜生產基地、全國蔬菜產業十強縣(市); 廣元市朝天區已實現無公害蔬菜全覆蓋,7個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5個產品獲有機產品認證,創建了“曾家山蔬菜”中國馳名商標,高山露地綠色蔬菜遠銷國內60多個大中城市,并直供港澳,是全國綠色農業示范區、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中國高山生態蔬菜之鄉、四川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
綠色蔬菜栽培技術是一項結合生物學和種植學的高深生產技藝,對栽培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我國綠色蔬菜栽培技術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生產技術體系,加上農業的生產主力軍——農民知識水平普遍不高,對綠色蔬菜生產技藝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不能很好地開展綠色蔬菜種植工作[2]。同時,消費者對綠色蔬菜的認識也不充分,大多認為不打藥、不施肥、任其生長的蔬菜才是綠色蔬菜,而忽略了現代農業技術對綠色蔬菜生產的必要性。
目前政府對四川蔬菜產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了支持力度,但排溉設施缺乏、大棚等保護設施簡陋、交通運輸道路不暢等問題仍然突出,且四川地形復雜,田塊小而散,機械化應用難度大,直接影響了蔬菜產業的規?;N植,加上缺乏優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綠色蔬菜種植仍以散戶為主,規模小、生產專業化水平低、管理粗獷。
四川綠色蔬菜栽培種類多樣、品種豐富,但多為外地品種或地方老品種,或抗病能力弱、品質欠佳,或產量不高,適宜四川本地自然環境、優質高產的蔬菜新品種缺乏。其次,綠色蔬菜栽培技術落后,生產中仍以傳統種植觀念為主,農藥化肥濫施、現代種植技術欠缺,造成綠色蔬菜產品質量不達標、產量低。且采后商品化處理率不高,冷鏈物流缺乏,以四川高山蔬菜為例,四川高山蔬菜采后商品化處理率不足10%,冷鏈運輸設施缺乏,冷鏈流通率不足3%,物流成本高[3],造成蔬菜產品損耗較大、檔次和附加值低,綜合競爭力減弱。
四川綠色蔬菜產品數量多、種類齊,通過連續多屆“蔬菜博覽會”“蔬菜品賞會”等活動的舉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四川綠色蔬菜品牌知名度,但著名品牌數量少、影響范圍小、后續宣傳不足等問題仍然突出。加上品牌保護意識不強,造成大多知名品牌商標被隨意冒用,魚龍混雜,損壞了品牌商品市場聲譽,降低了消費者對綠色蔬菜的信任度,最終直接降低綠色蔬菜市場競爭力。
四川是我國最早啟動綠色食品工作的省份之一,在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包裝儲運、專用生產資料等各環節均制定了地方標準或管理辦法,但與日本、美國、荷蘭等發達國家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四川綠色蔬菜在食品安全質量重視和質量監管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綠色蔬菜安全質量監測體系不完善、檢測手段和方法不夠多樣、產品監督檢測工作流程和內容不夠嚴密、質量監管力度不到位等,嚴重制約了四川綠色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四川綠色蔬菜產業發展,首先要讓種植者和消費者對這種新的蔬菜生產模式和產品從思想上認識,再從情感上接受,最終在行動上體現??赏ㄟ^現場展覽、網絡宣傳、實際栽培效果展示、綠色產品品鑒等形式,加強綠色蔬菜安全生產環境、先進生產技術、健康營養品質等方面的宣傳力度,提高綠色蔬菜曝光度,提升種植者和消費者綠色環保意識和對綠色蔬菜產品的關注度。
良好的基礎設施是綠色蔬菜高質量生產的基本保障,要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核心,加大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基礎設施條件的投入,加強完善道路交通、保護地設施、排水灌溉等設施建設;同時,增加冷鏈、儲運、保鮮、田間基礎處理、包裝等商品采后處理設施建設,有效降低損耗,提高蔬菜商品化率。
加強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各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在“優質、多抗、適應性廣新品種選育”“省工節本、綠色安全生產技術”“采后處理、冷鏈運輸及儲藏加工”等方面開展研究,集中攻關、重點突破。要促進和支持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加強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同時,要強化技術培訓和指導,加快技術推廣,保障科技落地。
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和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推動相關龍頭企業到綠色蔬菜優勢產區聚集,從而推進優勢產區綠色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并推進其與龍頭企業合作,開展規?;?、標準化種植與采后處理加工,提高抵御風險能力與市場競爭力;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結合理論與實踐,不斷提升專業技術人員業務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同時規范職業農民認定,做好職業農民政策配套,讓更多有技術、有素養的年輕人加入到農業生產中來。
農業作為一種傳統產業,只有順應時代發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充分結合,才能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要充分抓住國家關于農業電子商務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機遇,加快完善農業電子商務建設,實現信息資源有效整合,資源共享,實現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發展,縮短產供銷距離,拓展銷售半徑。
加強線下現場會與線上農業電子商務平臺互動宣傳,組織龍頭企業參加川菜走出去活動等形式,優先選擇“四川泡菜”“陽光米易”“曾家山蔬菜”“西充二荊條”“新店七星椒”“通江銀耳”“彭州萵筍”等知名區域品牌和產品品牌重點打造,繼續提高其知名度,擴大影響范圍,力爭打造成家喻戶曉、全國乃至世界知名大品牌,然后形成帶動作用,循序漸進,促進四川其他蔬菜品牌創建與培育。同時,要加大已有蔬菜品牌保護力度,積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和綠色食品認證,規范品牌標識使用,提高標識辨識度,嚴格打擊亂用冒用品牌標識行為,保證品牌效應。
綠色蔬菜的發展是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的背景下興起的,完善綠色蔬菜從生產到餐桌整個產業鏈的安全監管體系尤其重要。要加強安全監管相關人員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加快多樣化檢測手段和方法研究,強化產品監督檢測工作流程和內容,建立全國統一的蔬菜質量安全追溯和認證認可制度,提高對綠色蔬菜品質的檢測標準;同時,要建立綠色蔬菜安全生產獎懲制度,對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安全生產的單位和個人予以宣傳、獎勵和政策支持,對失信單位和人員予以嚴懲,并取消其綠色生產資格。
發生綠色蔬菜產業要注重建立綠色產業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重點推廣“畜禽養殖—沼渣/沼液—蔬菜生產”“大田作物—秸稈—食用菌生產”等循環利用模式和“稻-菜”水旱輪作等糧經復合生產模式。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節約農業資源,減少農藥化肥使用,注重土地用養結合,實施生物防治、理化誘控和生態調控技術,保障綠色蔬菜優良生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