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綜合實踐學校 范明華
研究性教學模式是指在組織教學活動中開展研究的教學形式,在研究性教學課堂上,教師要積極打造生本課堂,引導學生在自由、和諧的氛圍中探索學科知識,并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進行理解、反思、質疑和批判,這個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個性,形成獨立人格。在打造研究性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培養出實踐能力強、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
初中勞動課程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基本目標,以操作性學習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初中勞動課程的研究性改革是促進學生全面和富有個性發展,并將其培養成為具有現代化素質的實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在當下的木工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窗口培養初中生的生活技能和實踐能力,引導他們在學習木工知識的過程中變得自信、快樂。木工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實踐探索的過程,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經濟水平的發展,很多初中生都難以體會勞動的快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壓力的增加,初中生的好奇心逐漸消失,動手能力逐漸下降,如何打造高效的勞動課堂,是一個值得教師深入探索的過程。通過在木工授課過程中開展研究性教學,可以培養初中生的動手能力,并引導他們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樹立創新精神,養成良好思維品質,提升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進而提高勞動教學的有效性。
木工課程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初中生的木工技巧,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實踐過程中主動“做”出來的。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活動過程中,適當進行指導,建立新型師生關系,以此提升學生動手操作、深入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制作簡易小板凳的課程中,教師可以適當進行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每天坐的凳子是如何制作的嗎?制作凳子的時候,需要做哪些準備呢?”這樣的導入過程,可以引導學生認真反思生活中接觸過的凳子,并思考制作板凳所需的工具,進而回答教師的問題。在傾聽答案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對回答問題的學生提出表揚,并引導他們完善自己的答案。在開始演示制作過程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以往木工活動中制作物品的程序,以此共同研討本課的制作流程。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并及時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發現的問題,最后再動手操作,以此成功完成自己的作品,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提升對本課程的喜愛程度。在講解制作方法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通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樣就可以實現木工課堂充滿趣味性的目標,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意打造生本課堂,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動手、思考、表達以及質疑,這樣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得到綜合能力的提升,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研究性教學重視講授的知識內容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倡導讓學科知識回歸生活,通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來提升科學的意義。想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認真備課,仔細研究和設計教學內容,將授課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聯系,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技術內容進行講授。只有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時,學生才能真正用心思考,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進行感受與領悟。因此,在開展授課活動前,教師要在充分解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和優化,開展符合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受到篇幅的限制,教材中涉及的知識內容較少,無法完全滿足初中生的探索需求,這時教師就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如教材中的文化資源有限,而民間的傳統工藝是民族的寶貴財富,值得人們進行學習和繼承,這時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補充。
例如,在講授內容涉及雕刻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古建筑中的花窗與課本知識進行結合,將傳統文化滲透在木工課堂上,可以將木工技術進行講授的同時,讓初中生接觸到更多的傳統工藝,引導他們在此基礎上對木工知識產生興趣,主動找機會練習課上所學的基本知識,進而對刨、鑿等基本操作進行練習,熟練使用常見的工具,加深對安全操作規則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主動在課下對相關知識進行探索,豐富文化素養。總之,教師需要不斷挖掘教材,滿足初中生探索知識和探索生活的需要,從而讓學生在課上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提升綜合能力。
在開展授課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優化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效率。在進行知識講解時,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活動,積極主動地開展師生互動,營造和諧、友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積極提出問題,并通過探究解決問題。在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察覺他們的閃光點,并進行鼓勵,使學生獲得滿足感,從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課堂學習。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情緒進行充分把握,并加強引導,幫助他們在成功時感受到喜悅,在失敗時進行總結與反思,進而產生探索的欲望,積極參與課堂,獲取新知識。此外,在開展授課活動時,教師要合理創設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積極在課上引入生活實例,幫助他們對本課的知識點產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激發求知欲,從而培養出學生樂于學習、主動思考、積極實踐的素養,有利于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企業對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需求量有了一定的提升,質疑能力成為一個新型人才必備的素養。因此,在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實踐環節中教師要培養初中生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有針對性地就某一問題進行思考,并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發現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學會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善于解決問題。在開展授課活動時,教師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保持學生主動提問的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能僅僅讓其提問“為什么”,而是在理論學習或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產生探索的精神,這樣可以實現讓學生積極思考,達成教學目標。
總之,在初中階段的勞動課程中的木工教學要積極進行探究性改革,教師要深入探索授課方法和教學內容,優化各個環節,并采取適當的評價機制,在引導學生學習木工知識并進行實踐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操作能力、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為全面發展提供幫助,發揮研究性教學的優勢,培養綜合素養強的人才,提高勞動課程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