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寶云
9月開學后的某一天,大(一)班的幼兒在幼兒園散步時,發現操場旁邊的石榴樹上結了很多石榴。他們興奮不已,自發地開始了交流與討論:“石榴成熟了!”“石榴變紅了!”“石榴都裂開了,是小鳥啄開的嗎?”“這樹上的石榴怎么有的大有的小?”
《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中指出:“教師要充分認識生活和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把握蘊含其中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在與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體驗、分享合作、享受快樂。”聽著幼兒們的熱烈討論和他們的各種猜想,教師決定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開展一次相關活動。在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后,教師挑選了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內容,生成了與石榴有關的系列探究活動。
整個活動先后經歷了以下6個“篇章”:準備篇、采摘篇、收獲篇、探究篇、拓展篇、分享篇。
每個幼兒都發現了一些關于石榴的“小秘密”,怎樣才能與其他幼兒更清楚、直觀、全面地交流自己發現的“小秘密”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們討論后決定用繪畫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發現。我園有兩棵石榴樹,幼兒們首先自主選擇了自己要進行探索的石榴樹,然后根據石榴樹所在的場地特點,自己思考解決“如何記錄”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幼兒選擇借助戶外體育器械進行記錄,他們搬來了小畫板、椅子、墊子等工具,輕松愉悅地記錄下自己的發現,包括石榴的顏色、形狀、數量、大小等。
觀察記錄后,幼兒們拿著各自的記錄本進行分享交流。他們發現,原來石榴有很多不同的狀態。于是,他們又產生了疑問:“這些石榴都成熟了嗎?可以摘下來了嗎?”面對幼兒的疑問,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尋找答案。于是,幼兒回家后,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網絡搜集資料,并將找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到了班級,幼兒帶著自己找到的資料與同伴交流討論,總結出石榴成熟的幾個標志:石榴成熟之后會裂開,露出飽滿的紅色果實;石榴成熟后,果皮會由綠變黃,表皮光澤;石榴成熟后,果肉中會有紅色或銀白色針芒出現。
在經過資料搜集、討論、總結和現場實物對比后,幼兒們發現,幼兒園石榴樹上的石榴都成熟了。“這么多好吃的石榴都成熟了,我們要趕快告訴大家準備摘石榴了!”“可是怎樣讓大家都知道呢?”幼兒們經過討論和投票,最終決定利用宣傳海報的形式將消息告訴大家。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們自主分成三組(水墨組、水粉組和立體造型組)進行創作,每組幼兒又在明確主要宣傳內容及形式的基礎上,自主進行分工,選擇適宜的場地與材料,有條不紊地進行創作,并將創作成果擺放在石榴樹旁,以便讓大家都能知道大(一)班幼兒要去摘成熟的石榴了。在自行創作海報的過程中,幼兒們不僅提升了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審美能力。
“有兩棵石榴樹,我們有這么多人,怎樣能讓大家都能摘到石榴呢?”教師提出問題并鼓勵幼兒自行解決。幼兒們將石榴樹分成“1號樹”和“2號樹”,并自主分成“1號齊心協力組”和“2號勇往直前組”進行采摘。
“用什么工具摘石榴最合適呢?”在討論的過程中,幼兒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講述、記錄和交流,有的說要用剪刀,有的說用梯子,還有的說要用棍子。
做好全部準備工作之后,幼兒們迫不及待地進入采摘環節。他們根據前期的分組,選擇各自需要的工具,與同伴開始合作采摘和搬運。在此過程中,幼兒們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工具以及采摘的位置。同時,他們自發地與同伴進行合作,形成了采摘石榴的“流水工作線”:摘石榴→接石榴→運石榴→放石榴→搬石榴。在此過程中,幼兒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有所提升,并學會了取舍、妥協等社會交往技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石榴樹上的石榴很快就被摘完了。大家邊擦汗水,邊欣賞著自己的勞動成果,還興奮地介紹著自己的采摘過程。在講述的過程中,幼兒發現,他們原先預設的很多工具并不合適,他們總結了適合采摘石榴的工具,以及使用這些工具的原因,并將相關信息記錄下來,為今后的采摘活動留下參考資料。
辛苦摘下這么多的石榴,到底哪一組幼兒摘得最多呢?經過統計,幼兒發現“1號齊心協力組”摘的石榴最多。在統計的時候,幼兒發現有很多石榴壞了。為什么會這樣呢?他們又開始回憶摘石榴的過程。經過分析他們發現,剪石榴的時候要用手托住石榴,不然石榴會直接摔到地上而裂開;如果摘下石榴后直接將石榴扔到地上,也會讓石榴摔裂;將石榴放進筐子時要輕輕地放,否則,石榴互相碰撞也會裂開……在回憶、思考、講述的過程中,幼兒大膽質疑自己的行為,勇于進行自我批評,最終找到了導致石榴損壞的真正原因,并進一步明確了摘石榴的注意事項。
在統計時,幼兒在關注“哪組摘得多”的同時,也關注了石榴的大小。怎樣確定哪顆石榴最大呢?由此,又一個新的探究活動開始了。幼兒選擇用秤和天平對石榴進行稱重和比較,這樣就能更加精確地判斷哪顆石榴最重了。最終,幼兒發現,看著大的石榴不一定是最重的。最重的石榴是2號組幼兒摘得的一顆重達350克的石榴。
“最重的這個會不會是最甜的?什么樣的石榴才是最甜的呢?”在討論中,幼兒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猜測。為了驗證什么樣的石榴最甜,大家決定每人挑選一顆自己認為最甜的石榴并剝開嘗一嘗。可是,石榴應該怎樣剝呢?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幼兒又開始尋找方法,并搜集了不同的剝石榴工具,開始嘗試剝石榴。大家有的用手,有的用刀,有的用盤子,還有的用牙;有的是自己剝,有的是合作剝……經過實際操作和對比,幼兒發現,用刀在石榴頂端畫出一個多邊形,再用刀順著石榴里的白筋沿外皮切幾刀,然后輕輕地向外掰開,就能讓果實全部露出來,再用手輕輕剝下來就可以了。
石榴剝好以后,幼兒們迫不及待地進行了品嘗和對比。最終發現:表皮是黃色的,摸起來比較粗糙的且有棱角的石榴是最甜的。
“剝出來這么多石榴,我們可以怎樣吃呢?”幼兒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又搜集了很多石榴美食及相應的做法,如石榴蛋糕、石榴汁、石榴比薩以及石榴沙拉等。接著,他們從幼兒園以及家中尋找了制作不同石榴美食的工具,并自行分組制作美食,感受親自動手制作美食的樂趣。
“我們做了這么多好吃的,是不是可以分給其他小朋友吃?也讓他們看看我們多厲害!”“我弟弟在小(一)班,我想給他嘗一嘗!”做好美食后,幼兒們決定將自己制作的石榴美食分享給幼兒園的其他人,請他們共同品嘗。在贈送美食的過程中,幼兒們還根據不同的人群,分別用適宜的方法和語言對石榴美食進行了介紹,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根據《指南》精神,尊重幼兒的主體性,為幼兒創造活動機會和條件,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注重激發和保護幼兒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和學習,促使幼兒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自主獲得相關經驗、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