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 蔣靜
近年來,很多家長、幼兒園以及社會都清晰意識到閱讀對幼兒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幼兒園十分重視對幼兒閱讀興趣的培養,并且通過各種閱讀活動的進行,提高了幼兒的閱讀量。但與此同時,幼兒的閱讀幸福指數并沒有得到提升,很多幼兒通過繪本的閱讀并沒有體驗到愉悅感和幸福感,反而感覺有了“學習負擔”。因此我們在進行閱讀理念推廣以及閱讀活動引導的時候,需要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從“閱讀關懷”的角度出發,與幼兒進行平等、自由的閱讀體驗交流,引導幼兒更好地進行閱讀實踐,培養幼兒熱愛閱讀的習慣。
“閱讀關懷”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幼兒的閱讀幸福感。幼兒園教師具有傳授知識這一基本職能,同時要關注對幼兒情感的熏陶以及關愛情感的培養。由于幼兒年齡小,我們能清晰地發現,幼兒在自主選擇區域活動時,更多幼兒會選擇美工區、建構區這些比較有意思的區域,很少會去選擇閱讀區,幼兒的閱讀積極性始終得不到提升。但是通過調查我們能發現,閱讀能較好地豐富幼兒情感,培養幼兒的關懷能力和關愛情感,幼兒通過嘗試閱讀繪本中主人公的思想與情感的過程,能較好地提高幼兒人際交往能力、關懷能力等等,并且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幼兒養成自覺的閱讀意識。
“閱讀關懷”是學生閱讀所引發的一系列行為,所以它的結構是基于幼兒閱讀的結構,具體包括閱讀動機、閱讀環境、閱讀策略、閱讀評價四個部分。首先,閱讀動機分為閱讀外部動機和閱讀內部動機。當前幼兒的閱讀行為多是外部閱讀動機引發的,像獎勵、活動、比賽等,這樣幼兒很難從閱讀過程中獲得幸福感和愉悅感。閱讀關懷理論關注激發幼兒的外部閱讀動機,同時關注幼兒的內部動機,重點在激發起幼兒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滿足幼兒成長和情感需求。
其次,閱讀環境指的是以閱讀為中心,將客觀環境和主觀環境進行有機結合。閱讀的客觀環境一般指的是硬件條件,主觀多指的是教師有意營造的一種和閱讀相關的情感氛圍,像師幼共建的閱讀文化角等。閱讀策略具體包括動機、情感、時機的把握。例如幼兒閱讀過程中遇到難題,可以向同伴、教師、家長尋求幫助等。教師可以在實際閱讀過程中,引導幼兒選擇和運用合適的方法,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獨立閱讀能力和自主閱讀能力,這同樣是閱讀關懷理論的目標之一。
最后是閱讀評價,教師應對幼兒閱讀行為進行檢測,綜合考查幼兒在閱讀過程的感受以及理解和價值取向等,考查他們的閱讀的興趣、方法和習慣,了解幼兒的閱讀材料和選擇以及閱讀量等。對幼兒的閱讀進行多角度評價,除了需要關注幼兒對于閱讀材料的理解,同時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等。
在“閱讀關懷”理論實踐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閱讀動機,進行材料選擇,在這其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推薦一兩類適合幼兒閱讀的書目,之后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教師應該善于幫助幼兒調整閱讀動機,讓幼兒更好地投入閱讀中去。在篩選閱讀書目的時候,大多數幼兒會被書本的外觀所吸引,幼兒在面對自己喜歡的書本時,專注力才能更持久一些。而幼兒的專注力要持久,才能更好地領悟文本中的內容。所以在進行自由閱讀活動的時候,教師最好不要對幼兒的閱讀文本選擇進行限制,即不要限制幼兒閱讀品味的發展。幼兒想看什么書,幼兒的閱讀品味和層次的形成,需要在閱讀中不斷形成,而不僅僅是教師告訴他哪本書好、哪本書不好。另外要合理安排閱讀時間。中大班幼兒每天可安排兩次閱讀活動,每次約15 分鐘,小班幼兒可適當減少評價環節。教師可讓幼兒在一起談一談自己對書的理解,如故事講了什么、主人公是誰、主人公身上發生的事情等,或是讓幼兒根據理解去畫一畫,加深對故事的理解,拓展幼兒的思維。幼兒園可以設置成長檔案袋,將幼兒閱讀的書目、閱讀體會、閱讀成績等存放的檔案中,便于教師對幼兒的閱讀收獲做綜合評價。
在幼兒閱讀過程中,如何使幼兒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以及培養幼兒“關愛情感”是很多教師關注的事情。首先在幼兒閱讀時,教師要善于欣賞幼兒的閱讀判斷。幼兒的閱讀能力還有待提升,尚未形成穩定的閱讀品味,并不能對閱讀的書本做出深刻的閱讀判斷,但是幼兒擁有獨立的思想,會做出判斷。幼兒在閱讀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偏差,教師有責任進行糾正。但教師要注意考慮幼兒的情感狀態,以免突然將幼兒打斷或是方式使用不當導致幼兒對閱讀產生逆反心理。教師想要善于欣賞幼兒的閱讀認知,首先需要全面地去了解幼兒。除了了解和閱讀相關的信息之外,同時了解和閱讀不相關的生活信息。全面了解后,精準掌握幼兒的閱讀動機,發現幼兒的閃光之處。尊重和欣賞幼兒并不是放任幼兒進行閱讀,還是要及時糾正閱讀判斷存在的偏差,運用平等對話方式,指出偏差,讓幼兒自覺去對閱讀判斷的偏差進行調整。
閱讀文化的構建,對幼兒閱讀質量的改善有著關鍵作用。教師通過一系列活動的展開以及良好閱讀環境的創設,能顯著提高幼兒的關懷意識。當良好的閱讀文化形成,幼兒就能更好地閱讀,并在閱讀中學到更多。我們可以運用互助系列的閱讀活動,促進幼兒互助情感的發展。可以運用合作閱讀的方式,讓幼兒讀一些互助故事,激發幼兒互助情感。很多的學習領域都涉及互助方面的情感。像語言教學活動中的《癢癢樹》,故事中霞霞和小朋友去幫助了癢癢樹;《七色花》中,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幫助小男孩健康起來等,這些故事中都蘊含著互助的概念,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去理解其中人物關系,激發互助情感。
很多幼兒在閱讀的時候,會將自己置身于角色中,體會情感,激發共鳴。像在閱讀《小雞和小鴨》的時候,小雞和小鴨是好朋友,小鴨吃不到蟲子,急得嘎嘎叫,小雞會幫助小鴨捉蟲;小雞不會游泳,吃不到魚,小鴨會幫助小雞捉魚。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歷,進行情緒體驗,進行情景聯想,對小雞小鴨的困難感同身受,激發起幼兒想要幫助他們的愿望,并且將愿望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學會去幫助同伴。幼兒可以通過表演活動,去踐行關愛行為。幼兒通過對于故事中角色模仿,使用角色語言,遵從角色行為,除了能加深閱讀理解外,還有助于促進幼兒進行語言交流,學會更多優美語言,并且在表演中體會情感和行為經驗,學會相應的行為規范以及道德要求,繼而在潛移默化中知行合一,這樣能促進幼兒身心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閱讀關懷”理論在幼兒閱讀過程中的運用,能較好地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讓幼兒熱愛閱讀,在閱讀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和能力。當前教師需要基于“閱讀關懷”的理論,對幼兒進行正確的閱讀引導,幫助幼兒開心地閱讀,幸福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