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銀馨學校 呂博
“造型·表現”領域是指準確應用相關材料,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與思想。在中小學美術課程中,“造型·表現”領域教學占據重要地位,實現欣賞與表現的一體,重視體驗,回歸生活是主要的教學目標。然而如何在新課改的發展背景下深化“造型·表現”領域教學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中小學美術“造型·表現”領域教學當中,自由性是主要的特點之一,主要體現在強調自由、大膽創造,實現外化與升華,完成造型與游戲的相互整合。美術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分析,應用相應的美術材料,通過探索與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提高藝術感知能力,讓學生在不同的“造型·表現”領域中加以創造,表現自我感受與自我想法。
從嚴格意義上分析,中小學美術“造型·表現”領域并非具有單一性,而是存在多種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豐富性,對此美術教師需要加強對豐富性的應用,以此全面開展美術教學,可以將教學延伸到課堂外,引導學生挖掘課外資源,比如像花草樹木,并且在“造型·表現”領域教學當中要借助學生的感官,提高活動體驗,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進行繪畫,以此掌握更多的美術知識,拓寬美術視野。
教師在教學當中應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資源,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學當中,美術教師依據中小學生的基本特點,設置極具趣味性的環節,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為學生設置不同角度的繪畫主題,但每一個主題都要極具趣味性,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美術樂趣,感受美術魅力。
正如上文所言,將欣賞與表現融為一體,重視學生的體驗,回歸生活是美術“造型·表現”領域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需要從欣賞與體驗、激情與定位、創作與表現、自主參與、升華藝術五個角度出發開展教學。
欣賞與體驗是中小學美術“造型·表現”領域教學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也是教師引導學生積累美術素材,提高美術創作意識的重要載體。美術教師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對名家名作加以欣賞,獲得直接經驗,并且還要指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讓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及時獲得間接經驗,進而完成美術繪畫作品的原始積累。每一位美術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博覽群書的同時吸收知識、篩選知識、精讀知識,通過美術作品品嘗人生,積累豐富的美術信息,為接下來的美術學習夯實基礎。
作為中小學美術“造型·表現”領域教學當中激勵與思維定向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當中,美術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美術學習特點的分析,采取多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主觀性,引導學生挖掘自身的美術資源,創造美術主題,構建美術框架,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美術心理狀態。
在創作與表現的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從兩點入手,其一,引導學生在欣賞當中進行表現,在表現當中進行欣賞,這恰恰是欣賞與表現統一的主要原則,對此美術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名家名作進行臨摹,還要對美術作品進行理解與分析。在具體美術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一部分優秀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全面剖析,分析繪畫者創作方法所采取的構思、所表達的情感、所應用的風格等,并且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臨摹,然后自主創作,以此真正實現“造型·表現”領域的創新與完善,當然在該過程當中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美術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創作平臺與支撐點,如果學生創作過程當中存在畏難情緒,美術教師需要加以鼓勵。比如在學習中國花鳥畫的時候,美術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進行臨摹,要加以理解作品所采取構圖、手法、風格等等,然后自主創作,經過實踐證明這種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且也能保證繪畫作品的完善性。其二是采取生活化作品進行教學,嚴格意義上分析,這種教學方法過分注重學生的體驗感悟,但是卻對學生的思維開拓具有一定的幫助性,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由此為美術作品教學開創了理論基礎,在教學過程當中,美術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思維與思想,引導學生進行創作,可以為學生制定嚴格的規定,比如每一周需畫一幅作品,題材自選,繪畫之后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評價,由教師分出等級,定期或不定期的展示優秀作品,以此鼓勵學生、鞭策學生。
自主參與涉及批改與講評,是中小學美術“造型·表現”領域當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反饋信息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批改過程當中,可以采取教師批改、學生互評與互改的方式。在講評過程當中,教師要以學生的作品作為基調,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整合,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全面剖析,在講評過程當中給予學生啟迪與感悟,講評過程還要實現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自主參與,增強互動性。方法則包括三點:第一,要采取學生為主的師生互評,由教師穿針引線、拋磚引玉,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評論,如此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還可以提高評價水平。第二,要采取教師為主的師生互評,由美術教師針對學生作品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第三是由學生為基礎,采取學生互評與互改,這種方式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性,但是在美術作品講評的過程當中,美術教師需要保證講評的計劃性與主題性,而且還要讓學生盡可能地說出來,加強溝通與交流,給予學生表揚與鼓勵,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升華藝術是學生對作品的一種定位,同時也是學生二次創作的過程,在升華藝術過程當中可以實現對美術作品評價的反饋,而且也于無形當中實現學生思維的拓展,對此,在美術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需要做好藝術的升華工作,引導學生加以學習。此外,在藝術升華過程當中,美術教師需要挖掘學生的優點,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當中分層次地劃分實踐作業,并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設置難、中、易三個等級,不可做硬性規定,避免對學生的自尊心造成傷害。同時美術教師要以身作則,引導學生,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激情,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積極參與其中,真正實現自由地表現,大膽地創造。
總而言之,《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綜合性、探究性,改變傳統學科知識體系思路與方法,落實核心素養,其中在美術“造型·表現”領域教學當中,教師需要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美術繪畫能力,讓學生能大膽地表現自我,大膽地創造美術作品,實現情感的宣泄。美術教師不可僅僅注重學生美術作品的表現結果,而是要對學生“造型·表現”活動中參與探究的過程加以分析,讓學生在積極享受美術課堂氛圍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增強美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