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偲祺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00)
包括戲劇、音樂劇、舞劇、雜技等在內的舞臺藝術自誕生以來,就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迅猛發展,尤其是這兩年因為《聲入人心》綜藝而走出冷圈的音樂劇,更是吸引了大批粉絲進入劇院。音樂劇作為一種舞臺綜合藝術,不僅是靠燈光、布景、音樂來烘托整體氛圍,舞臺服飾造型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音樂劇人物的服飾造型是觀眾在不了解整個故事的人物背景前,對演員最直觀的感受,當演員出現時,就會吸引觀眾的全部注意力。此外,雖然音樂劇大多以日常生活為題材,但演員的服飾并不能像人們日常穿著的服飾一樣。因為在表演時經常有大體量的舞蹈動作,使服飾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需要設計者在設計時綜合各種因素,設計出既符合人物性格又方便行動的服飾。在此基礎上,才能完美體現演出的整體效果。
音樂劇是一種現代舞臺綜合藝術形式,以敘事為主的戲劇表演,結合優美、通俗的人聲歌唱和多樣化的舞蹈形體動作,同時融合服飾、布景、燈光等舞臺藝術的輔助,形成整體舞臺效果。在音樂劇的舞臺表演中,演員的服飾受“人”“舞臺”“角色”等的限制,同時,也要根據現場要求改變服飾本身的材質、造型、顏色等,不僅要滿足演員角色的形象要求,還要滿足演員在表演中不受限制的具體要求,與此同時,也要尊重劇中的歷史事實,不能隨意篡改服飾背景。只有在這幾個方面實現統一,才能充分發揮舞臺效果。一個好的服飾造型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觀眾理解角色,使角色有更加鮮明的特點,也能使演員和角色融為一體,增強觀眾的體驗感。
好的舞臺服飾造型,除了提升舞臺的美感,也能讓舞臺上的藝術氛圍更加濃厚,為整部劇創造巨大的藝術價值,增強觀眾的視覺沖擊感,大到服飾的整體效果,小到局部配飾點綴,都能讓音樂劇在整體上保持較高的品質。音樂劇服飾不僅能讓觀眾快速融入特定的場景,還能帶動演員的表演。同時,不同的扮演者對角色有著不同的詮釋,所以,即使是同樣的角色,不同的扮演者著不同的服飾,也能激起不一樣的劇目感覺。例如音樂劇《小說》由3組卡司、7位演員構成,雖然他們飾演同樣的角色,但是設計師在為他們設計服飾時,會根據7位演員的性格,設計不同的細節。演員宗俊濤和王樂天雖然飾演同一個角色,但因性格和氣場不同,設計師在保持服飾造型大部分相同的情況下,對兩位的服飾進行了顏色和局部配飾的調整。這些服飾造型的改動,都是為了更加貼合人物角色,符合劇中意境。
很多音樂劇是以日常生活為故事背景,但音樂劇服飾卻不能與日常服飾一樣,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舞臺與觀眾的距離,為了保證觀眾的觀劇效果,設計師往往會對演員的服飾進行夸張性設計。音樂劇根據故事背景和舞美設計,可以在大劇院演出,也可以在小劇場演出。在小劇場中,演員和觀眾距離比較近,在設計服飾時,會以貼合人物角色為主要要求;在大劇院中,觀眾與舞臺距離較遠,設計服飾時,會要求服飾具有一定的張力,因此,更加注意服飾的廓形與材質,如在音樂劇《歌劇魅影》中,有很多夸張的燈籠袖形、大體量的披風、鑲嵌反光珠飾的面料,豐富了演員的造型。男主的服飾以明度、純度不同的紅色緞帶作為裝飾,并配金線,增加了戲服的肩寬,并在帽子上裝飾大量羽毛,強化了整部劇的戲劇沖突。在舞臺后方的采訪中,服飾主管皮特自信地說道:“《歌劇魅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這部劇從未因為服飾、道具而引發演出事故。”
音樂劇除了講述故事,更多以音樂為靈魂,以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大體量的舞蹈穿插在表演中,演員需要用肢體語言去傳達人物想表達的情感,以此來推動情節的發展,烘托整部劇的氛圍。因此,音樂劇的服飾不僅要在造型上貼合人物角色,還需要方便演員舞蹈,讓服飾在演員有大幅度肢體動作時也能伸縮自如,不會影響觀眾的觀劇體驗,如音樂劇《貓》就把演員服飾的可舞性發揮到了極致。這是一部以不同性格的貓為創造背景的音樂劇,劇中的主人公都是貓而不是人,在服飾面料上,選用的大部分都是萊卡,這種面料有極大的延展力和彈性,柔韌而且方便行動,在貼近角色形象的同時,又增強了可舞性。
鄧昕說道:“音樂劇服飾設計師在進行衣服設計的時候,非常注重抽象觀念同具象事物的聯系。”這點在國外百老匯音樂劇的服飾上有很好的體現。具體來講,就是靠服飾的配色來體現人物的個性、風格等,如表演服飾中的藍色等冷色系,通常會讓人感覺冷靜、理智、陰暗、膽小;以紅色系為代表的暖色系,就會讓人感覺熱情、奔放、陽光、熱烈等。將這些顏色運用到服飾上,也會有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情感,這樣不僅加強了舞臺氛圍感,更升華了整部劇的內涵。如音樂劇《貓》中,每只貓具有不同的性格,且都有不同的顏色和妝容:“迷人貓”有著明媚的妝容以及紅色皮毛的艷麗外表、“英雄貓”是帶著光澤的銀灰色貓、“領袖貓”是幾乎沒有花紋的沉穩灰色貓。這些顏色在區別每只貓的同時,又豐富了每個角色的性格。
一場音樂劇,因為場景眾多、轉換迅速,除了要求演員快速換裝,還要求服飾方便穿脫或者可以一衣多穿,這就對設計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歌劇魅影》中女主克里斯汀一衣多穿,開場時她穿著緊身胸衣,下邊為流蘇裙,轉場到第二幕即將開始時,場景變化,服飾更換人員迅速將下裙系在其緊身胸衣腰處,加上舞裝帶,瞬間完成一次華麗的變裝,臺下的觀眾也為之贊嘆。
音樂劇服飾在材質的選擇上不同于日常服飾,運用的材料也超越日常服飾面料的限制,既不注重實穿性,也不追趕潮流,而是為了變現劇本內容,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所以,只要是對角色有幫助的材料都可以使用,如在《餅干小子》中,設計師使用了泡沫、海綿、鐵架子、氨綸、鞋料等塑造角色形象,不僅符合角色生動活潑的性格,還豐富了角色的戲劇性。同時,也可以根據角色的身份、地位,選擇不同材質的面料來體現角色的社會屬性。
音樂劇表演需要與情景環境相呼應,通過色彩搭配打造夸張或者樸實的舞臺風格。首先,可以根據劇情的背景、發生的時間,如古代或者未來,定下服飾大的色彩基調。其次,根據人物的性格選擇服飾色彩,第58屆奧斯卡最佳服飾設計獎得主和田美惠女士曾說:“每當我為電影或者歌劇設計服飾的時候,我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在設計中體現人物的性格。”不同的色彩可以展現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與性格,如藍色代表沉著冷靜、白色代表和平安靜、紫色代表神秘優雅等。同時,要注意服飾的顏色與舞臺燈光的對比,若舞臺燈光是紅色,就盡量不使用同色系的服飾,應該使用對比色,這樣才能突出人物形象。
因為舞臺和觀眾有一定的距離,即使是夸張的造型,也會因為距離感而抵消。音樂劇舞臺服飾并不是直接將日常生活的服飾照搬到舞臺上,而是要根據故事背景、人物特點進行設計。所以在設計服飾時,可以結合實際,放大局部的造型感,將設計重點放在身上的某一處,使之既能最大限度地還原作品,又不會因為服飾的單調被舞臺效果吞噬,但切忌用力過猛脫離現實背景的設計。
音樂劇是一種集音樂、舞蹈、燈光、布景、服飾、道具于一身的綜合舞臺藝術。音樂是貫穿整個劇目的元素,但若服飾制作不夠精良、不耐看、不耐用,不僅影響觀眾的視覺體驗,對于演員本身的狀態、代入感也有非常大的影響。當服飾被作為“戲服”搬上舞臺時,便擁有了生命力,成為除演員以外的第二個敘事者。每一個條紋,每一條褶皺都是觀眾眼中的“符號”,每一個細節都如同一個窗口,展現演員身上最鮮明的特質。精美的服飾、夸張的造型,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享受,這也是觀眾喜愛舞臺表演藝術的重要原因。演出服飾作為舞臺表演的重要因素,不僅能展現角色的性格特質,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因此,音樂劇服飾設計不但要切合角色形象,還要符合歷史背景、結合現場氛圍,才能將服飾與舞臺完美融合,在服飾藝術方面也會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