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蘭蘭
(上饒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上饒 334000)
如今,我國社會經濟繁榮發展,人們接受了國外的時尚觀念和先進技術,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在服飾上追求復古,穿起了傳統的漢服,加上我國政府也致力于傳統文化的推廣,進一步推動了漢服文化的再次流行。漢服在中國具有非常堅實的文化基因,已不僅是一件服飾,更是轉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其濃厚的中國風元素深受服飾設計師的關注。漢服文化正以一種流行的方式延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研究發現,漢服文化除了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服裝設計領域,古詩詞中也蘊含眾多漢服元素。
漢服的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中華民族歷經上千年的發展,創造出這一具有深厚文化和歷史底蘊的服飾。廣義上來說,漢服主要指漢族人民從古到今的服飾,特別是古代服飾;狹義上來說,漢服主要指漢代的服飾。本研究所指的漢服主要是廣義上的漢服。漢服既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服飾,作為漢族人民數千年發展的智慧結晶,具備巨大的文化與歷史價值,也是漢族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在21世紀以前,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漢服沒能像韓國的韓服和日本的和服一樣流行。進入21世紀后,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中華文化得到蓬勃發展,漢服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受到更多年輕人的喜愛,大街小巷都可見身穿漢服的年輕人,帶動了漢服的發展和傳播。
漢服最初出現在遠古時代,炎黃時代的人們已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服裝。從相關資料中可以發現,黃帝、堯舜時代就已出現了衣裳的概念;在夏朝時期,漢族人民的服飾特點有較多史書記載,這一時期的漢族服飾已出現了上衣下裳的形制;在商周時期,漢服的基本樣式已形成,大多為上衣下裳,并搭配冠、帽、巾;在西周時期,漢族服飾相比于商朝時期更加正式和寬松,但并無較大區別;在春秋戰國時期,漢族服飾演變成深衣,也就是衣和裳連為一體,以直筒式為主,這一時期的人們已掌握了較為成熟的染色與紡織技術,服飾上出現了諸多繁復的圖案;在秦朝時期,漢服延續了春秋風格,但以大襟窄袖為主,服飾顏色大多為黑色;在東漢時期,漢服主要是袍衫類,且不僅衣袖寬,氣勢也很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追求寬衫大袖,漢服中融入了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特別是女性服飾下部比較絢麗多彩;隋唐時期是我國漢服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出現了圓領衫,衣冠相比之前更加正式,同時,服飾能夠體現一個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特別是唐朝時期的人們非常喜愛絲綢質地的華服。由此可見,漢服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演變過程,從最初的單一和樸素發展到多樣的款式和樣式,對各朝代的服飾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漢服不僅象征著中華民族對自我文化的認同與傳承,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力量,還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其他民族的發展。
漢服具備一套比較完整的服飾體系,漢服元素包括平面結構、繩帶系結、上衣下裳、寬袍大袖等方面,這些元素完美地詮釋了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中和之美等內涵。就現階段的漢服發展來看,漢服元素在古詩詞中有比較深刻的表現。
在語文教材《氓》中,關于漢服元素的描述為:“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這段話的大致意思為:心儀的青年抱著布來到姑娘家換絲,青年的意圖并非是換絲,而是向姑娘說媒。由此可知,在先秦時期,人們已選用布和絲綢來制作衣服。在《國風·秦風·無衣》中,關于漢服元素的描述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段話中的“衣”主要指上身穿的衣服,“裳”主要指下身穿的褲、裙、脛衣,也就是“上衣下裳”的著裝方式,象征著天地秩序[2]。
在教材《孔雀東南飛》中,關于漢服元素的描述為:“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通過這段話可以了解到,東漢末年的人們已能夠織出白色的絲絹,并掌握了裁衣方法:“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這段話的大致意思為:一件繡花的衣裳上繡著光彩美麗的花紋,且有一床紅羅制成的雙層斗形小帳,四角均垂掛著香囊。由此可以了解到,在東漢時期,廣大老百姓都掌握了紡織技術,刺繡也已經盛行,以便保留上衣下裳的形制。在《陌上桑》中,關于漢服元素的描述為:“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這首漢樂府詩中,年輕貌美的羅敷在采桑時,穿的就是襦裙,這是當時社會婦女較為喜愛的服飾,屬于“上衣下裳”衣制的一種。詩中的緗綺為下裙,也就是束腰長裙,即長裙裹住上襦下擺,再用絲綢做成的腰帶束腰;紫綺為上襦,比較短,只到腰間。襦裙的主要特點是上窄下寬,給人一種沉穩雍容之感。
在教材《歸去來兮辭》中,關于漢服元素的描述為:“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這段話的意思為:風輕飄飛舞,吹起了衣袂翩翩。由此可以了解到,東晉時期的男子服飾長且大,比較輕薄寬松,這時男子穿的已不再是深衣,主要是“直裾衣”。在阮籍的《詠懷八十二首·第六十七》中,關于漢服元素的描述為:“洪生資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設次序,事物齊紀綱。容飾整顏色,磬折執圭璋……”通過這首詩可以了解到,當時的男子流行穿著一種長衣大袖的衫子,即“大袖衫”,與漢代服飾不同,這種“大袖衫”的袖口寬敞不收縮,以衫領敞開、袒胸露懷為主,給人一種悠閑灑脫之感。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繁華富饒的一個朝代,被人們稱為“大唐盛世”。彼時,高麗和日本服飾都深受唐朝服飾文化的影響。由于教材中關于唐朝古詩詞的收錄較少,本研究選取一些課外的唐朝古詩詞來對這一時期的漢服元素進行解讀。在《唐六典》中,關于漢服元素的描述為:“不依格令,綺羅錦繡,隨所好尚。”由此可以了解到,唐朝時期的服裝款式和樣式多種多樣,且紡織物已出現了布、絹、紗、綾、綺、錦等品種,具有非常繁復的花色[3]。杜甫的《麗人行》有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通過這首詩可以了解到唐朝女裝的雍容大氣,不僅顏色艷麗,大紅大紫相間且不落俗,而且輕薄飄逸,特別是當時女性所著的坦領,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自信和開放。武則天的《如意娘》有云:“看朱成碧思紛紛……開箱驗取石榴裙”,其中的石榴裙是唐朝時期最受女性歡迎的著裝,其色如石榴一樣紅,不染其他顏色,穿著石榴裙的女子顯得俏麗動人。這一服飾的著裝方式為:把裸肩長裙的裙腰提高掩胸,上身只著抹胸,外披紗羅衫,隱隱可看到肌膚。
在宋朝時期,我國紡織業已非常發達,當時人們的服飾已普遍應用貼金、彩繪、刺繡等,織品的質地飄逸輕薄,還具備多樣的顏色。在教材《望海潮·東南形勝》中,關于漢服元素的描述為:“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由此可以了解到,當時市場上具有琳瑯滿目的珠玉珍寶,老百姓家都穿得起綾羅綢緞,各家各戶都爭相比較誰更奢華。在教材《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關于漢服元素的描述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由此可以了解到,當時人們在下雨天穿草鞋和蓑衣。在教材《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關于漢服元素的描述為:“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由此可以了解到,當時女子的服飾顏色比較鮮艷。
當前,我國大力提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漢服文化作為其中重要的構成部分,需要中國人去宣傳和復興。通過對古詩詞的深挖,能夠更好地了解各朝代的漢服文化,有利于人們更好地感受文化的魅力,進而喜歡上漢服,自覺參與到漢服文化的弘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