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高壩鎮建設九年制學校 馮大元
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隨處可見,將這些物理現象進行整理、設計,能夠形成豐富的物理教學素材,充實物理課程知識。基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回歸生活,從初中生的認知能力出發,結合學生日常常見的現象呈現物理知識,列舉生活中的相關案例,作為學生學習、理解物理知識的重要支撐。這樣的教學設計對于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為物理知識的運用奠定基礎。
例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經歷,為學生展現生活現象,并提出問題:夏天,游泳的人從水中上岸會感到冷,如果有風吹過,甚至會冷得打戰;而坐在岸邊未下水的人卻覺得很熱,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制造金屬工具時,為增加工件的硬度,將燒紅的工件放入水中進行淬火,此時會發出“吱吱”聲,并在水面上冒出“白汽”,你能嘗試解釋一下為什么嗎?秋天,草木、石塊上會出現許多露珠,這些露珠是從哪里來的?學生對這些生活化的情境十分熟悉,教師抓住其中的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將學生的思路從生活中延伸到物理探究的層面,啟發學生根據水的不同形態的變化,進行思考、總結和歸納,并初步認識汽化和液化這兩種現象。
這樣的教學導入將生活案例融入物理學習,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進行遷移,并從物理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進而抽象地理解了物理知識,為學生探究物理現象,總結物理規律做好了鋪墊。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我們主要通過體驗的方式發現知識、總結知識、進而運用知識構建更加美好的生活。從這一過程中我們獲得關于生活化教學的啟示,即引導學生經歷生活、體驗生活,促使學生在生活中深入探究與思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結合物理探究目標,設計生活化情境,吸引學生關注、經歷、體驗,并總結物理知識。
例如,在“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為引導學生理解聲音產生的方式,設計了如下探究性實驗:(1)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把橡皮筋繃在硬紙盒上,用兩支鉛筆插入墊起橡皮筋,使橡皮筋懸空用手指撥動橡皮筋,觀察發生的情況;(2)教師要求學生邊說話邊輕按喉頭,并說出自己的感覺;(3)教師演示音叉實驗,并在敲擊音叉后,將一張薄紙片放在音叉上,要求學生觀察音叉從發出聲音到停止發音后,紙片的變化。在引導學生探究聲音的傳播現象時,教師設計探究性實驗:將一個玻璃鐘罩內放一個小電鈴,接通電源,聽到電鈴聲;用抽氣機抽取鐘罩內的空氣,在抽氣的過程中,聽一聽電鈴聲,并描述其變化。通過這樣的實驗設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經歷物理現象的探究和分析,并在思考、討論中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理解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這樣的教學方法契合了學生的生活經歷,有利于學生在體驗參與中參與物理知識探索與生成的全過程,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教師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也要結合一些生活案例,深化學生對于物理基礎知識的掌握與了解。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接觸到物理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教師一定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使學生在心里抹去對待物理的陌生感,并且通過一些教學方法的引導,激發起學生學習初中物理的熱情與興趣。教師在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結合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案例,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述牛頓運動定理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首先在課堂上向學生引入一個慣性的概念。比如說慣性這個物理概念,學生就無法從字面上理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向學生引入一個具體的實際情境,比如說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當你們在坐公交車的時候,如果公交車在正常運行時,司機踩一腳剎車,你們的身體運動情況會發生什么變化呢?”這時候學生就可以聯系實際的生活情境產生聯想,這樣學生就能夠綜合起自身的生活體驗來思考這一物理概念。然后當教師對這一定理再進行具體的闡述和解釋,學生通過自身的感受和教師的講述,這樣就能夠更好地對物理知識產生理解與認識。再例如學生在學習熱和能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聯想,夏天在經過學校食堂的時候,會不會聞到飯菜的味道?然后再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飯菜的味道會飄散得如此遠?通過創設這個生活情境提問,讓學生自行思考,并且回答教師所提問的問題。然后教師再講解有關于熱運動的相關知識點,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將生活中的現象與物理知識相聯系起來,并且意識到物理知識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基于現實生活中的教學案例,學生就能更加直觀地理解物理的知識,并且學生還能以所掌握的物理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從而起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學生在物理課程的學習中,能夠將物理知識靈活地運用于現實生活,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基于此,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物理實驗活動,為學生安排生活化的探究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消化物理知識,體會物理知識的價值,進而提升學習物理知識的動力。為了在初中的物理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教師就必須在物理實踐活動方面著重入手。教師在開展物理實踐活動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現實生活情況,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也要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去探索物理知識,能夠用物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并且教師為學生設計一些有趣的物理實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物理實踐中去。
例如,在學習了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電壓和電壓表的使用等相關知識后,教師為學生設計實踐性任務:排除“家庭電路”系統漏電問題。在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回歸生活,對活動探究所需要的各方面因素進行整體的規劃和設計,并著重解決家庭電路漏電的實際問題,并針對改善家庭電路提出更具操作性和針對性的方案;教師針對學生給出的方案,進行多元評價,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運用電學的相關知識。
這樣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回顧生活,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學生運用物理的意識,也鍛煉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并主動引入生活案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識;構建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的參與體驗;組織物理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指導中,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并在了解知識、參與實踐中提升物理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