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順化學區 宋生宏
語言是人進行社會交際和思想交流的基本工具,語言表達能力是人類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開展有效的幼兒語言教學活動,教給幼兒正確的語言表達方法,引導幼兒學會用基本規范的語句對自己所看到的一些事物、現象和過程進行描述,是幼兒園語言教學的基本目標。在農村幼兒園,一些幼兒往往不愿意和別人交流,不會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從農村幼兒園實際出發,探索適合農村幼兒基礎的語言表達教學策略,讓幼兒學會表達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對于促進農村幼兒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農村幼兒園受規模小、班級人數少、課程設置不夠規范等因素制約,一些幼兒在語言課堂、區角活動和實踐中不敢發言。少數幼兒教師在課堂中較為重視自己的權威,常常不給幼兒提供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所以一些幼兒在課堂進行語言表達時,往往會出現緊張不安、語無倫次等現象。心理上的緊張畏懼感,導致幼兒在表達時磕磕絆絆、語序顛倒、反復啰唆,長此以往,就會導致有些幼兒不愛表達和不能順利表達。
一部分幼兒教師在語言教學中不注重自己表達語言的示范性,與幼兒的交流中話語不夠淺顯易懂、生動傳神。不能真正從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角度出發,積極創設生活化的語言交際情境。在教學中,語言表達訓練形式單一、陳舊,激勵性措施和手段比較少,不能激發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導致幼兒在語言學習中被動參與,產生語言思維的惰性和消極性,導致語言學習效率低下。另外,社會對學前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這也就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和幼兒對話時盡量拋棄與成人對話的語言方式;說話盡可能使用實詞,多用單句、短句;說話直截了當,避免拐彎抹角;表達要具體,讓幼兒聽清楚、聽得懂、聽起來不會感到吃力,使幼兒在頭腦中形成具體事物形象,只有這樣,語言教育才得以順利進展。
語言實踐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實現的。幼兒的語言表達興趣和動力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激發產生的,幼兒對自己所處環境中的語言行為產生興趣,才能產生表達欲望,才會積極投入語言表達活動。所以幼兒教師一定要重視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寬松和諧的語言環境是幼兒學習語言的前提條件,是激發幼兒敢于表達、樂于表達的前提。和諧的對話交流環境,是在教師主導下,使幼兒有話敢說,有話愿說的前提。因此必須創設生活化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敢講、想講、會講。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要注意將符合幼兒智力特點的語言貫穿到幼兒的日?;顒咏M織中,讓幼兒在教師規范的語言表述中進行觀察和模仿。教師可以在活動室中設置語言活動區,為幼兒提供大量的語言閱讀書籍和語言交流素材,例如放置一些幼兒感興趣的童話、故事、童謠等圖書,一些用來拼說或者自編自說故事的背景圖片,一些用于幼兒情境對話的道具或動物頭飾等,組織幼兒對這些圖書中的兒歌、小故事、童謠進行朗讀、背誦,讓幼兒體驗語言的魅力,并利用道具、頭飾和背景圖,指導幼兒進行對童話、小故事的模仿和復述,為他們的語言發展積淀經驗。創設生活化的語言學習交流環境,能有效擴大幼兒的語言學習空間,全面促進幼兒語言發展。教師還要注意搭建語言交流平臺,盡可能創造語言表達交流機會,讓幼兒在寬松愉悅的語言交流空間內進行對話交流,讓幼兒的語言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和提升。幼兒教師要特別考慮到幼兒在語言表達中的個體差異,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時刻從愛護、平等、尊重的角度出發,和幼兒進行和諧的交流,以平和的心態積極傾聽幼兒的話語,從幼兒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對個別不敢主動表達、不善言辭的幼兒予以鼓勵和表揚,鼓勵他們與教師、伙伴和父母主動交流,在語言交流中鍛煉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階段的幼兒處于一個從剛會說話到學習規范口頭語言的重要時期。在語言教學中,語言學習內容的選擇必須認真對待。仔細研究幼兒園語言教材,不難發現,每一課的內容都源于生活,面對思維剛剛起步的幼兒,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建構起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的橋梁,透過一幅幅主題圖畫和簡潔的文字,引領幼兒接觸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和形形色色的生活現象,并通過語言交流和表達達到認識和思考的目的。幼兒園的語言教學要廣泛地從生活實際中尋找教學資源,把語言教學內容和幼兒所熟悉的生活實際有機融合,引導幼兒從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中獲取語言信息,提升語言學習興趣。農村有著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以及現代科技給農村生活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都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教學素材。因此,教師在平時要重視建立語言教學生活化資源庫,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多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多提一些培養幼兒思維能力的問題,并高度關注幼兒聯系生活實際而即時生成的創意和想法,對幼兒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分析研究,讓問題促進幼兒想象力的培養,讓幼兒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擴散、遷移和鞏固語言學習和交流經驗。
幼兒語言教學必須和生活實際結合,開展生活化的語言教學活動。幼兒園的一切教學活動以讓幼兒學習生活為內容,強調緊密對接生活;以利用生活為途徑,強調廣泛通過生活;以為了生活為目標,強調積極適應生活。所以教師在設計語言學習活動時,應盡量借助生活元素,搭建日常交流學習平臺,在每日晨間師生談話時,應該根據季節、重大紀念日、節慶日等,確定當日的交流話題,讓更多的幼兒積極參與到談話中。例如,讓幼兒說說自己家的端午節外出活動、中秋節的趣事、家庭成員的生日宴會等,教會幼兒圍繞時間、地點、任務等要素,能把事情說具體、說完整。也可以在課間休息時,讓幼兒自由組合,在區角對所擺放的教具、學具和玩具等事物進行顏色、形狀、大小和位置的描述等。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更是要積極搭建幼兒、家長和教師三位一體的語言交流平臺,通過與家長共同交流幼兒的在家表現,當面表揚幼兒的行為習慣,讓幼兒匯報自己在幼兒園的成長收獲和感受等,全面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思維能力。
另外,在日常生活與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各種語言訓練的契機,啟發和引導幼兒開展充分的語言交流。例如,在組織幼兒進行野外踏青時,田野上生長的各種樹木樹冠樹形各異,樹葉形狀顏色不一,教師可以設計好導語,引導幼兒觀察這些樹木,在進行充分的觀察后,引導幼兒對看到的樹木特征進行描述。在此過程中,讓每一位幼兒能用簡潔、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表達,并及時予以肯定和鼓勵,讓幼兒體驗到表達和交流的樂趣。
幼兒正處于語言模仿和語言學習的起始階段,他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很高,對語言信息的感知很敏銳。在這個階段,教師一定要通過規范的語言訓練,讓幼兒在廣泛的語言交流活動中獲得初步的語言表達方法和交流技巧,達到能描述事物、描述現象,敘述見聞、表達想法的目的。農村幼兒園更是要重視語言教學,幼兒教師要在日常的語言教學中摸清幼兒的學情,以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為基點,創設生活化的語言學習情境,挖掘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積極發現和發展幼兒的語言潛力,讓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語言交流技巧得到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