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莎
農村小學具有地域特色,以豐富的地域文化作為切入點開展STEAM教育,探索教學新方式,有助于構建農村小學教育新樣態,形成農村小學教育新格局。
“一點”指農村小學應以地域特色為基本點,傳承、弘揚、創新本地文化。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太湖小學地處溇港文化核心地帶,學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將優秀溇港文化、學校辦學理念、人文教育與STEAM教育相融合,開發“基于溇港文化的STEAM+揚帆課程”。
“兩線”指觀照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成長。教育應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并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這一目標。基于地域特色STEAM課程的開發要充分考慮教師在材料準備時的難易程度與可行性,也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與理解力。
“三維”指從科研機構、試點學校、社區村民委員會三個維度,統籌資源、搭建平臺,推進農村小學STEAM教育的校本化創新實踐。例如,湖州市以科研機構推進,成立STEAM聯盟學校、STEAM教育研究中心,確保農村試點學校開展活動有課程、有項目、有方向。此外,社區村民委員會助力農村小學,讓廟會成為學校活動的陣地之一,為學生STEAM教育成果搭建展示平臺。
一是課程內容地域特色化。利用農村地域素材尋找與學科標準相匹配的內容開發項目,有利于讓有“鄉味”的STEAM課程內容更具生命力,為學校素質教育注入新動力。
二是課程目標學科統整化。STEAM課程目標是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溝通、團隊協作、創造與創新等能力,同時,結合農村小學特點,促進農村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師需引導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將豐富的區域智慧和深邃的人文思想與STEAM課程理念融合,結合傳統工程和技術手段,完善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
三是課程設計發展個性化。STEAM課程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農村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研究方法、交流形式、成果展示形式等。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小學開展垃圾分類項目活動,根據農村學生的能力、水平、習慣、愛好等特點,設計了“鄉村智能廢品回收站”“鄉村垃圾投放站”“鄉村智能巡航垃圾車”“鄉村流動式餐余垃圾收集車”等子項目。
第一,拓展與改編型。STEAM課程開發可對學校原有的學科進行拓展與改編,強調學科整合,將多學科知識融入真實問題情境。
第二,本土與原創型。STEAM課程需結合地方特色和學校資源,創造性地開發具有本土性和原創性的課程內容。
第三,引進與改良型。STEAM課程可從國內外引進或借鑒一些成功且富有地域特色的STEAM案例,進行模擬和改良,使其變成能落地的本地STEAM課程。
其一,“校內推進”促進農村小學地域文化STEAM教育常態化開展。將STEAM項目學習納入課表,立足基礎科學,運用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滲透融合;以“學科項目化”與“拓展性活動”方式,探索有關地域文化知識學習的教學策略;結合“主題式活動”和“游園樂考活動”形式,開展年段或全校范圍內基于地域文化的STEAM教育活動。
其二,“校外拓展”推進農村小學地域文化STEAM教育普適化發展。一是圍繞地域資源,充分關注學生生活經驗、熟悉的環境和情感體驗,力求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積極倡導以實踐、體驗、感悟為主的學習方式。二是利用“研學活動”“村校聯誼活動”“校際聯盟活動”,引導學生在“趣”中學,在“情”中做,在“意”中行,促進知識學習和人格發展的和諧統一。
第一,驅動性問題。圍繞一個基于本地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地域風情的核心問題,創設真實情境,啟迪農村學生對知識進行挖掘,激發學習驅動力。
第二,鑲嵌性技術。技術作為影響教育的重要元素,鑲嵌在整個項目學習過程中,包括“操作技術”和“探究技術”。農村小學的優勢在于可借助非遺傳承人和村民委員會等的力量,將技術融入其中,與教師共同協助學生,做好知識、技能和方法的準備。
第三,探究性過程。教師需針對學生在項目學習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困難,引導學生結合地域文化,探索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譬如,充分發揮當地家長作用,把家長請進課堂一同深探地域文化,助力STEAM課程的實施。
第四,多元性評價。引入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等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方式。農村小學可以在村民委員會搭建富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展示平臺,既為農村學生搭建展現自我的舞臺,也可以得到當地百姓的現場反饋,為改進和優化地域文化的STEAM課程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