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寬
一項在2018 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中國兒童和青少年出現抑郁癥狀的比例是19.85%,在中部地區的兒童和青少年中,這個比例甚至達到了23.7%。也就是說,在中國,每5 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可能存在抑郁癥狀。
許多人對此不能理解,認為“小孩子有什么可抑郁的?”“不愁吃穿,還有什么不高興的?”但越來越多的調查已經證實,兒童青少年抑郁的普遍和嚴重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馬軍表示:“青春期銜接了兒童期和成人期,這一時期的身心健康將影響孩子一生的體格、體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數據,全球高達20%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某種致殘性精神障礙,有一半成年人的精神障礙起病于青少年時期。但與高檢出率和高抑郁水平同時存在的,是極低的就診率和明顯的延遲治療。這與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狀的不典型和變化性有關。
不同于成年人抑郁的癥狀,兒童青少年的抑郁癥狀一般不那么典型,常常會有不一樣的表現,而且這些表現經常被誤會為其他的問題。所以在抑郁癥狀剛出現的時候,無論是孩子自己還是家長、老師,都很難意識到這是抑郁,不能夠及時求助、就醫。
有研究發現,與成年人抑郁時常見的情緒低落不同,未成年人抑郁時,還伴有沖動、易怒這些看起來不那么“抑郁”的表現。
一項針對1400 多名未成年人的追蹤調查發現,被診斷有抑郁癥的孩子當中,41.3%有易怒的表現。而且,在這些有易怒表現的孩子當中73%是男孩,也就是說,男孩似乎更常通過發脾氣表達抑郁。
但不幸的是,面對這些喜歡發脾氣的孩子,家長們總是習慣以“不聽話”“叛逆”來定義,并以較為嚴厲的方式來壓制孩子的負面情緒。
學習成績下降是兒童青少年抑郁的常見表現。抑郁會影響孩子們的注意力和精力,令他們在課堂上難以集中精神,打瞌睡,或覺得聽不懂,導致成績下滑。
還有些抑郁的孩子會表現出上學困難。比如頻繁遲到、總是帶不齊上學用的東西、翹課或拒絕去學校等等。
很多心理學家發現,抑郁是和上學困難聯系得最為緊密的情緒問題。出現上學困難表現的孩子,通常也有明顯的抑郁情緒,困難越大的孩子抑郁情緒越嚴重。
兒童青少年的各種身體不適,是抑郁最為常見但恰恰又最容易被忽略的表現。
經常會有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每到開學、上學前就會嚷嚷頭疼、肚子疼、惡心反胃,花費了大量精力帶孩子檢查身體,但卻檢查不出任何問題。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不適可能由心理因素引起。
因為還處在心智的成長期,兒童青少年對情緒的覺察能力還不完善,相比成年人,他們更難準確清晰地表達情緒,因此,他們常常習慣于通過軀體反應將情緒釋放出來。所以抱怨身體不適,也是兒童青少年在經歷抑郁時最常用的求助方式。
調查發現,有1/3 稱自己頭痛的兒童青少年有抑郁的特征;那些被診斷確實患抑郁癥的孩子中,42%的孩子有頭痛的經歷。
經常抱怨腹痛的兒童青少年,也有很高的抑郁風險。研究發現,當孩子每天都感到腹痛時,他們患抑郁癥的風險接近50%。與健康的孩子相比,有抑郁癥狀的孩子感到腹痛的頻率和強度都明顯更高。一些研究者甚至提出,有沒有腹痛是抑郁的孩子和健康的孩子最明顯的區別之一。
除此之外,頭暈、失眠、食欲不振、總覺得冷、過敏等,都是抑郁的兒童青少年常常出現的軀體癥狀。可是在生活中,這些癥狀經常不被當作是抑郁的信號,反而導致抑郁的延遲治療。
兒童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在具體病癥上具有差異性。總的來說,從“苗頭”到“成勢”,患者會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從起初的情緒低落、疲憊倦怠、睡眠障礙,到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衰退、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出現軀干癥狀、自殘行為等。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的抑郁癥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具有變化性:
3~5 歲的學齡前兒童抑郁時,可能表現為明顯地對游戲失去興趣;
6~8 歲的兒童可能更多表現為軀體癥狀,抱怨身體不舒服,或者經常過度大喊大哭;
9~12 歲的兒童,更多出現自信心低下、自責、離家出走等行為;
12~18 歲的青少年則會表現為學業問題,或作出魯莽、不計后果的行為。
由于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狀的不典型和變化性,想及時發現孩子的抑郁癥狀十分困難,不僅很多家長不會察覺,不少孩子也說不清自己的變化。在就診治療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和家長普遍都會經歷兩到三年的掙扎、認識和接納期。
抑郁癥的成因紛繁復雜,其中,家庭關系尤其是親子關系,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尤為重要的因素。所以應對青少年抑郁問題,家長首先要提高警醒。
家長本該是最早發現孩子抑郁的人,但面對孩子的情緒變化,家長們通常缺少警醒和覺察。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往往只看到孩子不好好學習、貪玩、缺乏上進心,恰恰忽略了孩子在情緒方面的問題。
當下,孩子對父母的不愿傾訴、不能傾訴,是家庭里的“隱傷”,而親子之間能否實現順暢的溝通恰是了解孩子內心變化的關鍵。父母要少說教,多傾聽,多跟孩子進行互動,即使孩子的感受或擔憂聽起來似乎很愚蠢或不合理,也不要試圖去否定或糾正,有時僅僅承認他們正在經歷的痛苦和悲傷就能大大幫助他們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家長對抑郁癥也應有正確的認識。有些家長在孩子確診后仍不愿意相信孩子是生病了,而非學業或品行問題。這種心理有幾方面原因:第一,不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對心理障礙都會有病恥感,容易把心理障礙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瘋癲”聯系到一塊兒;第二,心理障礙有遺傳基礎和家族性關聯,若承認孩子有心理障礙,家長會否定自己的教育、自己的家庭;第三,由于家長對心理障礙的治療方法、發展態勢不了解,擔心藥物副反應,擔心疾病不可治,會產生焦慮和恐懼,因此治療兒童青少年抑郁癥,也需要家長提升對它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