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曉
帕金森病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康復治療、心理治療等綜合療法,藥物治療是首選、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但臨床上常常有患者因服藥時間不當導致藥物療效減退,或停藥方法不當出現撤藥綜合征,嚴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目前在治療用藥過程中存有幾個誤區。
誤區一:忽略癥狀,沒有及時治療
帕金森起病隱匿,容易被忽略。較多患者認為出現不適是由于年紀大引起的,認為行動慢一點是正常現象,進而影響及時就醫和用藥,延誤診治。建議患者感覺有不適時,需要及時至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誤區二:飯后服用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類藥物是治療帕金森的常用藥,需在小腸被吸收、利用。部分患者為避免藥物刺激胃腸道,選擇飯后服用藥物。這樣會影響藥物的吸收,導致藥效大打折扣。
建議在餐前1 小時或餐后2 小時空腹時服用。另外,需注意牛奶富含蛋白質,也會影響藥效。因此不建議在服藥同時喝牛奶、酸奶或吃其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誤區三:怕漏服藥物,自行減少服藥次數,增加單次的服藥劑量
左旋多巴半衰期比較短,單次、大劑量給藥,藥物濃度迅速上升后,在下一次用藥前血藥濃度已經降低。血藥濃度波動過大,容易出現療效減退,引起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多動等等難以調控的運動并發癥。
原則上應該盡量小劑量、多次給藥,避免血藥濃度忽高忽低,減少運動并發癥的發生。
誤區四:擔心藥物副作用,自行減少藥物劑量
早期服用大量抗帕金森病藥物會出現明顯的“開關現象”和異動癥。“開關現象”是指患者突然出現癥狀加重、全身僵硬、寸步難行,但未進行任何治療癥狀在數分鐘后又突然消失的現象。有些患者會因此自行減少藥物劑量,但這樣可能影響藥效,建議患者遵醫囑足劑量用藥。
誤區五:開始服藥時就加到足量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病程可長達數10 年,需要長程管理。短期內大量服藥,可能導致出現異動癥。
原則上治療時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一方面可以減少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的發生,增加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另一方面,避免患者很快出現異動癥。
誤區六:一旦因其他疾病需要停服抗帕金森病藥物,就突然停藥
突然停用抗帕金森病藥物(尤其是左旋多巴類制劑)會出現嚴重的撤藥綜合征,死亡率極高。如因罹患其他疾病需要停服抗帕金森病藥物,一定要逐漸減量,再徹底停用,避免撤藥綜合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