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申晨
更年期這個詞,總是跟難搞、易怒、不講理等刻板印象聯系在一起。
然而,這個階段的女性,正在經歷各種身體激素的極快變化,她們常會感到一陣陣突如其來的憤怒,還不時潮熱來襲,讓人大汗淋漓……再加上失眠、煩躁、抑郁,這是沒有體驗過的人很難想象的。
更年期的痛苦并非是一定要忍受的,既然是激素的變化,就可以用激素的方法去應對。
中國《絕經過渡期和絕經后期管理和激素補充治療指南(2018 版)》上提出,激素補充治療是目前公認的緩解絕經相關癥狀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遺憾的是,這類治療在普通女性中知之甚少,用之更少。
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激素治療已經廣泛被大眾所了解并接受,使用率已達18%~50%。相對而言,2016 年,一項甘肅省的研究指出,甘肅省圍絕經期女性絕經激素治療相關知識知曉率為18.25%,絕經激素治療使用率僅有0.6%。
一說到激素,很多人會本能地拒絕,認為副作用太大。其實只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注意隨訪和監護,激素替代治療風險很小,卻可以大大改善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質量。
更重要的是,激素補充并不僅是為了緩解一時的癥狀,也是為了以后幾十年的少病少災。激素補充該補就要補,該出手時就出手,別猶豫。
我們收集了關于激素代替治療的常見問題,希望能減少大家的一些顧慮。
激素治療存在一段性價比最高的時間——絕經10 年之內,或年齡小于60 歲。這段時間也被稱為窗口期。
在這期間及時補充激素,既能對抗體內激素下降帶來的骨質疏松、心血管病和神經危害,更重要的是治療本身的風險也較小。
也就是說,抓住治療的窗口期,收益是遠大于風險的。一旦錯過,激素下降對身體的傷害已經造成,且不可挽回。
另外年齡越大,激素治療的風險也會隨之上升,衡量下來就沒那么劃算了。
記住,當開始出現絕經相關癥狀的時候,就可以考慮開始激素補充治療了。
激素療法沒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復雜。目前可選的藥物有多種形式:口服藥、貼劑、栓劑和乳膏。
口服藥物目前普及度相對更廣,而且有一定的調血脂功效,在絕經早期、沒有血栓風險的人可以優選選用口服藥。
貼劑就是把膏藥一樣的東西貼在皮膚上,藥物通過皮膚吸收起效。在年齡較大、血栓風險增加的情況下,可以選用這種形式以降低風險。通常每周更換一次即可,比較方便。
如果只有下泌尿、生殖道的局部癥狀比較明顯,可以使用栓劑塞入陰道給藥,或將乳膏涂抹于外陰、陰道壁內。
具體用哪種,醫生會根據個人情況判斷,切勿自行用藥。
無論哪種療法,每個月的治療成本大多在百元左右,卻能給生活質量帶來顯著的改善,性價比非常高。
我們常聽說更年期多喝豆漿、吃豆制品就能補充雌激素。如果能通過天然食品解決問題,自然是好的,但遺憾的是,其真實效果微乎其微。
大豆制品確實有類雌激素作用,因為其中的大豆異黃酮可以和人體內的雌激素受體結合。
然而,它表現出的活性僅相當于雌激素的1/100~1/1000,每天一兩杯豆漿,很難有效果。
不過,豆制品本身是很不錯的鈣質來源,多吃點也挺好的。
不少人一聽到激素兩個字就避之不及,把它與可怕的副作用聯系在一起。
這估計是把糖皮質激素跟其他激素混為一談了。這種激素在長期大劑量使用時,確實會產生臉變圓變腫、腹部肥胖、股骨頭壞死、感染等副作用。但激素代替治療用的是雌孕激素,不但不會引起肥胖,反而能幫助女性維持絕經前的身材,抑制激素下降導致的腰粗體型。
有研究觀察到,激素補充對乳腺癌的發生確實存在影響。但現在的用藥方案多樣,藥物成分和劑量也經過改良,對乳腺的影響比過去要更小。
相對來說,肥胖、不良生活習慣對乳腺癌的影響更大。換句話說,肥胖增加的乳腺癌的風險要比補充激素的風險還高。
子宮內膜癌曾經被認為是激素治療的主要風險,因為雌激素會刺激內膜持續增長,有引發癌變的可能。但是隨著研究的進展,這個問題也得到解決——只要模擬生理周期,在雌激素基礎上搭配使用孕激素,就能有效規避風險。
總之,采用規范的激素替代治療,做好定期復查,不用太擔心。
絕大多數藥物都是存在風險的,雌孕激素也不例外。這種療法也有不少禁忌證和慎用情況:
禁忌證:1.已知或懷疑妊娠;2.原因不明的陰道出血;3.已知或可疑患有乳腺癌;4.己知或可疑患有性激素依賴性惡性腫瘤;5.患有活動性靜脈或動脈血栓栓塞性疾病(最近6 個月內);6.嚴重肝腎功能障礙;7.血卟啉癥、耳硬化癥;8.已知患有腦膜瘤(禁用孕激素)。
慎用情況:1.子宮肌瘤;2.子宮內膜異位癥;3.子宮內膜增生史;4.未控的糖尿病及嚴重高血壓5.有血栓形成傾向;6.膽囊疾病、癲癇、偏頭痛、哮喘、高催乳素血癥;7.系統性紅斑狼瘡;8.乳腺良性疾病;9.乳腺癌家族史。慎用情況并非不能用,而是要在用藥和隨訪方面更謹慎。
在使用前,醫生會進行全面的檢查,評估身體狀況,并根據個人情況選擇用藥,把可能存在的風險降到最低。
圍絕經期是女性必經的生命階段,我們無法躲避,卻可以擁抱身體的變化,也擁抱醫學的進步,讓自己活得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