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新 呂英 馬敏 張金發
(1 甘肅省莊浪縣中醫醫院 甘肅莊浪 744600;2 廣東省廣州市南方醫院 廣東廣州 510515)
失眠屬于祖國醫學“不寐”范疇。其臨床主要表現有入睡困難,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1]。筆者從事中醫內科診療工作近30 余年,自2013 年以來多次赴李可中醫藥學術流派國家傳承基地南方醫院學習,拜師呂英老師學習古中醫理論和李可中醫藥學術思想,在辨證思維和處方用藥方面深受啟發,學識日漸精進。特別在近幾年,在臨床上發現陽虛型失眠患者非常之多,單純應用養陰、安神、鎮靜安神等治法常常收效欠佳。基于以上,筆者用虎嘯湯加味治療失眠,常獲奇效,現將總結報告如下。
所有入選患者均來自2018 年12 月~2020 年4 月莊浪縣中醫醫院內二科門診患者,176 例門診患者中,男性56 例,女性120 例。年齡20~60 歲,平均44.9 歲;病程最短者1 月,最長者10 年,平均22.8 個月。
1.2.1 根據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失眠癥(F51.0 非器質性失眠癥)的診斷標準[2]。
1.2.2 中醫診斷依據。
不寐的診斷依據、療效評定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1)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早醒,醒后不寐,連續3 周以上,重者徹夜難眠。(2)常伴有頭昏、心悸、健忘、晨起乏力、多夢等癥狀。(3)經各系統和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異常。
加味虎嘯湯:刨附片15~30g,干姜15~30g,炙甘草30g,烏梅10~15g,五味子10g,生龍骨30g,蟬蛻10g。
煎服方法:每日1 劑,頭煎加水1000ml,煎煮1.5 小時,取汁150ml,二煎加水750 ml,煎煮1 小時,二汁對勻,早晚溫服,服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療效評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2 周為一療程,2 個療程進行療效評價。
治愈:患者服藥2 個療程后,睡眠正常,伴隨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
好轉:患者服藥2 個療程后,睡眠時間延長和睡眠質量明顯改善,伴隨癥狀改善。
無效:睡眠及伴隨癥狀均無改善。
176 例患者均服藥2 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治愈83例,占48.8%;好轉86 例,占48.8%;無效7 例,占0.4%;總有效率為98.2%。
病例一:患者,女,53 歲,因“入睡困難6 個月”于2020 年
主要癥見:①入睡困難,每晚睡眠不足2 小時,易醒,醒后難以入睡,多夢;②怕冷,易感冒,次日晨起無精神,不耐寒涼食物(大便稀爛,脘腹部墜脹);③口苦,口干,不欲飲水;④大便干,3~4 天一次;⑤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
逐癥分析:入睡困難,每晚睡眠不足2 小時,易醒,醒后難以入睡,多夢(入睡難、易醒是源于元陽的不足,陽不化陰,陽入陰淺,陰涵舍陽的力不足),次日晨起無精神(“肝者,罷極之本”“肝為元氣萌芽之臟”,萌芽的問題),怕冷,易感冒,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三陰本氣不足),進食寒涼食物則大便稀爛,脘腹部墜脹(己土不足,釜中、釜底火不足,中土太薄);口苦,口干,不欲飲水(源于元陽的不足,陽不化陰,己土無力,相火妄動);大便干,3~4 天一次(元陽不足,己土無力,左升右降失常)。
西醫診斷:失眠癥。
中醫診斷:不寐病,證屬元陽不足,相火離位;治宜溫益元陽,斂相火。
處方:刨附片15g,干姜15g,炙甘草30g,生龍骨30g,蟬蛻10g,烏梅12g,五味子15g。取6 劑,每日1 劑,頭煎加水1000ml,煎煮1.5 小時,取汁150ml,二煎加水750ml,煎煮1小時,二汁對勻,早晚分服。
二診:2020 年4 月7 日,服上方6 劑,癥見:①睡眠正常,能入睡7 小時;②大便轉規律;③口苦癥狀緩解,飲食正常;④舌質淡,苔薄白,脈細。上方加遠志15g,取10 劑。服用后睡眠正常,伴隨癥狀消失,隨訪未復發。
病例二:患者,男,26 歲,因“入睡困難4 年”于2020 年4月3 日初診。
主要癥見:①入睡困難,有時整夜不能入睡;②白天極度困倦,易感冒,背部易出汗,汗后冰涼;③手足心熱,焦躁感;④大便干;⑤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逐癥分析:入睡困難,有時整夜不能入睡(元陽不足,陽不入陰,元神失養);白天極度困倦,易感冒,背部易出汗,汗后冰涼(源于元陽的不足,萌芽無力);手足心熱,焦躁感(屬土氣虛,土不伏火,陽入陰淺,相火離位)大便干(己土不足,陽明降機不利);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虛、寒)。
西醫診斷:失眠癥。
中醫診斷:不寐病,證屬元陽不足,陽不入陰,治宜溫補元陽,斂降相火,引陽入陰。
方藥:刨附片15g,干姜15g,炙甘草30g,生龍骨30g,烏梅18g,五味子10g,熟地黃30g。取4 劑,每日1 劑,頭煎加水1000ml,煎煮1.5 小時,取汁150ml,二煎加水750ml,煎煮1小時,二汁對勻,早晚分服。
二診:2020 年4 月9 日,服上方4 劑,癥見:①睡眠好轉,能入睡7 小時左右;②手足心熱減輕;③大便轉正常;④焦躁感減輕;⑤舌質淡,苔薄白,脈細。上方加蟬蛻15g,取7 劑。服用后睡眠正常,伴隨癥狀消失,隨訪未復發。
失眠是當下人們最常見的疾病。輕者白天提不起精神,重者對生活與工作造成嚴重影響。《靈樞·口問》解釋:“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晝夜交替,衛氣于陰陽之間循環往復,而人則寤寐交替。腦為髓海,元神之府,“五臟藏神”,《素問》:“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不寐的主要病機為五臟的陰陽失調,元神失養,心神被擾所致。元氣是生命之本原,無非先后天兩本,是李可中醫藥學術思想之先后天兩本的“火生土與土伏火”[3]。治療不寐,重在辨證,調陰陽,理氣血,調臟腑,和營衛,方法眾多。
傳統治療失眠多從虛(即陰血不足,心神失養)、實(邪熱擾心,心神不寧)論治,然而臨床療效并不盡人意。筆者臨證觀察尤以陽虛者多見,《證治要法》說:“病后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張景岳說:“陽有所歸,神安而寐……陽為陰抑,則神索不安,是以不寐。”今陽虛,陽不入陰故不眠,陽虛不寐,病位于少陰。李可老中醫認為:“坎中一點真陽乃人身立命之本,生命之奧秘全在于此。因此,一首四逆湯可通治百病。此論先天腎氣[3]。”
清代醫家陳士鐸在《辨證錄》中曾曰:“蓋日不能寐者,乃腎不交于心,夜心腎之所以不交者,心過于熱而腎過于寒也。心原屬火,過于熱則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腎;腎原屬水,過于寒則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然則治法,使心之熱者不熱,腎之寒者不寒,兩相引而自兩相合也。”
《黃帝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至”,人體陰陽之氣,陽入于陰始能安眠。章次公先生曾指出:“根據實踐經驗,有些失眠患者,單純用養陰、安神、鎮靜藥效果不佳時,適當加入溫陽興奮藥,每每奏效”。可見,通過用溫里藥使“腎之寒者不寒”。
虎嘯湯是廣州李可中醫藥學術流派傳承基地呂英老師創立的方劑。原方藥物之用量為熟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27g,烏梅9g。本方立足西、北方,旨在斂、降、藏元氣,即疏通右降之路。主要針對下元虛寒,相火離位,以不斂、不降、不藏為表現的疾病。
虎嘯湯加味治療失眠,是從陽虛水寒、陽不入陰、陽不潛藏出發,使真陽之氣漸復則陰寒自除,陰陽恢復平衡則自能寐,方中熟附子、干姜溫元陽、暖土氣,二至三倍于附子的炙甘草將熟附子、干姜二藥的陽熱之氣伏于土中,并降沉至土之下水中,即“火生土,土伏火”大法。烏梅能斂降一切離位的相火,因其花開于冬,果結于春熟于夏,故烏梅既稟冬令之水精而又得春生之上達,使生氣上升,則逆氣自下,同時可恢復厥陰、陽明主闔的功能,陽明闔則坎水足,元氣增強。依據“陽生陰長”之理,陰陽互根,陽少則同時減少,出現“水寒龍火飛”和水淺不養龍”的情況,烏梅、五味子合用酸甘化陰厚土伏火,烏梅配炙甘草陰陽雙補、酸甘化陰,增強益土伏火之力;五味子收斂五方不歸位之氣納入土下之水陰中轉化為生生之源,益氣強陰,壯水鎮陽;烏梅、五味子針對君相二火的不明及離位。蟬蛻升陽中之清陽,朱良春認為蟬蛻能治療小兒夜啼,有鎮驚安神的作用,故可用來治療頑固性失眠,生龍骨固腎攝精,收斂元氣,使得龍雷火安于宅,斂正氣不斂邪氣。
總之,加味虎嘯湯善于溫煦一身之陽,厚土氣,“火生土,土伏火”,火土相生,增強元氣,通過化合之力,以陰裹陽,引陽入陰,寒熱融于一爐,打通中焦,使心腎相交,水升火降,水火既濟,藥證相合,收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