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萍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9)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在穩定就業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同時還點明存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問題,指出了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不足。為了完善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工作,應在協同育人的視角下,通過調優人才培養方案、調和校內校外環境、調配創新創業培養平臺,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助推“健康中國”發展。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解決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2020年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承前啟后之年,高校要充分貫徹、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效果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應是協同育人的教育,應是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同向同行的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立足點和著力點均在于學生,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單向傳授,而是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能力。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的建設會逐步形成一個良性教育氛圍,將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甚至滲透到社會教育之中[1],創新教育應該和專業教育形成齊頭并進的聯動機制,同向而行。
雙創教育的發展離不開高校和社會鍥而不舍的點滴實踐,比如開設多種類的創新創業課程、引導學生參加不同級別的創新創業大賽、培育校園內創業項目等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創新創業課程是大學生雙創教育的基礎和重要載體,目前高校均已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是在推進的過程中存在如下的問題:(1)教學形式單一,單純講授有關創新創業的相關理論,以線下理論性講授和線上視頻學習為主。課時量較少,有的僅以GYB、SYB選修課的形式呈現,用2~4個晚上完成理論教學,培訓效果欠佳。(2)考核形式單一、僵化,以個人的名義寫一份心得體會或者以小組的名義完成一份創業規劃書即可,考核標準不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導致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興趣不高,只是為了得到學分而已。(3)管理部門單一,創新創業課程一般被認為是就業指導課程的一部分,掛靠在就業指導教研室,忽略了創新創業教育本身與學生自身所學專業之間的聯系,導致課程之間的邏輯性、關聯性不強。
高職院校負責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是二級學院輔導員,由于創業教育的起步晚于形勢與政策教育、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一般分配給入行時間短、資歷淺的專職輔導員擔任,這些剛剛踏出校園、沒有任何創業經歷的年輕教師顯然不具備教學實力,只能照本宣科,完成書本的理論講授,直接影響了創新創業課程教育效果,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即便有校外師資的加入,一般就是年度性校級創業大賽的評委或者1~2次的年度創業講座的嘉賓,構成結構不合理,企業創業導師、優秀創業校友等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目前,不少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主要通過課程、校內創業項目、創業大賽這3個層面貫徹落實,而對于創新創業的配套支持舉措卻極為缺乏。一些高職院校創業中心與就業服務中心合二為一,少數院校設立了專門的創業中心,但從創業中心的定位及發揮其應有作用方面來看,離預期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專業的實訓平臺沒有對學生開放,校內場地有限,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項目多以資料復印、二手交易平臺、快遞等形式開展,僅面向校內師生,創業層次不高。高職院校要加強與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發揮行政機關政策制定和資源調配的職能,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爭取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和外部條件[2],共建校內、校外創新平臺,形成教育合力。
受社會傳統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的影響,醫學院校學生的就業期望值較高,社會大眾對衛生類高職學生的創業期望值較低,一般都是到專業對口的、素有“鐵飯碗”之稱的行業單位就業,導致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尤其是家長,往往易受傳統觀念以及家族行業就業背景影響,只希望孩子找份穩定工作有穩定收入,不鼓勵甚至反對子女創業,片面認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會選擇創業,創業氛圍極其淡薄,更不用說給予資金支持,導致學生創業較為困難。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到“引領職業教育服務發展、促進就業創業”,同時還強調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在實踐過程中,在協同育人的視角下,我們嘗試構建了高職院校的“三調(調優、調和、調配)、三共(共建、共管、共享)、三融(校內校外、專、兼職、理論實踐)、三化(專業化、規范化、市場化)”育人模式。見圖1。

圖1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模式
2.1.1 共建課程體系,全方位聯合,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創課程成為教育教學的重點,亦是難點。要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和行業的主動性,多方聯合,共建課程體系。(1)要加強和專業課程的聯系,引入專業教師加入創新創業隊伍,將專業教學的模塊和成果引入雙創教育,更好地傳播教育理念。(2)校企共建,高校要采用創業政策解讀這類的知識傳授型創業課程、參觀等體驗型的創業課程和商業計劃書寫作以及創業設計大賽等實踐型創業課程相結合的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實現創業教育目標[3],將企業導師請進課堂,讓創業項目走入企業,加強校企合作。(3)師生共建,雙主體協同發展。創業教育絕對不是教師的任務,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邀請有意向的學生共同參與微課的制作、在校課程的開發以及企業的學習交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2.1.2 共管創業項目,多層次合作,推進產教研深度融合 產教和科教融合育人,其核心要義在于實現“教育+產業”“科研+教學”的協同創新與協同育人新模式和新理念,引領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向[4]。創新創業工作不僅僅是就業部門的任務,高校的教務處、科技處、質量控制處在黨委的引領下,應該各司其職,共同分擔雙創工作,做到部門共管、師生共籌,促進創新創業工作,打好組合拳。從各自的工作歸屬和便宜角度,構建“學工處+就業單位”“科技處+科技局”“教務處+實習單位”“二級學院+優秀校友”的組合模式,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創業項目選擇、大賽策劃等方面組成“校內任課教師+校內專業或是職能部門指導教師+校外創業專家”的三導師制模式,實現創業項目共管、創業資源共享。
2.1.3 共享創業成果,寬領域互助,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構建“高校+企業+當地政府”的創業教育模式,政策引領,企業助推,共謀區域創新工作新局面,共享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成果。利用地緣因素,鼓勵在校大學生利用區域政策、資源、平臺優勢,把創業和就業工作相結合,實現以創新促發現、以創業促就業,提升高校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的目標,避免人才流失,推動區域經濟良性發展。
2.2.1 校內校外相融合,促更高質量 在人才招聘方面,引入創新創業教師,強調創業崗位教師要有創業實踐經歷。將現有創業教師送入相關行業培訓,鼓勵教師脫崗或者利用寒暑假實踐進行,增加自身的社會工作經驗,清楚了解創業流程。聘請相關行業成功者、企業家等優秀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改善、優化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結構,并對學生進行創業實踐過程的督導,將企業導師納入學校師資隊伍。校內外結合,加強溝通,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創業教師隊伍。
2.2.2專、兼職相融合,促更優服務 完善校內考核激勵機制,將創業工作納入兩者考核體系,提升教育主體的積極性。以專業社團為單位,建設一支總體穩定的創新創業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將創新創業教育實施到教學、實踐等各個環節改變傳統的單向的書本傳授[5],促進學校雙創工作高質量發展,助力創新創業項目落地。
2.2.3 理論實踐相融合,促更快實效 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一定要將理論和實踐相融合,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分工協作,通過企業和當地政府的技術、資金、政策的扶持,指導學生將創業項目落地,促進更高質量就業。
2.3.1 做細校內創業項目,以專業化社團為載體,助力創新創業落地 高校應鼓勵、協助創新創業類專業社團的發展,并用制度保障專業教師對其的指導,使其規范化、專業化、持續化發展。聘請專業校內外專業教師擔任社團指導教師,使其擔任醫學衛生類(急救、康復、針灸、制劑)、技能類(化妝美容、醫電維修)創業社團的專家培訓員,定期培訓,強化專業技能;定時舉辦校、內外的實踐活動,擴大社團影響,挖掘學生的創業潛質,激發創業意識。以社團的名義開辦專業類創業社團,要定期進行技能考核,保障社團的長期、穩定發展,形成傳、幫、帶的創業氛圍。這些創業社團接受團委和二級學院的雙重管理,在參加社團活動的同時,重要實踐成果可以提交書面材料和現場答辯,申請折合成相應專業課程的學分,增強學生創業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
2.3.2 完善校內創新創業平臺,加強項目管理,助推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規范化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標準化培養需要逐步完善創新創業培養平臺,在此環節中,將實驗室、實訓中心的設備、專業用具在教師指導下對學生開放,確保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注重實驗室安全,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創業項目跨專業交融發展,將校內實訓設備打造成集創新、科研于一體的綜合性、專業性服務平臺。在此基礎上,學習省大創項目成功經驗,將創業項目導師化,制定詳細的過程性以及終極考核機制,加強項目管理,助推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2.3.3 打造協同育人實踐平臺,共建保障機制,創業項目市場化協同育人視角下,高職院校可以改變創業師資不足、創業實踐弱的現狀,引入校外創業導師,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企業可以加強和高校合作,擴大影響,共育人才;政府可以用政策吸引人才落戶,發展區域經濟。通過三方的精準合作,實現三贏。政府、企業、學校三方聯動,高職院校牽頭,企業提供平臺,政府提供制度保障,用市場化手段推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6]。高職院校把校內成功運營的項目推薦到區域的創業園,項目教師全程指導,高校和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和政策傾斜,強化政校合作,與社會接軌,學習更先進的創業經驗,增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靈活性和社會化,打造協同育人實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