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銳,范浩亮,王 青,嚴艷娥,黃海桃,謝海清
(海南醫學院,海南 海口 570100)
2020年初,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各高校延遲開學,在此背景下,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基于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倡議[1]和各地情況,紛紛制定了線上教學方案。與傳統面對面教學截然不同的教學模式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提高線上教學的教學效果是新形勢、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需要探討的熱點問題。線上學習對護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課后投入也有了新的考驗,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后投入是否會直接影響在線學習效果,這對于未來改善線上教學效果是有指導意義的。自主學習(Self-Rugulated Learning,SRL)是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覺監控學習過程和評價學習結果的能力[2]。自主學習的價值在近些年受到教育界的極大重視,有較多學者研究顯示,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存在正相關關系,不過這些研究多集中在初高中學生及英語學習方面,對于醫學相關專業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的探討研究較少。自主學習能力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如年級、學歷層次、教育環境、教學方法、性別、職業認同感等。也有學者提出,每周網絡學習時長也會影響本科護生自主學習能力[3],但這方面研究較少,還需要進一步充實探討。課后學習時長是課后學習投入的一種表現形式。國外學者對于學習時間分配及對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多,庫恩在學生投入理論基礎上強調,學生在學習或實踐上花費的時間與精力越多,他們學到的越多[4];Grave的研究顯示了上課和課外學習時間對學生學習成績均有積極影響[5],我國學者的相關研究也支持這一結論[6]。但現有研究對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研究較少,需要進一步探討。本研究基于研究現狀,擬對在線授課背景下高職護生課后學習時長、自主學習能力及學業成績3者的關系進行探討,旨在為提高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提供研究依據及策略基礎。
于2019—2020年第二學期整群抽取海南某學校高職大一護生共279名進行調查,發放問卷279份,最終獲取有效問卷270份,問卷有效率為96.8%。270名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20.96±1.08)歲。
1.2.1 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 該量表是由張喜琰、李小寒于2009年編制,包括30個條目,由學習動機、自我管理、學習合作、信息素養4個維度組成。量表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完全符合),量表總分為30~150分,得分越高,代表自主學習能力越強。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22,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769、0.786、0.863、0.736,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內在一致性[7]。
1.2.2 學習時長和學習成績 將學習時長劃分成<1小時、1~3小時、>3小時3個等級;學習成績為高職大一護生2019—2020年第二學期護理專業課程平均成績。
高職護生課后學習時長<1小時的有128名,1~3小時的有138名,>3小時的只有4名。自主學習能力及各維度得分、學習成績的平均水平見表1。
表1 課后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得分情況(±s,分)

表1 課后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得分情況(±s,分)
維度 最小值 最大值 得分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學習動機自我管理學習合作信息素養學習成績63 16 19 10 10 45 141 40 50 28 29 85 99.86±11.682 27.93±3.774 35.88±5.250 16.14±2.472 19.91±2.767 70.46±5.724
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不同課后學習時長組別之間在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進一步對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進行多重比較,結果顯示,1~3小時組、>3小時組與<1小時組在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學習動機和信息素養維度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或P<0.01),1~3小時組與<1小時組在自我管理及學習合作兩個維度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見表 2。
表2 不同課后學習時長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表2 不同課后學習時長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注:與<1小時組相比,**P<0.01,*P<0.05
維度 <1小時(128人)1~3小時(138人) >3小時(4人)F P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學習動機自我管理學習合作信息素養96.28±11.422 27.10±3.718 34.30±4.911 15.59±2.757 19.30±2.841 102.88±10.831**28.57±3.584**37.25±5.155**16.64±2.082**20.41±2.542**110.00±15.937*32.00±5.888**39.00±5.477 16.25±1.893 22.75±3.403*13.216 7.785 12.187 6.339 7.846 0.000 0.001 0.000 0.002 0.000
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不同課后學習時長組別之間在學習成績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進一步對各組進行多重比較,結果顯示,<1小時組與1~3小時組之間的學習成績存在顯著差異(P<0.01),而<1小時組與>3小時組、1~3小時組與>3小時組之間在學習成績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不同課后學習時長護生的學習成績比較(±s,分)

表3 不同課后學習時長護生的學習成績比較(±s,分)
注:與<1小時組相比,**P<0.01
項目n 最小值 最大值 學習成績F P<1小時1~3小時>3小時128 138 4 45 48 58 83 85 80 69.45±5.546 71.37±5.661**71.00±9.496 3.8490.022
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與學習成績存在顯著的正相關(P<0.01),其中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學習動機、自我管理和信息素養維度與學習成績存在中等程度正相關(r=0.409、0.321、0.386、0.362),學習合作維度與學習成績存在較低程度正相關(r=0.217)。

表4 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之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51.1%(138人)的護生課后學習時長為1~3小時,接近一半護生(128人)課后學習時長<1小時,>3小時的護生只有4名,這表明高職護生課外學習時間大多較為適中。高職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處于中等水平,但相比于許婧睿[7]對護理本科生的研究,本次研究中護生得分更低,尤其表現在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和自我管理維度上。這可能是由于調查護生學歷層次不同所造成的。劉亞楠等[8]的研究也顯示了學歷層次高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相對更強。被調查護生的學習成績均分為(70.46±5.724)分,整體成績中等偏低,并且由于該學期受疫情影響,首次采用了線上教學,所以護生期末考卷并不太難,這也反映了護生的學習效果需要提升,在未來線上教學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對線上教學部分護生課堂參與度的有效監控和管理。
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學習時長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4個維度得分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通過進一步多重比較發現,1~3小時組、>3小時組與<1小時組在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學習動機和信息素養維度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或P<0.01),1~3小時組與<1小時組在自我管理及學習合作兩個維度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這表明學習時長中高等級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整體更高,即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護生一般課后自主學習花費的時間更多。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護生學習動機更為強烈,會促使自身投入更多的學習時間,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合作能力及信息素養得分高的護生在學業時間安排上更充足,也會花更多時間在溝通交流和獲取分析相關信息上。許周茵[3]的研究顯示,每周網絡學習投入時間>2小時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高于1~2小時和<1小時的護生。本研究中1~3小時組與>3小時組之間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并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也表明不是花費最多學習時長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就最強,這可能是由于學習時間安排策略、有效性等原因造成的。
單因素方差分析也發現,不同學習時長的護生在學習成績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進一步多重比較發現,<1小時組與1~3小時組之間的學習成績存在顯著差異(P<0.01)。這表明課外學習時長對學業成績有積極的影響,但并不是投入最多的學習時間就可以取得最優的學習成績。張婷等[6]的研究也顯示了課外學習時間投入對護生各項學習效果有積極意義。卡羅爾揭示了學習時間與教學成效的關系,布盧姆基于卡羅爾的理論,進一步闡釋了投入時間中的“用功時間”,即積極關注學習時間才是決定學習成效更密切的因素[9]。因此,課后投入時間最多的護生,其“用功時間”也許并不是最大的,即投入時間最多,學習效率不一定最高。
相關性分析發現,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4個維度得分與學習成績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1),這表明自主學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預測高職護生的學習成績。自主學習能力越高,獲得優異學習成績的可能性越高;自主學習能力越低,獲得優異學習成績的可能性越低。林卉芳[10]的研究也顯示了兩者之間的正向關系。自主學習能力4個維度與學習成績相關性由高到低依次是自我管理、信息素養、學習動機、學習合作。自我管理是自主學習能力的主導部分,是指學習者為實現學習目標有效調動自身能動性開展一系列活動的過程,包括學習計劃安排、學習監控和學習評價3個方面。王蓮蓮[11]的研究顯示了學習評價維度與成績相關性最高。在信息化時代,加強信息素養的培養對于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及學習成效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胡小勇等[12]的研究顯示,學習者信息素養對其在線學習績效具有直接正向影響。學習動機越強的護生,越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因此,學習成績一般也會更好。學習合作維度與學習成績相關性最弱,這可能是傳統教學模式及護生個人自主學習習慣等導致的。
本研究結果表明,課后學習時長對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有一定正向影響,課后學習時長、自主學習能力可正向預測學業成績。因此,可通過干預課后學習時長、自主學習能力來提高護生的學習成效。(1)需要采取措施督促課后適當的學習時間投入,優化學習時間管理。好的學習成效需要課后學習時長的積累,但并不是時間最長自主學習能力就最強,取得的學習成績就最好。因此,需要教會護生積極有效的學習時間分配和管理方法,根據每天所學不同課程性質、難易程度等安排相應的學習時間。同時,也要分配好學習和休息時間,學習時間太長大腦不能有效休息,易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另外,每天養成規律的學習時間和習慣,有助于大腦形成動力定型,獲取最優的學習成效。對于班上一些特別刻苦但學習成績并不理想的護生,可指出其自主學習時間管理問題和自主學習能力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2)需要采取措施提高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此提高學業成績。自主學習能力不是護生的先天固有特性,該能力可通過后天學習和正確應用自主學習知識等途徑實現能力的鞏固加強。因此,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成為教育的核心和關鍵。相比其他專業,醫學相關領域知識信息量更大,知識更新更快,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顯得更為重要。要提高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需要建立培養護理專業學生以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的目標體系。為實現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目標,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創設有助于自主學習的物質環境,如借用現有的信息技術、學習輔助App,并結合新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3-15]。同時,進入大學后盡早教會護生文獻資料檢索的方法和途徑,并鼓勵護生相互交流或由教師提供好的學習資料。最后,還需要完善相應的教學評估體系,在護生學習效果評價中制定評價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指標體系和方法,以此實現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評價反饋及改進。
本研究探討了在線授課背景下學習時長、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相關性,為提高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提供了研究依據和策略基礎。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體如下:(1)本研究基于數據分析結果,提出了相關建議,但有些建議的有效性還有待研究,在后續研究中可以開展針對這些措施的相關干預研究,以此評價其有效性,為切實提高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提供可靠依據;(2)本研究中的課后學習時長是學習時間數量的投入,并未考慮投入時間的質量,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將時間“質”的方面,即認知、情感投入考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