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鎮桃

電視劇《都挺好》有一幕,或許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當蘇母去世之后,蘇大強便一直強調老宅子“有鬼”,非要大兒子蘇明哲給自己買新房??赐陰讉€盤后,蘇大強走進一套四室兩廳兩衛的大豪宅,陽臺視野開闊,蘇州地標金雞湖盡收眼底,于是蘇大強一眼認定這里就是自己的養老圣地了。
在電視劇的鏡頭里,蘇州巷弄、東方之門、湖景大房也著實圈了一波粉。而且,這是個能讓人留得下來的地方。
蘇州, 2020年GDP突破兩萬億大關,位列四大一線城市和重慶之后,經濟總量在一眾地級市中一騎絕塵,故也稱“最強地級市”。但是2萬多的樓市均價,還不及鄰居上海的一半,也遠低于長三角的杭州、南京,成為年輕人逃離一線城市后的一個新目的地。
當中央屢次定調“房住不炒”、多個城市陸續加碼調控政策,蘇州的2021年,卻淡定異常,沒有發布嚴格的緊縮政策,樓市運行也沒有大起大落,但仔細去看,平靜的湖面上也正泛起層層漣漪。
蘇州也經歷過樓市瘋漲的階段,但那已經要回溯到好幾年前。
2015年,中央開始推動棚改貨幣化政策,被拆遷的棚改戶居民,直接收到款項而不是新樓房作為補償,市民的購買力上升而且總歸要解決住房問題,于是這一大波資金涌入房地產,成為地方樓價上漲的一大助推力。
也是在這一年,蘇州工業園區湖東一塊土地拍賣,開發商一輪“火拼”,刷新區域地王記錄,于原本平穩的蘇州樓市有如一聲平地驚雷,之后其他區域的土拍溢價率也不斷抬高,樓面價格甚至已經高于在售的樓盤均價,上演面粉比面包貴的行情。大量剛需客、投資者也在這時涌入,全民搶房、樓盤日光,蘇州幾度有價無市。短短半年時間,蘇州整體房價上漲近四成,在工業園區、高新區等核心區域,房價甚至翻番,2015年初樓盤均價才1.5萬,到年底就飆升到2.8萬。
樓市的“高歌猛進”還是引起了政府的關注,因而2016年八個月內連下四道樓市調控的政策令,限購、限價、限貸三道關卡下,火熱的地產市場有了小幅降溫,但樓市仍舊在抬升狀態,2017年全市均價突破2萬元大關。2018年,國家住建部要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以及蘇州上一輪調控政策持續發揮作用,房地產市場再度回歸理性冷靜。
2019年春節過后,一線城市房地產調控繼續收緊,土地余量充足、上升空間廣闊的熱點二線城市成為價值洼地,房價在2萬線上徘徊的蘇州再被瞄準,開盤即售罄的情形又一次上演,樓市價格亦隨之節節上揚,1-4月均價就已上漲6.2%,蘇州一時成為國內房價漲幅最高的城市。
一些段子也由此在坊間流傳:在蘇州園區上班的“金融民工”小王,因為房價太貴,不惜每天往返通勤兩小時,把房子買在了上海。雖是編造,也透露出蘇州房價大有朝一線城市看齊之勢。
熱度高漲的房地產市場,再次引來主政者的快速果斷出手,緊密發出“5·11”“7·24”新政,打出“史上最嚴”樓市調控組合拳。
先是“新滿三、老滿五”的規定,把炒房客攔在了門外,即新房自取得不動產權證之日起,滿三年方可轉讓,二手房自購房人取得不動產權證滿五年后方可轉讓。而且從實際操作來看,購房者從付款購房到出手轉讓的周期往往會比規定的還要長,因為蘇州新房基本是期房,簽完購房合同后至少也要一到兩年才能收房、拿到房產證,到了能出手轉讓之時已是六七年后,這一周期對于希望短線操作、回本獲利的投資者來說顯然過長。
再是“九年一學位”,遏制了學區房的抬價炒作。一般而言,當一個房子有了優質學位的配套,即使其再小再破,價格都能不斷刷出新高。但蘇州對此作出了限制,一套商品房或二手房,自使用這一住房登記學位之日起,九年內只提供一個義務教育學位,同一家庭的多名子女才不受限制。
一些段子也由此在坊間流傳:在蘇州園區上班的“金融民工”小王,因為房價太貴,不惜每天往返通勤兩小時,把房子買在了上海。雖是編造,也透露出蘇州房價大有朝一線城市看齊之勢。
在此之外,限價、限購、限貸、提高商品房供應量,也被納入調控體系當中,蘇州房地產市場開始進入最嚴厲的“三限時代”,樓市需求、成交量也隨之下落,穩中有升成為樓市的主基調。2019年中之后,蘇州房價仍舊維持上揚趨勢,但每月漲幅都控制在1%左右,2020年底出現2.39%的跳升也主要源于市區核心地塊的集中出貨,拉高整體樓市均價。對比其他城市,長三角的省會城市南京、杭州近幾年都經歷了房價的起起伏伏,中間數次出現環比接近3個點的拉升或跳水。
早年多番調控,效應持續至今,因而今年房地產收緊的大勢之下,蘇州依然保持淡定,沒有追加調控新規,均價基本穩定在2.2萬左右,上半年新房、二手房的成交量都同比增長了10%以上。
有關蘇州樓市的穩,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院院長曾剛向記者表示,這和蘇州主政者一直以來對房地產持謹慎、克制的態度密切相關。去年9月任職蘇州市委書記、目前已調任江蘇省代省長的許昆林,就多次在市內工作會議上表示要始終堅持“房住不炒”,繼續嚴格執行限購、限價等政策措施。
一方面,蘇州去年已超過上海,晉級全國第一大工業城市,不論要維持制造業的領先地位,還是產業轉型發展新興產業,土地價格都必然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否則用地成本上升將傳導至產業外移、空心化。同時,城市的人才爭奪戰日益膠著,更具競爭力的樓市價格,或將吸引更多出走上海的年輕人來蘇定居。
另一方面,土地財政往往是房地產經濟走熱的一大推手,但蘇州全市財政收入在全國排名靠前,主要依靠工業和貿易貢獻稅收,而對土地收入的依賴度較低,有足夠底氣將房地產控制在經濟結構的合理占比內。
宏觀層面看,平穩仍舊是蘇州樓市的一大特征,房地產行業的寒冬、蕭條并沒有在這座城市出現,但深入肌理可以看到,樓市的分化已然走在加速軌道上。
買房客在市區開售的樓盤轉完一圈后,最直觀的感受可能是,核心熱門板塊依舊堅挺,周邊新盤降價打折不斷。前者通常包括作為工業園區的湖東、湖西、獨墅湖沿岸,高新區獅山板塊還有老城區帶優質學位的地段,這些也都是常年大熱門,但由于這些區域新房供應量有限,因而靠近這些核心區域的外溢板塊,也是一大搶手房源。走進這些區域的售樓處去了解,房價處于高位的情況依舊沒變,背后既是有剛需的支撐,樓盤區位和品質都絕佳,不少有改善型住房需求的居民都會首選這些區域,同時也是因為開發商拿地的成本就已很高,精裝修再推高成本,利潤空間本就有限,降價促銷概率極低。
市區外圍的區塊,則是另一番景象:打折出售、熱盤加推、抽獎營銷等字樣在售樓大廳隨處可見,甚至和樓盤銷售、中介代理一番細聊后還能拿到比宣傳更低的價格。位于蘇州西邊的滸關,最近還因為樓盤價格“打骨折”而屢上新聞,開發商最初的備案均價為2.45萬/平左右,但國慶期間推出的特價房單價只要大概1.7萬/平,購房者欣喜樓盤7折促銷,已交首付或全額付款的業主則氣憤有加,以100平的住宅為例,開發商這輪降價相當于房子價值一下子縮水70多萬。
中央“三條紅線”嚴控地產商負債水平、金融端收緊流向房企的資金貸款,開發商普遍陷入現金流捉襟見肘的局面。降價促銷、加推樓盤以去庫存,成為房企快速回籠資金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一些“泡沫”已經在戳破?!耙恍潜P最近降價也只是回到正常狀態,預售、開盤時營造出前景一片大好、升值潛力無限的態勢,吸引了好幾撥購房客,但幾年時間過去,房子建好了,但品質差強人意、周邊配套遠未完善,之前的營銷淪為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沒有‘韭菜可割了,市場就給出了真實的價格?!币晃环康禺a從業者戲謔地說。
不同區位的樓市冷熱不均,地產商之間的馬太效應也在增強。土地無疑是開發商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地塊的區位往往就決定了樓盤價格,今年是集中供地元年,土拍規則的改變,也讓開發商進入了一個大分化階段。
過往一年有多次土地出讓,不同房企可以根據自身條件、戰略方向在不同時間點入手拿地,但今年出于穩地價、穩房價的目的,包括蘇州在內的多個城市開始試點“雙集中”(集中公告,集中出讓)供地,住宅用地集中供應,一年只能組織三次拍賣出讓活動。這意味著,房企要拿地只能抓住這少數幾次的機會,圍繞熱門地塊的角逐將更激烈。
吳洋年初把房源掛到中介平臺至今,期間房子總價陸陸續續已經降了10萬左右,他始終沒有遇到愿意接手的買家,反而是觀望的看房者居多。
對于中小開發商而言,形勢尤其不利,大房企有動輒數百億的流動資金可以投入拿地,優質地塊和中小項目全部收入囊中,但中小房企彈藥有限,熱門地塊競爭激烈、溢價率高的情況下,只能轉而競拍中小地塊,而且新政也大大提升了試錯成本,以往拍賣拿到發展前景不好的項目,可以在下一次土拍再拿地,但現在這個機會變少了,中小房企只能提升自身的研判能力。
“熱門的地塊拿不了,周邊偏冷門的土地拍下來,之后就要考慮銷量的問題了,畢竟這個價格段的樓盤項目很多,腰部開發商之間又是一輪廝殺?!痹谔K州一家區域性地產公司工作,負責項目投資的林銳嘆了口氣說。
“最近一個月開始有一點放松的跡象了吧,”林銳又補充道,“金融端流向房地產的貸款寬松了一點,面向個人客戶的房貸放款,節奏也稍微加快了點,給房企的貸款也比上半年更寬松,前段時間會卡的比較嚴,現在向銀行提交貸款申請,雖然也會有比較嚴格的審查,但符合條件的還是能拿到資金?!?/p>
如果說身處地產商的林銳對大趨勢是謹慎樂觀,中介方面則可能更堅定一點。
“蘇州的樓市絕對不可能回到幾年前,近期都是小幅回調而已,已經快要見底了。到明年元旦,情況就會進一步好轉,現在蘇州的銀行個人房貸利率在5.8%~6.2%之間,預計幾個月之后就能下調到5.5%左右。”某連鎖房產平臺的一位資深中介斬釘截鐵地說。
但也有局內人困在長久的等待里,不知道拐點會在何時到來。2017年8月,吳洋在吳江區以130萬的總價買下了一套84平的二手房,當時工作沒幾年,就選了地段稍微偏離核心、戶型較小的房子,直到有了孩子之后,才萌生了換房子的打算,一則改善居住面積,二則也希望給孩子更好的入學條件。
但這一計劃偏偏卡在了第一步:先把現有的房子售出,才能湊足置換新房的款項。吳洋年初把房源掛到中介平臺至今,期間房子總價陸陸續續已經降了10萬左右,他始終沒有遇到愿意接手的買家,反而是觀望的看房者居多。
所在的小區也是類似光景,上百套二手房掛出,一個月的成交量僅有一兩套。吳洋看來,給二手房的房貸收緊,應該是主要原因,至于什么時候才能回暖,他還無法預知,“要看未來的政策了,不過現在的房子能賣掉的話會盡快買新房的,還是覺得房子更保值一點”。
(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