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

當下,在城市群、都市圈發展的競爭格局下,資源隨人走的現象越發明顯。作為廣州常住人口最多的區,白云區的人才優勢開始凸顯,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的脈絡逐漸清晰。
無人機視角俯瞰白云區,占地1萬多平方米的廣州民營科技創展中心率先映入眼簾,它以“民營科技奮進之舟”為造型,現代感十足,成為不容忽視的地標,也預示著白云區科創發現蓄勢待發。
事實上,廣州民營科技園既是白云區科創資源的集散地,也詮釋著廣州民營經濟的科創活力。近日,在2021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峰會暨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科技成果對接會上,廣州民營科技園(下稱“民科園”)正式掛牌“全國工商聯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為廣州再添一個國家級科創平臺。
可以預見,有了國家級創新示范基地的加持,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民營經濟領域的高端創新資源將加速向廣州、白云集聚,廣州民科園也將成為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地,或將形成一批可復制的發展經驗。
事實上,這也是“全國工商聯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落戶廣州民科園的初衷與期待。那么,廣州民科園何以成為國家級科創平臺,未來,它又如何發揮自身的能量,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民營科創發展的引擎。
地方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對產業發展的賦能,此次2021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峰會的主題便是“科技賦能、開創未來”,切中地方產業轉型發展的需求。
說到科技賦能,龍頭科技企業是當仁不讓的主體。可以看到,在此次峰會上簽約落戶白云的11個項目中,覆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等多個前沿產業領域,牽頭企業為AI巨頭百度、軟件百強廣聯達、德企軌交龍頭克諾爾等,大多是民營科技龍頭,它們的落戶,也預示著白云區即將形成新一輪科技產業集聚。
與傳統民企追求低廉土地等資源要素不同,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更偏向選擇那些民營經濟活力較強,且高科技人才和創新企業集聚的地方,這意味著,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的成本更低。
此次,這些民營科創龍頭企業不約而同入駐白云區,也反映白云區、廣州市乃至粵港澳大灣民營經濟的活力優勢。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詹啟敏在峰會上所言,國家在參與國際競爭過程中,無論科技創新還是產業發展,民營企業都具有強大潛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民營經濟具有充分優勢。
大灣區的這種活力優勢,一方面,是指市場多年來自發沉淀的發展生態,逐漸演變成產業集聚的氛圍。
可以看到,民營企業一直是廣州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在廣州1.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中,約95%為民營企業,而他們也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近期,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廣東共有61家企業上榜,總數排名第三,其中5家企業躋身前10強。
此外,在此次峰會上,全國工商聯發布了2021民營企業研發投入、發明專利榜單和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前10榜單中,廣東民企均占1/3。
另一方面,大灣區的民營經濟活力優勢,也離不開政府多年來的對科創的政策扶持。眾所周知,科創研究前期的投入周期長,對于民企而言,承受的風險較大,此時政策支持就猶如雪中送炭。

以廣州為例,針對廣州市民企科技創新,廣州擁有“1+5+N”的科技創新法規政策體系,具體來說,“1”指綜合性地方性法規—《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5”指圍繞全鏈條科技創新發展路徑的5個方面配置的政策包;“N”指圍繞主要政策配置的其他細化落實措施或管理辦法等。
在“1+5+N”的科創政策體系中,不乏一些真金白銀的支持和優惠。如,廣州對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的獎勵,同時,還給予相應的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僅2020年,廣州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減稅達100億元。此外,廣州支持企業的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創新,每個項目支持經費可達1000萬元。
廣州民營科技園既是白云區科創資源的集散地,也詮釋著廣州民營經濟的科創活力。
如今,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可以預見,在這樣的目標指引下,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基因和活力優勢將得到強化,將迸發出更大的能量,引領大灣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廣州的創新之區、活力之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核心引擎的重要承載區,白云區能收獲“全國工商聯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這一國家級平臺,既是對過往白云經濟發展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的肯定,也對未來白云民營科創發展有了更大的期待。
過去5年,白云區經濟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GDP總量從2016年的1640.8億元躍升為2020年的2245億元,年均增長達到6.4%,白云區慢慢摸索出一套有白云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今年前三季度,白云區招商落地項目累計128宗,投資總額超890.9億元,新開工產業項目50宗、續建78宗,帶動全區產業項目固投翻了一番。
而在這過程中,民營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而民科園就是白云區民營經濟集聚區和發展平臺,目前,民科園內共有4400多家民企,占據白云民營企業半壁江山。數據顯示,2020年,民科園工業產值485億元,同比增長13.2%,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以占白云區0.7%的面積創造了49%的工業產值。
處在粵港澳大灣區民營科創的大本營,白云的民營科創發展舉措,從民企創新實際需求出發實現差異化突圍,簡單來說,就是“重研發促創新”“搭平臺促轉化”。
研發能力是民企科技能力的基礎,更是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廣州市科學技術發展研究中心等聯合發布了《廣州城市創新指數報告(2020)》中,“企業R&D經費支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收入比重”兩個指標直接反映企業研發投入的強度。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兩個指標中,白云區均名列第一。
不難看出,白云區重研發的關鍵在于充分發揮了企業主體的研發自主性,從而提高創新能力。數據會說話。2020年,白云在專利申請上取得較大突破,全區專利申請量達到40803件,同比增長89.8%,增速全市第一。
話說回來,無論是科研項目還是科研專利成果,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轉化是關鍵一環。事實上,在成果轉化環節,除了活躍的民營經濟市場氛圍,政府能做的工作也不少,而白云區的答案是搭建各類平臺,減少科創成果轉化成本,提高轉化效率。
如,近年來,白云區著力推進民科園與北京大學、中國技術交易所、工商銀行合作,引進專業服務機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線上線下服務平臺。同時,還開展來“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專項”“重點科技成果轉化與機構落地專項”工作,目前已有10余家服務機構、20余位技術轉移專家進駐,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
差異化的科創發展舉措,讓白云區的投資優勢逐漸顯露,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型民企,如九元航空、銀帝集團、申通物流、九州通醫藥等紛紛選擇在白云區設立總部。此外,截至2020年底,白云區“四上”企業超4000家,9成以上為民企。
可見,白云區民企力量越來越強大,而他們的發展也將重塑民營科創生態,為白云區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
得益于白云區差異化的科創舉措,民科園的發展也駛入快車道。
可以看到,目前,民科園的園區規劃面積拓展至38平方公里,形成未來產業創新核心區、美麗健康產業園、廣州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智能家居產業園的“一核三園”發展格局。并且,廣東省新興激光等離子體技術研究院、哈工大大數據集團大灣區產業孵化和創新展示中心、圖盛超高清創新中心等一批科創項目落戶,園區科技創新資源要素集聚優勢開始凸顯。
民科園以優質產業+高科技人才為雙驅動的發展模式也逐漸成型,或能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
此次,民科園正式掛牌“全國工商聯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勢必將引領更多的科創資源在此匯集。
值得一提的是,民科園作為國家級科創平臺,獲得更多能量,據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黃榮透露,全國工商聯將從十個方面支持廣州民營科技園改革創新發展。同時,也將承擔更高的期許,即期待民科園能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為全國其他區域的民營科創發展提供引領和借鑒。
一切過往,皆為序幕。不難看出,此次掛牌為國家級科創平臺,只是民科園一個全新的起點,民科園將如何作為?廣州民科園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洪芹華接受南風窗記者采訪時稱,目前民科園的產業布局已經基本成型,集聚效應在不斷顯現,“今年以來,廣東省新興激光等離子體技術研究院、哈工大大數據集團(云創數據)、克諾爾等優質產業項目企業落地,其中,制造業是頂梁柱,接下來的發展,將會提檔加速。”
與此同時,民科園已擁有近萬名高科技人才,頂尖科研機構、領軍人才正加快集聚,這對民科園下一步的騰飛打下了基礎。
如此一來,民科園以優質產業+高科技人才為雙驅動的發展模式也逐漸成型,或能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
同時,系統化的創新政策扶持,也是民科園過往發展中不容忽視的經驗。據了解,在鼓勵民科園的科創發展政策方面,不僅有省委改革辦今年6月印發的《廣州民營科技園改革創新行動方案》以及市委深改委、市工信局、市工商聯等部門出臺的配套措施,更有白云區專門制定的民科園創新“十條”、改革創新三年行動計劃等,這些政策形成一股強大的推力,為民科園的發展保駕護航。
如今,民科園的科創發展仍在路上,此次峰會上,白云區與百度智能云、華為等科技巨頭攜手,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圈,百度副總裁李碩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將立足白云、面向廣州、輻射華南、服務全國,加快產業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打造成功應用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先行樣本。”
這也意味著,未來民科園數字經濟的發展將迎來新的突破,或將帶領民科園乃至白云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步入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