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昌
2013 年 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蘭州軍區部隊視察期間首次提出“紅色基因”這一概念。紅色基因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紅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領未來。“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搶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堅強自立、堅持夢想、勇往直前,書寫了一部部動人的奮斗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總書記三番五次地向人們展現出紅色基因的含義,深刻闡明了在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從黨誕生的那一天起,紅色基因成為建立新中國以及踐行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精神食糧,并在此過程中不斷被豐富與升華,它是全國各民族人民前進的動力。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與目標
我國正向著社會主義繁榮與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因此,對公民素質要求會越來越高。“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就必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新思路,大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正能量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小學階段開展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少年強則國強”,新一代少年是未來祖國的希望,他們是以后國家強盛的主力軍,其正處于思想萌芽生長的初級層面,身處在人生路途的起跑線上,所以我們應該牢牢把握好學生成長歷程中最關鍵的時刻,注重提高他們德育方面教育的水平,鞏固我國思想品德和為國家而努力意志方面教育的基層板塊。這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設計要實現的、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目標。
二、紅色基因傳承與道德法治課程相融合的重要意義
第一,紅色基因傳承為思政教育提供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這樣的新形勢之下,提高各學校師生的政治思想水平乃是當務之急。紅色基因傳承與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相結合,在理論上為小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同時豐富小學思政教育課程教學素材。
第二,紅色基因讓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具實效。道德與法治課作為綜合性課程,其課程設計應體現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有機組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了品德和規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紅色基因的注入,讓道法課程內容設計可以更加豐富多元,增添了理論依據,提供了理論創新資源,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促進學術交流與創新,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引導者。
三、如何將紅色基因傳承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設計
第一,小學階段的各年級學生心理特點。一年級學生對嶄新的校園生活特別好奇,好動、喜歡模仿是他們的特點,但專心聽講的持續時間不長,這個階段學生具有了直觀、具體的思維特點;二年級學生是個性開始形成的階段,容易沖動,自控力不強;三年級學生交往范圍擴大,認識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四年級學生處于兒童期后期,是學生時代各種方面能力上,培養出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五年級學生更關注學習成績,獨立能力增強;六年級學生自主意識逐漸增強,注重以自己的思維判斷來看待其他事物。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課程設計要求:教師在設計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合紅色基因的同時,要結合小學每個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有針對性的選定教學素材。
第二,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各個層面梳理可開發的紅色資源。《思想政治課紅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作者認為紅色資源應該大致分為三種:第一類是革命遺址;第二類是關于紅色革命事件的重要記載文獻;第三類是紅色精神。對此,學校可以成立領導小組,制定紅色精神開發的相關工作方案,對本地區紅色遺址和紀念場所、革命精神等紅色資源進行多層面、系統性梳理,充分了解、掌握本地紅色資源,為在思政課堂上傳承紅色基因打下牢固基礎。
第三,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入紅色基因傳承的開發與建設。學校應建設完整的課程方案,包含課程綱要、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方面,將紅色基因傳承與思政課程系統化、規范化。編制課程綱要時,應明確紅色傳承課程開發的思路、背景、課程目標與主題安排。根據課程方案,進行相應的課程內容開發、利用與管理,包括紅色文化內容的選擇與呈現、活動方案設計、環境創設、材料準備以及教師參考閱讀文獻和圖書清單等。
第四,讓紅色基因在思政課堂上“活”起來。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標準提出:“本課程取材于少兒的生活源泉,學習和生活本身就是一體化,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體驗式的教學實踐活動,是深受師生所喜歡的教學形式,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一大特點。利用學校專門領導小組研究開發的紅色資源,讓思政課走出校門,組織學生通過參觀、研學紅色文化等活動形式主動地構建知識和價值觀,把紅色教育不斷傳承發揚光大。把紅色教育與學生的歷史責任擔當緊緊結合在一起進行教育,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讓孩子們深入理解紅色精神。實踐式教學課堂可以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更強的震撼,從小就樹立正確的愛國愛黨的意識,從而引導學生將個人目標與健康成才、努力報效祖國的目標統一起來,爭當新時代好少年。
第五,環境育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紅色文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將紅色資源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環境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默默地融入與滲透。紅色基因傳承是需要載體的,而校園環境就是最合適的載體。學校可以將紅色革命教育與校本、黨建等構建工作有機整合,開展以紅色資源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活動設計完善的方案、活動后及時總結。建議學校可以專門開設關于紅色文化的宣傳櫥窗或者宣傳欄,向學生展示歷史人物形象及其英勇事跡、歷史長河中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等。通過建設紅色文化宣傳長廊,設置主題展板、橫額、舉辦紅色展覽等形式,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讓思政課堂走出教室,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引領解說下,從字里行間中去感受紅色文化,讓學生思想得以發生碰撞,讓紅色事跡直擊學生內心,激發學生對黨和國家更加濃厚的敬愛之情。
結合時代特點,將紅色基因與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相融合,可以引導小學生正確判斷是非的能力,激發小學生適應社會的主動性,提高其參與社會的能力。要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順利推進,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不懈努力。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作為一種歷史文化資源,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的產物,蘊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進文化、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超越時空的強烈感染力、震撼力和強大的教育功能。在思政教育中全方面注入紅色基因,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讓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得到更高層次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