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鑫?梅鳳婷?任崇陽


我國雙碳的要求為不同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的建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需要地區在滿足國家大環境要求下生態發展與經濟建設并行。因此,本文重點研究雙碳背景下,資源型地區陜西省在應對雙碳目標下,縣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建設如何共同并行。
一、引言
2021年4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發展建設邁進以減少碳排放為重點方向,促進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發展,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由量到質變化的重點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政府做出了“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場全面而深刻的環境發展變革。雙碳的減少與中和需要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巨大的資源型地區采取行動,2013年國家發改委確定了我國262個資源型地區,其中地級行政區126個,縣級市62個,市轄區16個,以便確定不同工作重點。
但是在雙碳背景下,許多依靠傳統資源發展經濟縣域卻面臨著許多挑戰,位于陜西榆林全球最大在建煤化工項目不符合碳排放標準被“叫?!?。因此,本文接下來將重點研究雙碳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建設協同發展問題。
二、理論基礎
(一)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理論研究
1991年Grossman與Krueger率先研究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現兩者之間關系存在U型變化,即要使環境變好,經濟首先得經歷一段時期的下滑,當下滑到一定程度下,經濟與環境會同時向好的方向變化。2017年Ozdemir與Ozokcu再次研究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卻發現在21世紀下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沒有顯著關系,即要使環境變好可以不以犧牲經濟發展為方式。然而2018年Churchill等研究發現,不同區域間的經濟發展與環境變化存在不同關系,分為U、N、線性、倒N型。同年Olale重點根據加拿大碳排放與經濟增長數值分析,研究發現U型與倒U型可以描述碳排放、收入與科技變化之間的關系。我國學者王健與甄慶媛也在2018年研究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根據長江經濟區數據顯示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呈現倒U型關系。
三、雙碳下縣域經濟與生態現狀
(一)當前陜西生態資源情況
當前陜西省是我國主要的能源大省之一,生態能源發展為全陜西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也面臨的嚴峻的挑戰。2009年至2019年,全陜西生產總值由8169.8億元上升至25793.17億元,平均每年增速達13.17%。根據陜西省政府于2021年公布的《陜西統計年鑒》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陜西省各類能源時保障國家能源供給的重要堅實后盾,其中尤其體現在煤炭、天然氣、石油上。其中煤炭儲備量1731.08億噸,位列全國第四,西部地區第三;天然氣儲備量9733.82億立方米,位列全國第四,西部地區第三;石油儲備量35016.9萬噸,位列全國第四,西部地區第三。
(二)各類能源碳排放量
根據《陜西省統計年鑒》與《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9-2018年陜西省各類能源碳排量如表1所示。根據數據顯示,煤炭一直是占據碳排量最顯著能源,從2009年占據80.57%,到2018年占據85.52%,幾乎每年占據碳排量超80%左右,因此陜西省縣域需重點從煤炭碳排放著手。天然氣占碳排放量占比同樣逐年增高,年均上漲11.69%左右。石油能源由2009年占據碳排放量的14.29%,下降至2018年的7.40%??偠灾兾髂茉刺寂欧帕繑抵嫡急冉Y構不均,意味著未來工作需有重點的進行,需對諸如煤炭領域重點管控碳排放量,但同時也不能抓大放小,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也需有相應管控。
(三)當前縣域經濟與生態發展問題
1.各縣域單位GDP能耗下降率差異較大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是衡量一個地區能耗水平的綜合指標,主要用來考核一個地區的節能降耗的工作成效,該數值百分比越高代表節能降耗的工作成效越好。根據表2顯示,陜西省各縣域中資源利用效率最好地區為漢中的7.9%,最差的為延安市-27.5%,相差35.4%,資源型區域榆林為3.28%,顯示出陜西省當前各縣域中GDP能耗使用率層次不齊,尤其是延安、咸陽等區域能耗比重偏高。
2.現行項目與生態建設沖突
陜西省發改委在2021年7月2日根據國家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的政策要求,暫停大量碳排放量不達標企業,其中不乏全球最大在建煤化工項目。陜西省各地區越來越重視節能提效是減碳的第一選項,“十四五”時期陜西嚴控煤炭二氧化碳排放量,受此影響大量煤炭化工企業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陜西省正在全面貫徹新的綠色發展理念,嚴格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及碳排放強度控制要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資源型地區榆林市為例,根據榆林市2021年度能耗雙控目標任務為單位GDP能耗下降3.2%,能源消費增量控制在76萬噸標準煤以內,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3.9%。榆林市發改委在梳理榆林市“十四五”重點項目中重點排查“兩高”項目,倒逼企業提升能效水平,同時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對沒有改造潛力的落后產能,應關盡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四、陜西省縣域為實現雙碳目標三路徑
(一)運用綠色科技創新
現如今新興的二氧化碳捕捉技術主要是,一方面運用常規技術在化工企業排出的廢氣煙囪上加裝吸附(absorb)裝置,把二氧化碳捕捉回來;另一方面運用新興技術捕集,在試驗直接過濾(fitter)大氣,捕集其中的二氧化碳。陜西縣域如今經濟發展仍處于發展階段,讓企業或政府全部承擔費用并不現實,從各主要資源地區縣域經濟生產總值可以看出,如今隨著國家大背景雙碳建設,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基本是由2009年至2014年的逐漸上漲,轉變為2014-2019年的逐年下降或維持不變,縣域政府有著自身的壓力。如今陜西無論哪個縣域都很難負擔第二種過濾技術,捕集一噸二氧化碳就需要花費600美元。陜西各項目如今應主要重點運用第一種加裝吸附(absorb)裝置捕集二氧化碳。其次捕集的二氧化碳并不是無用氣體,大量的二氧化碳也能作為原料創造經濟價值,比如可通過生物轉化被做成食品、飼料或肥料,網紅抗氧化劑蝦青素就是通過超臨界二氧化碳提取出來的。
(二)引入負面碳排放清單
一方面,縣域政府需制定當地雙碳目標下路線方針,建立本縣域內碳排放管理制度,推動行業綠色新發展。要求各重點行業單位及時、公開、準確發布本單位排放信息,接受全體市民監督,定期組織相應專業資質排放檢測機構檢測相關單位各項工業廢氣排放量,并提供環境保護咨詢,面對碳排放量超過規定標準單位納入行業負面清單,納入行業負面清單公司不能一刀切的停工停產,造成國有資產巨大損失。各地應建立企業排放標準,當企業達到臨界值60%、80%、90%時及時下達通知,三次通知到相關企業仍超過標準,則必須停工暫緩,直到企業能達到碳排放要求后再予以開工。
另一方面,各縣域需建立本縣域內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對碳排放交易機構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公布碳排放交易信息??h域設定總體碳排放標準,企業領取各自碳排放最大限度后,引導企業節能減排,多余碳排放額度可通過排放權交易市場賣出,對節能減排企業增加收入,效能使用率低企業增加成本,敦促其不斷推進清潔能源或提高能源使用效能。
(三)提高“固碳”能力
陜西省各縣域自北至南分為長城沿線風沙灘地、黃土高原、關中平原、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大巴山地6大地貌類型,森林、濕地、草原、荒漠均有分布。據測算當森林蓄積量每增加1億立方米,即可多固定16000萬噸二氧化碳,濕地同樣也具有巨大的固碳作用,因此這就要求各縣域重視各自轄區內自然生態的保護,加深對“生命共同體”的認識與理解,統籌自然資源管理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使二氧化碳重返生物圈、巖石圈、水文圈和土壤圈。
結 語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黨和國家新時期對各省市的新要求,需要每一個省市區域做出更多改變。“十四五”是碳達峰碳中和的“窗口期”,也是能源企業清潔低碳轉型的“關鍵期”。陜西作為我國能源大省,需要兼顧各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系統建設生態環境,付出較多,矛盾與沖突不可避免。現如今陜西省各縣域存在著能源利用效率不足、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生態發展不穩定、碳排放超標僅能一刀切的停工停產相關問題,因此各縣域地區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與持久攻堅的恒心,不斷創新綠色科技、發展清潔能源、敦促節能減排、開展污染防治與節能共享等方式方法,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協同并進,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約束性碳排放強度目標任務,為完成我國2030、2060計劃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