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雷
摘 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是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穩定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通過導師制的實施,能夠克服傳統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充分調動和發揮專業指導教師和高年級學生的優勢和資源,提升了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競爭力,較好地實現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社會工作;導師制;人才培養;改革
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
社會工作是國家和社會解決并預防社會成員因缺乏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社會功能失調而產生的社會問題的一項專門事業和一門學科[1]。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專門職業,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善。而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起步較晚,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才引入社會工作,開始社會工作專門人才的培養。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關于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決定,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標志著我國社會工作發展和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經過30多年的發展,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已經初步建立起來。根據民政部2019年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統計,目前我國通過專業教育、職業水平評價、專業培訓等方式已建立起120余萬人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在專業教育方面,有82所高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啤?48所高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本科、150所高校開展了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在職業水平評價方面,建立了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納入了《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累計有33.2萬人取得了助理社會工作師證書,10.7萬人取得了社會工作師證書。在專業培訓方面,每年針對數百萬黨政領導干部、基層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從業人員,大規模、分層次開展社會工作專業培訓。在社會工作服務體系方面,推動城鄉社區、事業單位、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開發了38.3萬個社會工作崗位,設置了5.1萬個社會工作服務站(室),在民政部門登記成立了9700多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初步建立起了遍布城鄉的社會工作服務網絡。截至2019年底,全國持證社會工作者共計53.4萬人,其中社會工作師12.8萬人,助理社會工作師40.5萬人[2]。
(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雖然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從無到有,已經初步規模。但由于起步較晚,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存在著亟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認同度較低。社會公眾對于社會工作專業的了解較少,對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低,它仍屬于新生事物,社會知曉度不高,人們不知道社會工作者到底能夠提供什么樣的服務,甚至可能都沒有聽說過“社會工作者”這個詞[3]。社會工作發展缺乏良好的社會環境;二是社會工作專業本土化的改造還沒有完成,還沒有形成比較完整、獨立的知識結構和成熟的教學及課程體系。目前國內開設的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大多是借鑒西方發展國家的經驗,把本國國情和社情融入社會工作價值、知識、技巧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三是實踐教學方面缺乏專業督導,重課堂教學、輕實務教學、學生專業實習體制不健全,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四是社會工作職業化時間不長,社工服務的專業化水平還有待提高;五是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缺乏反思意識,不善于發現問題,更不善于解決問題,僅停留在對于知識的淺層次的理解和記憶基礎上,缺乏融會貫通和反思意識;六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流失嚴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對于本專業的認同度較低、培養和激勵保障機制較弱,社會工作機構留不住人才。
要解決以上這些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困難和問題,只能改變過去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才能適應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在這一背景下,導師制作為一種人才培養創新模式進入了廣大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者的視野。
二、導師制應用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導師制的雛形最早出現在15世紀的牛津大學“新學院”,由威廉·威克姆首創,主要應用于研究生的培養。19世紀末期,導師制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并發展成為較完善的、能夠體現現代大學理念的人才培養模式。20世紀初,導師制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高校進一步擴大到了對本科生的培養過程中,有力地促進了本科生人才培養。英國學者紐曼認為,大學的目的是心智的培養,“心智不是被塑造成或作為手段去達到某些特定的或偶然的目的、某些具體的行業或專業、研究或科學,相反,心智的培養是為著心智本身,是為了認識它自身的對象,是為了給它自身以最高的修養?!盵4]
我國導師制的歷史可上溯至春秋末期的孔子的學堂及古代的私塾教育。孔子在教學中推行個別指導,因材施教,朱熹評價“孔子育人,各因其材”。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在部分高校中試行本科生導師制,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導師制在高校人才培養中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教育部在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指導性建議:有條件的高校要積極推行導師制,為學生提供優質和個性化服務。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了導師制的實踐。如北京大學強基計劃的“1+X”導師制,為每位學生配備至少一名博士生導師,還有多名跨學科導師組成學業導師組、科研導師組和生活導師組,學生有任何學業、科研和生活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得到導師組全方位的輔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實施全程本科生導師制,為全體新入校本科生配備導師,根據不同學習階段分別制定導師指導計劃。社會工作專業雖然是個年輕的專業,引入導師制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時間,但導師制的做法已經取得了國內300余所開設社會工作專業院校的共識,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高校有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盡管各個高校導師制的做法各有特色,但是在提升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社會工作人才競爭力等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
三、導師制實施后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
以湖北經濟學院為例,社會工作專業創立于2006年,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人文與科學素養,擁有豐富的社會工作基本理論和扎實的專業技能,掌握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知識,熟悉社區、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工作實務,能夠勝任社區、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相關部門工作的復合型社會工作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湖北經濟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結合學校的經管特色,也融入了學?!叭腥龑崱?(即培養有思想有能力有擔當的實踐、實用、實干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中,導師制的引入和實施始于2012年。在借鑒國內外高校導師制實踐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社會工作專業在本科生培養過程中實行的是雙導師制,即學生一入學,即由高年級的學生擔任學生導師,由專任教師擔任學業導師。通過雙導師制的實施,解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困惑和難題,幫助學生較快地適應大學生活,樹立明確的大學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特別是引導新生建立起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同感和自信心,社會工作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獲得了穩步提升,近五年平均考研升學率穩定在30%左右,就業率達98%,畢業生中有成功申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攻讀社會工作碩士(MSW),也有獲得“2020年度中國百名社工人物”的優秀社工。中國根據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聯合中國科教評價網發布《2016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湖北經濟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競爭力入選全國高校前20強。
四、實施導師制創新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通過湖北經濟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導師制的實踐,可以將導師制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面的路徑歸納如下:
一是加強制度建設,構建導師制在人才培養中的長效機制??茖W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導師制能夠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學院專門制定了雙導師制實施辦法和激勵約束機制,確保導師能夠保留指導記錄,并利用教代會等正式渠道,推動學校在將導師的績效體現在教師的職稱評聘、教學工作量、學生綜合測評、獎學金評定等方面,使得導師在指導過程中無后顧之憂,能夠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到指導過程中。
二是把好導師選聘和任用關,高標準遴選和培訓導師。對學生導師的選聘條件要滿足:(1)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2)具有一定的組織和協調能力;(3)了解和掌握社會工作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和社會需求;(4)取得過較好的專業成績,并有一定的參與科研項目的經驗,具有較強的生活和學業指導能力;(5)熟悉校紀校規,遵紀守法。對教師導師的選聘條件要滿足:(1)政治理論水平較高;(2)有較高的專業水平,較豐富的教學和科研能力;(3)責任心強,關心關愛學生;(4)熟悉專業建設和發展情況;(5)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對于遴選的學生導師和教師導師,還不定期通過邀請國內外知名教授學者采取講座授課的形式給導師開展專業技能和導師方法培訓,提升導師的業務指導能力,在保持導師隊伍穩定的同時,實行動態管理,補充新生力量,適應學生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心理特征,采取新的方式和方法,每年度對認真負責的優秀學生導師和教師導師進行表彰和獎勵,并總結優秀的經驗和做法分享給全體導師進行學習的提高。
三是以問題為導向,解決學生學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過程中,既有高校人才培養的共性問題,也有一些本專業的個性問題。共性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學生缺乏自立、自理能力,很多學生到校不注意個人衛生、自理能力較差;二是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應付的心態;三是缺乏清晰明確的學業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有得過且過的心理;四是學習方法較為單一,仍沿習過去高中的死記硬背,缺乏創新學習思維能力;個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學生的第一志愿上線率較低,大多都是調劑過來的,對于社會工作專業具有本能的排斥心理,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二是眼高手低,對于理論的掌握較好,但是實踐操作技能較弱;三是對專業的發展前景缺乏信心,對于前途較為迷茫和困惑;四是急于求成的焦慮心理,使得許多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專業之外的考證、兼職等,花在專業學習的時間和精力較少。針對以上這些共性和個性問題,導師們在學生一入學的新生入學教育和專業教育中,就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介紹和專業引導,幫助新生在對專業的發展和前景有了較為清晰明確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制訂個性化的個人學業和職業生涯規劃,并定期督促檢查完成既定的階段性目標。
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實踐操作能力。社會工作專業是應用性較強的專業,但由于實務教師缺乏,很多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開設的都是理論課,實務課程占課程體系的比重較少,或即使是安排了大量的實務課程,最后也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的形式,學生在課堂上很難提升實務能力。在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專業導師利用自身的社會資源,給學生提供各種實習實訓的機會,在社會工作機構實習中,通過機構的實習指導教師,學生能夠很快地適應社工角色,加深對于社工角色定位的理解,從而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實現課堂內外的互補。
五是吸引學生參與導師科研項目,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導師在課題申報、課題實施過程中招收本科生作為科研助理,幫助導師收集整理資料、參加社會調查和訪談、進行資料的統計和分析。也鼓勵學生自主申報參加各種類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與各種調查和征文比賽等,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增進了對本專業的認識,提升了專業水平,也增強了專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六是重點關注考研和就業。人才培養的外在評價尺度集中體現在考研和就業兩個指標。湖北經濟學院社工專業之所以能夠長期考研升學率穩定在30%以上、就業率達到98%,靠的是對考研升學和就業工作的高度重視,考研和就業這兩個關鍵詞貫徹了導師制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學生入學不久的學業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中,導師會幫助新生樹立明確的考研或就業目標,并且以此為基礎,進行階段性目標的設計和精細化服務。比如對于考研的學生,在選擇什么樣的考研院校時,導師會提供考研信息,幫助學生分析利弊,結合學生的優勢和特長,選擇最合適的報考院校。考研初試成績出來之后,還會幫助學生準備好接下來的復試。如果初試成績或復試成績不理想,也會積極主動幫助聯系調劑的學校,最大限度確保學生能夠考研成功。對于就業的學生,有針對性地提供實習實訓信息,鼓勵他們高效利用好課余時間,廣泛參與社會實踐并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在專業領域獲得相關的認可和資歷,以幫助他們在未來的求職應聘中獲得加分。通過導師們所提供的精準的指導和服務,能夠使學生能夠較早著手準備考研或就業,從而能夠考上理想的學?;蛘业胶线m的工作崗位,較好地實現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持續不斷地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當然,導師制雖然已成為高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中關鍵的一環,蘊含強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但也絕不是人才培養的全部,要想培養高質量的社會工作人才,還需要高校和社會共同發力,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的密切配合,構建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在實施過程中,針對導師制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應積極反思并適當調整,確保導師制在人才培養模式中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功用,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291.
[2] 2019年民政事業統計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21-09-03.
[3] 童敏.十字路口的中國社會工作:專業困境與本土道路[J].社會科學輯刊,2019,(6).
[4] [英]紐曼.大學的理念[M].科學出版社,2016:133.
[5] 朱時藝.雙導師制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中教學模式構建[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5).
[6] 王軍,李大鵬.高校本科生導師制與新時期人才培養研究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0,(4).
[7] 陳建軍,等.“一流專業”建設視角下的本科生人才培養的學業導師機制構建[J].高教學刊,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