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清珠,羅奮濤,邱國鵬,石瓊,劉陽
(三明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十九大報告以“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指導思想助推青年創新創業,這是黨中央十八大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格局,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互聯網+”等行動計劃[1]之后,在政策上的進一步強化。國務院辦公廳也下發文件《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三創”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種新理念,它是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是適應社會和經濟結構調整時期的人才變化需求,是素質教育的新突破口。為響應高校“三創”教育改革政策,結合服裝專業教育特征,本文研究服裝專業實踐課程教學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創造能力培養的相互融合,進而提升服裝專業建設水平,提高服裝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校“三創”教育發展途徑。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教育通過“創新”獲取具競爭優勢的知識資產,進而鼓勵創新導向的創業、創造活動,取得了較為突出的“三創”成就[2]。日本的職業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把“三創”教育放在了必修課的位置[3]。亞太地區的很多國家,如肯尼亞、文萊、印度尼西亞、斐濟等在學校設立專職創新創業教育機構,同時在社會上興辦小企業創業教育機構[3]。
我國高校大學生“三創”教育也在國家教育政策積極推進下取得顯著成效,清華大學舉辦了我國最早的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廣西科技大學將創業項目和創業實踐融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育中,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培養具有創新思想和創業意識的人才[6];北京服裝學院從教學體系的構建、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及配套實踐條件的創造等方面出發,形成“一體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系統[7];大連工業大學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服裝專業教育實施方案中,創建教育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方法、實施創新創業培訓體系等[8];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已形成了清晰的創業教育思路,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創業教材和課程體系,并把創業教育作為校訓的一部分內容。臺灣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早于大陸地區,已有二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形成較為成熟的模式,臺灣高校更是成為激發創意、創新與創業精神的主要源頭。如:臺灣龍華科技大學開設多層次的創意創新課程、多措施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多維度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頗具特色[9,10]。
雖然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大學生的“三創”教育,但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比歐美國家卻晚了數十年,其發展現狀并不樂觀。主要表現2個方面:⑴ 在理論研究上還不夠系統,對創業教育研究較零散;⑵ 高校自身創業較少,與社會上企業合作深度不夠,缺少創業經驗,從而直接導致了“三創”教育教學上的缺陷。基于此,考慮到服裝行業經營大部分領域所需資金、設備投入相對較小,學生走上創業之路的覆蓋面也更廣,服裝專業的“三創”能力培養具有其專業優勢性。因此,本文探討服裝專業實踐課程教學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創造能力培養的相結合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切實性,對高校“三創”教育開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創”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業技能、創造素質的教育活動,即培養學生如何適應社會、如何提高社會生存的能力,又培養學生進行思維創新、自我創業的方法和途徑。因此,“三創”能力培養應使大學生達到如下能力要求[1,4]:
首先,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正直、守信、有責任感。誠信是維系客戶、樹立口碑的重要因素,是創業成功并持久發展的基石;責任心能使事業做穩做實。
其次,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譬如自信心足、抗壓能力強、頑強執著,面對困難與曲折不但能承受,還能沉著找解決方案。
第三, 應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善于發現新事物、新規律,善于開創新的局面或打破舊有的不適宜的事物,新經濟的本質就是創新,創新才能適應,創新才能引領,創新才能創造出新事物。
第四, 應具備敏銳的直覺力與審慎的分析力。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事物做出準確判斷,這在尋求商機或者科學發現中尤為重要。
第五,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與經營管理能力。對所涉及的產品或服務要熟悉,了解其特性、使用性能,并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方式。經營管理能力與專業知識一樣不可缺,包括項目管理能力、營銷能力、財務管理能力、法律公關能力等。
最后,應具備團隊意識,眾人拾柴火焰高。新經濟體分工越精細,越需專人處理專事,每個人發揮特長,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個項目。
對于服裝專業,諸多課程類型均屬于實踐課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同時服裝行業經營絕大部分領域所需的資金、設備投入相對較小,學生創業經營范圍也更廣,因此,服裝專業“三創”教育具有其專業優勢性,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成果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相結合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與成效性。
在大一階段,設置服裝繪畫基礎、工藝制作基礎等實踐類課程,設置設計基礎、結構基礎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程,如設計基礎、時裝人體寫生、縫制工藝基礎、結構基礎等。在大二階段,將基礎實踐課程全面鋪展開,學生初步完成簡單成品的設計與制作,如飾品設計與制作、簡單款式的服裝的設計與制作。大三階段,設置制作難度更高的實踐課程,如專題服裝設計開發、西裝設計與制作等。此階段,學生完成專業課程設計環節,除了校內的實踐教學環節,還應增加企業生產實踐環節,讓學生在校內學習的知識與技能拿到企業里真刀實槍實施一番,在實際生產環節操練過程中,總結不足,進而帶著問題再回歸校內學習,有針對性地補缺補漏。大四階段,對于實踐類課程主要設置為提升性的、總結性的如畢業設計、畢業實習等綜合性實踐環節[11]。
在教學內容中設置具有市場需求的、適合學生創業的服裝服飾品,借助教學,引導學生開發相關產品。
在服裝材料應用類課程上,除了材料基礎理論內容,可加入一些面料改造及面料開發的一些實踐類環節,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開發一些面料產品應用于服裝與服飾品設計上。在飾品設計與制作類課程中,設置一些符合現代潮流、符合消費者品味又具有藝術美感的時尚產品的教學與實踐。在服裝結構設計類課程中,多以當下時尚流行的服裝款式或符合具體消費群喜歡的款式進行結構開發案例講解與練習。在服裝工藝類課程中分析經典流行款式的工藝形成、制作步驟。在品牌策劃與營銷類課程中虛擬自定品牌方案,模擬實際場景,進行營銷演習。這些課程內容的設置既滿足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又有助于學生在創業開端選擇合適的經營產品。
由于實踐類課程內容多以具體實操性的專業作品制作為主,因此教學方法上應做適當改革。
一是采用引導性較強的項目化教學,教師布置課題,學生尋找課題資源、設計方案、成果制作,教師全程參與指導,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以指導的課程教學方式,大力提升學生的創新、創造、創意能力,同時,又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索性及同學間相互協作、互相促進的合作精神。
二是采用“一課雙師”教學制,聘請具有豐富實操經驗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或行業技術能手走進專業課堂,與校內專業教師共同承擔同一門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校內教師有著系統全面的專業學科知識,但在技能操作上與長期在生產一線環節中的企業技師相比,略顯劣勢;企業技術人員掌握著行業內最新的生產技術,但在教學組織、傳授表達上可能略顯不足。因此,通過“一課雙師”課程教學方法,使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在學科知識與技能操作上的教學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
考核方式采用以過程考核與結題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過程考核可以以項目開展各階段的完成度以及階段性成果質量為主。結題考核以除了理論知識外,還結合課題成果來評價等級,鼓勵將課題成果進行校內結課作業展示、校外參展參賽。結課作業可以具有市場需求潛力的實用產品、方案為主,譬如服裝成衣、服飾品、面料改造作品、服飾美圖、策劃方案等,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能獨立或合作做出各項產品,為創業提供必要條件。
課程教材除了常規的專業教育規劃教材,還可選用實用性強、走在發展前沿的專業市場暢銷書籍、期刊雜志,以及具有創業引領作用的一些創業書籍、案例。這些資源可讓學生接觸到行業最新的產品、技術、設備、應用,有助于學生開展有效可行的“三創”活動。企業資源也很有幫助,通過企業實踐環節,讓學生了解實體企業運行的機制、方式、管理、策劃等,同時可讓學生參與企業某些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使學生切身體驗、融入到商品制造和運營環境中,有助于學生創業選擇合適的途徑與方向。
在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創業的興趣以及創業所具備的開創能力、冷靜客觀解決問題的能力、處理復雜事件的應變能力、承擔風險的能力等[12]。他人創業已成功的案例只能作為借鑒、參考使用,適合自己的才能成功,因此,自己所具備的開創拓展能力最關鍵。創業者除了最初的熱情,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的冷靜、理性、腳踏實地更加重要,應理性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找最佳解決方案,并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解決、執行。創業的過程中要面對多方對象,會涉及多方利益,往往事情并不是朝著自己的意愿進行,在面臨多面、復雜狀況時應具有靈活的應變能力、平衡能力,并適當取舍。創業很難一帆風順,不可能每次都成功,不可能每人都成功,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因此,應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和勇氣。
大學生“三創”教育既是高校教育領域的重要環節,也是社會課題,既需要教育教學的改革,也需要社會管理體制方面的變革。高校的積極鼓勵、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都在不斷地推動“三創”教育的向前發展。本文通過將服裝專業實踐課程教學與大學生“三創”能力培養的相互融合,研究服裝專業大學生“三創”的心理接受度、激勵方式以及助推大學生走上創新創業道路的政策與途徑[13],實現越來越多的服裝專業學子走上創新創業道路,進而探索出適合我國服裝專業學生創業教育培養的新途徑、新模式,提升服裝專業教學的實用性,提升服裝專業的應用型辦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