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陳
(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成都 610400)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正是站在這樣的高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求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指明了生態文明之路,擘畫了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指引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
中國的生態環境情況不容樂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雖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取得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主要的表現有:城市工業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水體污染明顯加重等。如我國的一些工廠長期排放廢氣、廢水、廢渣,嚴重污染了大氣、河流,在污染了人類的生活環境的同時,也使一些動植物遭到了破壞,有些動植物瀕臨滅亡。在我國的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本來就惡劣,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能力較差,再加上人類無情的破壞,使其生態環境不堪重負。
隨著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國外一些企業家陸續在中國辦廠經商,其中不乏大量的高污染企業,外國投資者把高污染的工廠、企業設在中國,加劇了中國環境的污染。我國雖然是一個資源大國,但同時也是人口大國,資源人均占有量卻較少,而且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較為嚴重,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資源的利用率不高,進一步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另外,我國雖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條文,實施了史上最嚴格的環保法,但是法律條文不夠細致、具體、周到,缺乏一些具體的措施,具體的獎懲辦法,還有待于不斷地完善和補充。
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如果人類向自然界過度的索取,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應。現在全球變暖、水土流失、酸雨、泥石流等等都是因為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而造成的,這就是大自然的報復。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如果環境污染了,必將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人類如果不好好地保護我們這賴以生存的環境,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的一言一行將決定著我們的未來,如果地球被我們污染了,不宜于生存了,人類必將衰亡。
全球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主要表現: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海洋污染、有毒化學品污染等。工業革命的發展,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尤其是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那一批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應對全球的環境污染負主要的責任,承擔更多的義務。現在的生態問題不單單是環境問題,不僅關系到個人、地區、民族、國家,而且關系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全球各個國家所面臨的疑難問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淵源,主要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幾代領導集體的生態文明思想。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我們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
我們的世界可以分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又分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形成的基礎,自然界是人類生活于其中的客觀世界,人是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的,人類從自然中通過實踐獲取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如果離開了自然界,人們便不能獲取生活資料,人類社會就不可能存在和發展下去。
在歷史唯物主義中,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物質方面,其中就包括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和物質基礎,離開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人類就不可能存在和發展下去。
2.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
恩格斯指出,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自然界的發展和變化,當然會遵循一定客觀規律。規律是指在事物的聯系和發展中所固有的本質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是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的。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必須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但是人在規律面前并非消極無力,我們可以認識規律,運用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一個有意識、有目的,憑著激情行動的主體。而不是像動物那樣被動地適應環境。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間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其實這也是一種本能,即使是最蹩腳的建筑師也比最靈巧的蜜蜂聰明,因為在此之前就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這就說明人的意識具有創造性,只要我們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一切從實際出發,并通過實踐,運用一定的中介,積極主動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自然,就能夠達到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認識和利用自然。
3.人與自然和睦相處
馬克思認為,應該在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人與自然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人雖然是通過實踐從自然中分化出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就脫離了自然界,凌駕于自然界之上,相反,人類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相互影響。就像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那樣,我們不應該不顧大自然的客觀規律,為了人類的需要和野心,無止境地對自然進行開采,不給大自然休養生息和自我恢復的時間,那樣最終會迎來大自然的報復。我們應當尊重自然,對自然抱有一顆敬畏之心,應當改變人類高高在上的姿態,同時也要順應自然,在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自然,保護自然,達到人類需求和向自然索取的一種合理變換。
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探索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中國共產黨幾代人持續探索、發展而來的,走過了一段光輝的歷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對此作出了很大貢獻。
1.毛澤東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的貢獻
毛澤東同志特別重視生態與農業的關系。其實這也是與中國的國情密切關系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新中國成立初期也是這樣。所以中國歷代領導者都很重視農業問題,農業關乎著國家的興與衰、人民的福與禍。毛澤東同志倡導大興水利工程,他還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如葛洲壩水電站,三門峽水電站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這些工程的修建不僅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而且還起到了抵御洪澇的危險,也起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毛澤東同志也倡導人民群眾多植樹,以綠化環境。大家都知道樹木不是一兩年就能長成的,而是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甚至百年的時間才能長成大樹。所以多種樹并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應當長期堅持下去的。樹木可以為大家乘涼,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為大家提供氧氣,樹木還可以保持水土,穩固泥沙,抵擋暴風,可謂一舉多得。
2.鄧小平理論對我國生態文明的貢獻
鄧小平把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聯系在了一起。他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環境的保護、經濟的發展都要依靠科技,并通過法律將保護環境定為了我國的基本國策。
鄧小平同志把保護環境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那就是把保護環境法治化,制定了相關的行政條例、法律法規。如《關于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使其有法可依,得到了法律的支撐。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的貢獻
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即人們在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同時,又要保護環境,美化環境,要多為我們的子孫后代考慮。根據環境保護的指示精神,國家相繼頒布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這也是對鄧小平生態法治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4.科學發展觀對我國生態文明的貢獻
胡錦濤同志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中共十八大正式把“生態文明建設”加入了“五位一體”當中。
根據唯物史觀,自然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的三要素之一,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永恒的條件,為人們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自然地理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度,人們的勞動生產率,以及人們生活的質量。沒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人們將不能存在和發展下去。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很多”〔2〕243。人類文明一般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如四大文明古國,尼羅河流域是古埃及的誕生地,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古巴比倫的誕生地,印度河流域是古印度誕生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誕生地。江河流域容易形成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應人類的發展。但是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昔日的古國文明已不再有,只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地方考察,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重要安排。祖國的山山水水見證了習近平心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情懷。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理對洱海進行考察,對洱海保護治理提出了重要指示,強調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并且在此拍照,以后還會再來,希望那時候的洱海更加美麗。強調治理洱海一定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走一條適合本地本民族實際情況的特色道路。治理洱海,進行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尊重、保留、發展、繼承、發揚當地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河,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泊。大理人世代傳承延續尊崇“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樸素生態文明價值觀和自覺的生態文明意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正是有了洱海流域生態良好,有了“生態興”,大理實現了“文明興”〔3〕。洱海保護治理是大理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任務〔4〕。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洱海治理效果顯著。第一,當地居民的環保保護意識明顯上升,更加深入體會到了保護洱海的重要性,洱海保護觀念更加深入人心。第二,不僅環境得到了治理,拉動了經濟的發展,而且還保護了當地風俗文化和民族傳統。第三,推動了城鄉結合發展,努力進行產業優化升級,淘汰落后產能,高污染、高能耗產業,更多依靠科技進步、科技創新來帶動產業發展,促進了城鄉協調發展、一體化發展,得到了優勢互補。
如今的大理迎來了新的發展期,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大理州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煥發出勃勃生機。大理的經濟定會不斷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定會不斷提高,人民的居住環境、市場環境定會不斷持續改進,白族優秀傳統文化定會不斷發揚光大,向全國全世界不斷展示出大理白族魅力、白族風格、白族文化、白族精神、白族特色。讓全國全世界更加深刻全面認識到大理白族濃厚的歷史底蘊。
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金山銀山”代表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與生產力的發展,“綠水青山”代表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積極維護〔5〕。我國對經濟和生態的關系認識,大致經歷了三個認識階段。第一階段,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國家一窮二白,所以填飽肚子要緊,提出了向自然界開戰、人定勝天的思想。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甚至用生態環境換經濟發展。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左右,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同等重要,并且把保護環境定為了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第三階段,綠水金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不是相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相互促進的,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就破除了以往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對立的舊觀念,形成兩者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的新思想。我們保護環境,這是一項切實的民生工程,惠民政策,不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還使人民的心情愉悅,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同時還帶動了一大批清潔能源的開發,帶動了一批清潔治污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經濟增長點,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習近平反復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2〕250。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法治制度建設穩步持續推進。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公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實行河長制、湖長制;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生態文明正式寫入國家根本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2〕187。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法治化的鮮明實踐,自從實施以來,數以千計萬計的環境違法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一批黨政官員因為環境失職被追究相關法律責任,起到了強大的震懾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2〕6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出現了新的階段性的變化。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人民的需要也在不斷提高,老百姓過去盼著能夠吃飽飯,不餓肚子,現在期盼著能夠吃好飯,并且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時時刻刻為人民著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人民,人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符合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2〕248。
根據唯物辯證法原理,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聯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聯系具有客觀性,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如果割裂了其中一個或者幾個,勢必會影響著其他部分,從而影響整體的發展。
所以我們要把山水林田湖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割裂它們之間聯系,更不能把它們對立起來,因為牽一發而動全身。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客觀的,遵循著一定的客觀規律,我們只有通過實踐,不斷地加深對它們之間規律的認識,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把握好彼此之間的整體性、系統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6〕。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了人類,自然界就失去了主體意義;如果沒有自然界,人類社會將失去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將通過實踐不斷深化對自然界的認識,科學開拓自然界的廣度和深度,自然界會因人類的參與而越來越有意義和價值。人類必須要和自然和睦相處,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須對自然抱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意,承認自然的先在性;要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尊重大自然的法則,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要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要像保護我們的眼睛一樣保護自然,不能只想著從自然中得到什么,應該也要想著向大自然回報些什么。人類在從自然界中獲取了維持自身生存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基礎上,應該多想想對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利用的問題,給自然休養生息的時間,多多為我們的子孫后代著想,不能只顧眼前,不顧長遠。
2020年對于人類來說是極其不同尋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傳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中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對全國疫情防控統一部署、統一指揮,發揮著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用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決定性勝利。為世界疫情防控樹立了光輝典范。中國在控制住本國疫情的同時,積極地開展對外援助工作,不僅通過5G視頻實時分享中國的抗疫經驗,而且派遣醫療專家組出國援助疫情嚴重的國家。中國率先復工復產,向世界出口、捐贈了大量的防疫物資,包括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當前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圍內的確診人數仍然在繼續增加,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對于世界來說是一個天大的災難。
新冠肺炎肆虐的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不應當盲目自大。目前,已有許多科學家研究了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序列,確信新冠肺炎病毒來自自然界。人類又一次體會到了大自然磅礴之力,人類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正確、明智、科學地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須對自然抱有敬畏之心,拋棄人定勝天的錯誤思想,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之間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應該讓那些野生動物回到本就該屬于它們的家園,應當尊重動物世界的自然規律,不應干涉甚至破壞它們的生活。
新冠肺炎肆虐的教訓還告訴我們,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必然聯系。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生態環境保護得當,將會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經濟利益去大肆破壞自然界,短期內雖然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從長遠來看,必將會反作用于人類社會,反作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這種反作用將會以摧枯拉朽之力摧毀人類文明與進步。一個“小小”的病毒就能波及世界幾十億人口,一個“小小”的病毒就能夠讓世界經濟陷入困境甚至是倒退。在疫情最為嚴重時期,有多少人失去了工作,有多少人沒有了經濟來源,有多少人失去了親人,有多少企業倒閉,有多少店鋪關門,又有多少國家和地區因病毒的襲擊而引發社會危機、國家危機!只能說是數不勝數,根本無法準確統計。人類是時候清醒了,也該清醒了。
“我們要堅持同舟共濟、權責共擔,攜手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7〕。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極為豐富、深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2〕289。
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小視,它不是哪一地區,哪一國家、哪一民族所獨自面臨的事,而是全球各個國家所普遍面臨的事情。首先每個國家和地區都面臨著本國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其次,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也同樣面臨全球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破壞、酸雨、海洋污染等等問題。這不是哪一國哪一地區的責任和義務,而是整個人類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地球是屬于人類的,生態環境問題是跨國界、跨地區的,不是哪一個國家或者哪幾個國家能夠應對的。各個國家雖然有語言、文化、民族、人種差異,但是我們都屬于人類,我們是屬于一個命運共同體,各個國家應該團結起來,摒棄偏見,通力合作,上下一心,互通有無,齊心協力,共同保護和守衛我們的家園。
2011年,一場特大的地震席卷了日本東北海域,緊接著引起了海嘯,最終導致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泄漏。嚴重影響了周邊環境以及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了儲存核污水,東京電力共準備了約1 000個儲水罐,所有儲水設施的總容量約為137萬噸,預計到2022年秋季達到極限。日本準備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此舉頓時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和反對,尤其是韓國、朝鮮等國家,反應越發強烈。而且還引發了日本國內民眾的不滿,尤其是漁民的不滿。我們這個世界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世界,人類被海洋結成了命運共同體。當前國際社會應該團結一致,攜手共進,摒棄各國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國家制度的不同,共同努力尋找到一個最佳的方式去處理核廢水,核廢水處理不當,將危害整個人類,危害到我們的子孫后代,將成為千古罪人。
2021年4月22日晚,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并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中國將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中方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需要中方付出艱苦努力。中國正在制定碳達峰行動計劃,廣泛深入開展碳達峰行動。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挑戰是現實的、嚴峻的、長遠的。我堅信,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人類必將能夠應對好全球氣候環境挑戰,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后代〔8〕。
1.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理論體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與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一脈相承,立足中國實際,面對當前國際生態環境狀況,與時俱進,使之更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使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勃勃生機。
2.豐富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在不斷實踐探索中形成并加以深化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豐富并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態領域方面的理論,使之更具有鮮活性,更與時俱進。
1.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2017年,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的身體健康關乎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成敗。生態環境問題和人民的身體健康密不可分。人民身體的健康離不開清新的空氣、干凈的飲水、食品的安全、優美的環境。如果生態環境治理好了,將對健康中國戰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2.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實踐指南
2014年,習近平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2〕256。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容十分豐富,囊括了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就包括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等。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回應了人民對國家安全的新期待。在新時代,人民希望國家更加強大……希望著力解決空氣、水、土壤污染以及農產品、食品藥品安全等突出問題〔2〕253。
3.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力武器
我國當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高,對物質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人民希望能吃到放心的食品,喝到干凈的飲用水,享受到優美環境。習近平生態思想就是有效解決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有力武器,能夠正確地指導實踐,有效化解這一矛盾。
4.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國夢的行動指南
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國夢離不開習近平生態思想的指南,中國的現代化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個方面,缺一不可。如果生態領域不達標,沒有建成美麗中國,那就不算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生態思想能夠正確指導中國的生態文明領域的現代化建設,制定的目標是到2035年要實現生態環境的根本性扭轉,基本建成美麗中國;到21世紀中葉,建成美麗中國。那時我國將擁有高度的生態文明,人民將生活在愜意、優美的環境當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將不是夢想,定將會實現。
5.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生態思想不僅在國內引起熱烈反響,而且在國際上也得到了普遍歡迎。為全球生態環境的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充分體現了中國是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態度。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增強了國際影響力,并且上升到了人類的角度,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并且呼吁全球各國共同團結起來,通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的事情,而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正確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這就為世界上想解決生態問題的國家提供了正確指引,學習中國的方案和智慧,立足本國國情,走一條適合自己本國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6.落實人民主體地位的正確指引
隨著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人民群眾的需要和標準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對空氣、飲水、環境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立足點就是為了人民,為了人民謀取利益,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為人民所為。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了人民的主體地位,為人民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
7.深化了黨的基本路線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美麗”加到了黨的基本路線當中,深化并擴展了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改成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富強指的是經濟領域、民主指的是政治領域、文明指的是文化領域、和諧指的是社會領域、美麗指的則是生態領域,這樣一來,“五位一體”也就齊全了,涵蓋了各個方面。
8.提高國民生態文明意識的銳利武器
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落實,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越來越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人民群眾逐漸形成正確的消費觀,現在更多的提倡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交通。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前的傳統的出行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步行,或者共享單車。隨著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等清潔能源產品不斷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豐富著大眾的生活。人們的節水節電意識也在不斷地提升,公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環保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文化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公民既是生態文明的參與者、建設者,也是生態文明的受益者。所以需要我們共同攜起手來,一起建設我們美麗的生態家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以生態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中國人民凝心聚力,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正在從藍圖變為現實,推動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