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恩琪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
疫情的影響帶來了全球性經濟衰退和吃緊狀態,經濟的滑坡導致企業裁員,疫情使大量的務工人員滯留,人力資源需求量降低,中小企業難以維系。財經類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如何在夾縫中尋找財經類大學生就業的春天,找準財經類學生就業的核心能力,使其脫穎而出,找到一席之地,是文章立意的初衷所在。
1.從學校優勢看。財經類學校設置教學門類豐富,涵蓋層次寬泛,多學科的協同發展局面使得學校的就業效果在地方區域內形成良性的輻射作用,創造多元的就業機會,可供選擇范圍廣。從課程設置角度看,財經類學校以理論教學為基礎,輔之以實踐教學,且實踐教學的比重逐年上升,改變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面,為社會輸送“知識結構合理、實踐經驗豐富”的應用型人才。創業創新能力的培養、建設實踐基地、推進實驗室建設、優化實踐模式、線上線下、課堂內外、實踐教學成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財經類學校的地緣優勢也較為突出。以大連財經學院為例,大連地處遼東半島,成為東三省經濟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遼寧經濟特區,是高校的集散地,是經濟發展的風向標,能夠及時掌握經濟動態和先進信息,為判斷和選擇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從自身優勢看。財經類學生理性思維占主導,冷靜細致,善于語言表達,情緒控制力強,觀察問題切入點更注重細節,考慮問題周到全面。有一定的學習力,自律性較強,注重自身素養的提升。
3.從社會評價角度看。用人單位對財經類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力滿意度高,從整體上給予肯定。用人單位更注重實際工作中的學習力、思維力、創新力、實踐力、競爭力、聚合力、文化素養等綜合能力。財經類高校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恰恰注重綜合能力,這也為學生就業提供了核心競爭力。
1.專業性強。從事專業領域的工作門檻高,分析經濟問題需要寬厚的知識駕馭能力。基礎知識系統性弱,應付考試而獲得學分,拿到學位的學習觀念阻礙了財經類人才的培養,學習力養成過程中的薄弱成為就業能力弱的短板。這也是自身的劣勢。
2.就業前景缺乏信心成為就業選擇的又一阻礙。就業單位對動手能力和經驗能力均有明確的要求,學生進入企業起點低,躋身管理層或獲得高薪,需要的時間成本高。學生對于就業前景的樂觀態度不足,缺乏信心,職業規劃不明晰,定位模糊,盲從的專業定位讓大學生不知該何去何從。
3.不良的就業觀。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就業期望有所改觀,對于薪金和發展角度進行選擇時,更傾向于機會。而面對地域問題,小城市仍然冷清。
從國家政策角度看,財經大學生在人力資本中屬于較高層次的資本,高校的培養和自身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人力、物力,作為青年一代,成為創造性最為活躍的因素。國家政策利好,鼓勵大學生創業創新,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緩解了大學生創業的后顧之憂。
1.本土地方財經類學生競爭優勢遞減。從數量上看,大學生就業群體人數龐大,本科選擇繼續學業深造成為學生規避就業壓力的重要手段。海歸看到國家政策利好,紛紛回國,成為本土學生的競爭對手,使本土財經類大學生的競爭優勢逐漸遞減。
2.財經類高校競爭內卷化。財經類專業設置成為各高校競相爭取的專業之一,是深化改革在高等教育領域里的體現。專業調整對財經類的傾向性,“985”、“211”、地方財經高校均將財經專業作為重點專業進行建設,為畢業生就業增加砝碼。名校與非名校之爭使就業壓力下行,地方財經類高校在就業中處于劣勢,尋求心理預期的崗位形勢嚴峻。
就業的核心是自身能力的競爭,是完成“校園人”到“社會人”角色轉變的過程,是作為投入資本產出的“產品”是否能夠轉換為對應的價值的過程。將知識體系向職業能力的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時間的見證,需要平臺提供資源,也需要多方協調與合作共同完成。要培養地方財經高校學生就業能力,就要從觀念上明確方向,精準規劃,找準與國家重點財經學校和專業之間的差距,根據自身的特點,完成四年的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使就業指導提前化、職業生涯精確化。將大學四年作為四個節點,大一以意識作為重點,灌輸職業觀念;大二側重專業訓練,從職業目標入手,提升能力,掌握專業特質;大三鍛造核心競爭力,從理論向實踐轉向,側重實踐訓練;大四則從求職技巧入手,篩選信息,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把理論和實踐中得來的能力與用人單位進行對接,可以借助職場模擬、校友論壇、企業家論壇提升自身推薦能力,拓寬就業渠道。要全面了解自己,對工作性質全面了解,對用人單位的需求進行了解,不盲目高薪、高職,在選取地域、崗位匹配、薪金待遇方面冷靜審視自身優勢,找準合適位置。
地方財經高校從專業建設上要與時俱進,根據社會需求進行專業設置調整,以期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對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輸送。學校定位準確,就要著力進行專業特色挖掘,調整專業計劃,細化專業設置,多元培養方式,增強培養的應用性。學校要側重于實踐教學比重,以需求和實際為方向,結合區域優勢,創建校企聯合,訂單式培養學生,增加合作機會,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平臺,了解用人單位和專業的特征。用人單位可以對學生進行考核,作為新員工進行培養,增加培訓成本和投入,以企業文化對學生進行熏染,使學生以員工的二重身份進入企業,實現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和融入,爭取彼此欣賞、彼此互贏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就業的機會,也增加學生對專業的信心。建立健全畢業生反饋機制,做好相關調查,建立畢業生就業信息庫,并及時更新,聽取來自畢業生的反饋,更新和完善人才培養方式和計劃。
中國智造是創業創新的土壤,要鼓勵創業意識,將精神變為實踐。設立創業基金,做好前期啟動資金的準備,擴寬融資渠道,設計好產品,并做好產品推廣,從學校和政府角度做好創業基金支持系統。落實創業項目需要有足夠的精力做基礎,卓越的才能是支撐項目落地的關鍵,鼓勵創業就必須完備創業機制,為創業提供可能。做好創業知識儲備,開設課程,承認創新創業學分,可以適當地增加創業考核,提升創業的關注度。
總之,就業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是辦學質量的檢測標準。地方財經類高校專業性強,疫情蔓延全球的當下,人力資源需求量降低,學生就業遇到了發展瓶頸。文章從地方財經類高校學生就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四個方面進行了SWOT 分析,并從實際出發,找準財經類學生就業的核心能力,試圖找到解困地方財經類高校學生就業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