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無為市無城鎮官鎮小學 喻紅云
“圖形與幾何”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個體學習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在平時教學中總結了一些積累“圖形與幾何”基本活動經驗的方法,下文進行具體闡述。
學生積累的“圖形與幾何”知識大多數來自實際生活,在課堂上,我常利用課件把幾何圖形從實物中剝離出來,讓實物非數學本質的一面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淡去,“生活圖形”被抽象成為“數學圖形”,使學生能根據“數學圖形”的本質屬性對事物的形狀進行判斷、歸類。
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蘇教版二年級下冊)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緊扣角的特點,出示學生熟悉的生活實物:三角尺、剪刀和鐘面,引發學生對“圖形和幾何”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知道“圖形與幾何”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學生在找出實物上的角后,抽象出數學圖形角,再根據角的特點去找生活中的角,經歷“實物—圖形—實物”這樣一個過程,積累“圖形與幾何”的基本表象經驗。
小學生在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時,經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的知識往往體驗更加深刻。因此,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一些能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獲得知識的教學活動來獲取“圖形與幾何”知識,這樣學生不但學得深刻,而且學得牢固。
例如,在“周長”的教學設計中,在測量周長的時候,我有梯度地提出問題:如何測量三角形、四邊形、樹葉這三種平面圖形的周長?讓學生自主進行“圍一圍”“量一量”等具體操作,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獲得對周長的直接感知,了解了什么是“邊線”,掌握了“圍成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度是周長”。通過放手讓學生操作、交流,不但豐富了學生對“圖形與幾何”的認知,而且也強化了“圖形與幾何”的探究經驗。
有人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在操作之外,教師還要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因為抽象概括思維在學生學習“圖形與幾何”的過程中無處不在。抽象概括可以把學生對圖形與幾何的感性認知轉化成理性思維,發展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圖形與幾何”的基本活動經驗。
例如,在“圓柱體的側面積”的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將圓柱體側面這個曲面轉化為熟知的平面圖形,學生動手把圓柱形紙筒剪成自己喜歡的各種平面圖形。通過抽象和概括,最終探討得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幫助學生積累了“圖形與幾何”的思考經驗。
“留白”是一種常見的藝術創作手段,而教育也是一種藝術,在“圖形與幾何”的課堂教學中,我選擇了“留白”這種藝術教學手段,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主動積累“圖形與幾何”基本活動經驗。
例如,在學生探討出四邊形的內角和后,留下一個凹四邊形,讓學生去研究它的內角和。這樣給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發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綻放出獨具個性的智慧之花,使他們得到各自所需的“圖形與幾何”個性活動經驗。
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大多數同學都覺得知識點繁雜零散,記憶難度高。我在平時教學中,引導學生用畫知識鏈的方法整理“圖形與幾何”知識,培養學生“圖形與幾何”的梳理歸納經驗。
例如,在“平面圖形的面積”這節復習課的教學中,我分三步引導學生完成知識梳理:第一步,組內交流。學生通過討論得出最優整理方案,為全班展示做好準備。第二步,全班展示。學生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在對比中優化梳理方法,理清學習過的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知識的脈絡,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第三步,拓展提升。在我的點撥和質疑問難中升華學生的空間感,提升了“圖形與幾何”的梳理歸納經驗。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對于小學生“圖形與幾何”的基本活動經驗積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精心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的學習個性,從而讓圖形與幾何基本活動經驗之“根”在學生心中長得更深,圖形與幾何基本活動經驗之“花”在學生心中開得更艷,讓每個學生都能收獲圖形與幾何基本活動經驗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