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萬紅小學 陸凱迪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學素材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并將數學應用于生活中,鼓勵學生從生活的角度觀察數學,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小學低段的學生基本對數學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從日常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認為數學是一個抽象的內容,和我們的生活之間聯系很少。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數學,讓學生明白,數學始終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中,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不難發現,數學其實對我們的生活有非常大的影響。通過一些生活相關的數學知識,讓學生明確認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以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學習數學。
要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習慣,教師首先要以充分的案例,讓學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如吃藥時,膠囊要吃幾片、藥丸要吃幾片等,這些問題都能充分驗證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通過這些案例,逐漸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明白數學源于生活,且為生活服務的理念,同時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之后再讓學生在課下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并做記錄,以自主探索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數學觀察力。
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這樣,數學學科就更具有親和力,變相降低了數學學習難度,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養成觀察習慣后,就能夠在生活中挖掘更多的數學知識。
數學問題大多數都是抽象的,低段學生理解這些抽象問題還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對一些數學定義的理解,然而運用生活化教學恰好能夠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問題,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去理解這些數學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程安排,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融入相關的生活問題,在解決這些簡單的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吸收相關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將生活問題融入課堂教學中,這對教師的教學要求有所提高。要想發現合適的生活素材,需要教師深入學生的生活中,從學生的角度去尋找問題,努力發掘和學生相關的生活問題。其次,生活問題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聯。將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相結合,在學習新內容時,學生就能更清楚直觀地了解這類數學問題的含義,便于理解數學定義。
學生在直接接觸抽象的數學問題時,理解往往會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在授課過程中,用生活中的問題來演示這些數學問題,就能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生活問題,學生也樂于解決這些生活問題,再結合數學定義,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吸收數學知識,有效地提高課堂學習 效率。
現代教育提倡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將課堂創建成一個開放式課堂,讓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思考能力,在和同學及教師的討論過程中加深數學印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授思路和方法為主,讓學生運用這些思路和方法去解決生活問題,同時,教材的部分內容還可以讓學生親自去實踐,培養實踐能力。教師也可以借助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用品,讓學生探索其中的數學知識。學生對實踐教學會更感興趣,尤其是能夠自己動手實踐時,學生的積極性會有很大的提高,也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教材中有許多和生活內容相關的知識,如二年級下冊“時、分、秒”的學習,首先要求學生認識鐘表,了解時、分、秒的關系。教師可以通過轉動鐘表讓學生來觀察:當秒針轉動一圈時,分針轉動了多少?當分針轉動一圈時,時針轉動了多少?鐘表上有幾個大格?每個大格子中有幾個小格?每個小格代表什么?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也可以親自試驗。在開放式的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相互之間的討論也很激烈,有時還會為了一個問題而爭吵起來,這充分證明學生在開放式學習的過程中動腦思考了,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想法。
開放式學習一直是現代化教育提倡的教學方式,在開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而不是作為一個“聽眾”,學生的參與度得到提高,學習積極性也會提高。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中,充分運用生活中的教學實例,結合教材內容,適當地給學生提供自主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開動腦筋,深入思考,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