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龍江實驗學校 董藝涵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很多學生都存在觀察能力薄弱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讀題、審題能力弱,漏看、錯看等情況頻出。面對學生的這些問題,單純地講解數學概念是無法解決的,因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間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本文就針對低年段孩子觀察能力對數學學科教學的輔助作用做出討論。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以下情況經常發生:考試經常出現“馬虎”導致的錯誤,如將題目中的“>”認作是“<”;將“+”看作是“-”等;在日常作業中出現了錯誤,當教師圈出后又很委屈地來找教師說“老師,這個題目用這樣的方式,最后用xx 加上xx 得出……”,孩子的話沒錯,但是明明說出的是數字“6”,寫在紙上的卻是數字“7”,讓教師總是哭笑不得。教育心理學家分析過孩子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小學低段孩子的“觀察能力”不足。小學階段,孩子開始試著去了解與認知世界,開始進入系統的學習,嘗試接觸外部事物,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失誤。此時,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并且逐漸引導孩子去分析,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去認知、去分析、去理解等。
前文指出受到觀察能力的影響,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也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那么觀察能力到底是什么?
觀察力,即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這里不僅指眼睛看到的,也指大腦能夠分析出來的。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偵探的探案故事”為例,主角之所以能成為著名偵探,主要在于他們不僅能看到表面經常被忽視的現象,還能經過分析將其轉化為“需要的”內容。回歸主題,本文所論述的孩子的觀察能力則表現為孩子能夠看到一道數學題目中的條件、問題,并且能夠將給到的條件做出合理的分析,從而解決最終的問題。
對小學低年段孩子觀察能力的評價應當是“過程性”的,因為這是一個建構的過程。一般而言,孩子的觀察能力是在逐漸提升的。某項針對6、7 歲孩子的調查顯示,如果孩子在解題時桌面上擺著相關實物,并且允許孩子動手操作,那么解題的正確率能達到75%左右,但是如果只有問題,沒有實物甚至圖片,那么孩子解題時的正確率只有22%。這個例子是將表現力對數學學科的影響以一種較為直接的方式表達出來。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解題的正確率,在生活中則能促進孩子獨立思考,促使孩子將要解決的問題具體化。
為孩子構建相應的校本課程,在數學教學中融入觀察力培養的內容,成為教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其一,嘗試推出“開放性例題”。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大量練習題目,教師不妨對部分題目進行改變,轉變為開放性題目,如條件開放性題目,減少或增加部分條件,當條件減少時,部分題目是無法得到答案的;當條件增加時,學生會發現解決問題時,有些條件是無用的,甚至會影響解題。當然,這樣的觀察需要學生自己去落實。
其二,嘗試制作一些“教具”。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數學會隨著教材配備教具盒。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制作一些實用教具。如在學習“認識圖形”知識過程中,教師可以制作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教具,讓學生通過自主操作發現原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四邊形是不具備的。教具的運用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孩子進行觀察。
小學低年級幫助學生建構觀察能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數學學科要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小學低段教學中,將觀察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分析能力,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準備,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