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文章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基于〈論語〉思想的中學德育教學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026)的研究成果。
摘要:中學是德育教育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既是對小學德育教育的鞏固,也是高中德育教育的基礎。這一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的重要時期,德育教育的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當前的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師灌輸式教學,學生機械背誦知識點,不能做到學以致用等。《論語》中包含優秀德育思想,教師將《論語》思想滲透于德育教育中,有利于幫助學生激發學習興趣,轉變學習理念,養成良好道德素質等。教師需要從《論語》中汲取優秀教學理念,在實踐中積極運用,助力學生更好發展。
關鍵詞:論語思想;德育教育;對策
一、 引言
德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趨明顯,衡量優秀學生不再以單一的智育成績為標準,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素質在衡量中的占比不斷提高,“育人先育德”的理論逐漸深入人心,德育也越來越受重視。中學時代是德育教育的最佳時期,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明顯增強,接觸信息數量增加,覆蓋范圍變廣,但質量參差不齊。如果在這一階段不加強德育教育與引導,學生很容易被網絡的不良觀念所誤導,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 中學德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問題
德育在中國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教育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德”占據第一位;德育包含的內容不僅僅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培育,還包括學生愛國意識的樹立、紀律與法治觀念的形成、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引導等。這些都是學生的為人處世之本,對學生的成長和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學是學生從小學令行禁止到高中成熟穩重之間的過渡,處于這一時期的學生自尊心增強,部分學生容易出現叛逆心理,加之信息傳播速度快,內容混雜,處于叛逆期的學生容易和家長對著干,故意學習壞習慣,若不加以制止與引導,將會影響學生三觀的樹立,影響其今后的發展。此外,中學德育是小學德育的延續,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接觸德育教育,中學階段的德育教育是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這正如蓋房子一般,小學德育是房屋地基,中學德育是房屋整體框架,基本框架搭建好,房屋才能結實穩固。
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中學德育顯得尤為重要,但在中學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不少問題。進入中學后,學生不斷有了學習的壓力,隨之,中考成為學生學習生涯中的一大轉折。為了迎戰中考,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中考科目上,學生自然也將中考科目作為學習重點,重視了智育而忽視了德育,這樣的現象還是存在。其次,教師遵循傳統教學方式,以教材為主,不注重知識擴展,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照搬,脫離實際,教學方式固化且單一,學生極易對中學德育失去興趣。網絡時代信息復雜,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德育知識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影響,校內學習的知識得不到實踐,校外不良信息充斥,學生難以真正掌握德育內涵。
三、 《論語》思想在中學德育中滲透的意義
《論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凝練,不僅包括“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還包括“德不孤,必有鄰”的道德理念,以及“禮之用,和為貴”的處事原則等。將《論語》思想融入中學德育教育,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學生心中,成為學生成長道路的風向標,指引學生走上正確道路,意義重大。誠信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石,若失去誠信,就寸步難行。《論語》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將《論語》思想滲透于中學德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明白誠信是人際交往之間的重要橋梁,無論是師生之間還是朋友之間,都離不開誠信。以《論語》作為課前引入,教導學生誠實守信,信守約定。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的思想在《論語》體現得淋漓盡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將《論語》中的“禮”滲透于中學德育教育,教導學生在學校尊重老師,禮貌待人,在家里尊重長輩,師生之間以禮相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家長與孩子互相尊重,可以加強溝通,改善家庭關系。
除此之外,《論語》中的學習觀也很重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語句,簡潔精練,將其融入中學德育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其學習態度。從《論語》中汲取營養,讓學生先反思,再進行學習,這樣可以改變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率。此外,中學生接觸網絡較多,部分學生學會了在網上搜答案、抄作文,教師利用《論語》及時對其進行引導,有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論語》思想博大精深,融入中學德育教育中可以讓學生在為人處世、學習觀念、愛國敬業等方面有新的認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 《論語》思想在中學德育中滲透的對策
《論語》思想對中學德育教育尤為重要,教師需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升自身技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自省的方式反思自己的不足,找到原因,積極改正。此外,教師還可以采取以下對策,將其更好地融入中學德育教育中。
(一)立足生活,學以致用
中學德育理論枯燥乏味,教師傳統教學照搬教材,學生機械記憶只為應付考試,很多知識點的學習均停留于表面,不能學以致用。將《論語》思想融入中學德育教育中需要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完善,在用論語進行課程引入之后,教師應結合實際案例,讓學生產生興趣,了解論語基礎,將德育內容用之實例,再進行深入講解,加深學生記憶。如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時,將學習“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引入教學,引導學生思考《論語》中的良好學習習慣有些什么,讓班上成績優異的學生分享平時的學習習慣,讓其他學生作為參考借鑒,并引導學生討論“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哪些?”“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將討論結果進行收集整理,打印出來貼在教室內,時刻提醒學生。
(二)因材施教,個性教學
孔子在《論語》中提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孔子在面對學生同樣的問題時,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個性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也應如此。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不同,學習能力不一,個性化發展需在教學中體現。如針對個別學生沒有禮貌,見到老師轉身就跑,日常生活中不使用禮貌用語的行為,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詢問其不使用禮貌用語的原因,向其講解禮貌的重要性,引導其反思“如果朋友假裝不認識你,不和你打招呼的話會有什么感受”,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部分學生的問題出現在學習態度上,針對問題,師生交流,教師傾聽學生的想法,如果學生在學習上存在困難,教師應該及時改變教學策略,因材施教。
(三)營造氛圍,熏陶教育
將《論語》思想融入中學德育教學,需要教師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以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教師可以將《論語》中的學習觀、處世觀等分類進行整理,將對應的德育理念進行系統梳理,將文化帶向學生,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其次,教師還可以定期舉辦“《論語》中的德育”活動,讓學生提前準備進行演講,在準備與演講的過程中,讓《論語》思想深入學生心中,讓德育教育的理念印入學生腦海。此外,還可以在德育教育中進行《論語》經典誦讀活動,如在進行集體主義這一主題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與之相關的《論語》語句,并且課堂上反復誦讀,通過誦讀來加深記憶,并加深理解。
(四)啟發教學,思維拓展
《論語》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注重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拓展思維。如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談什么是愛國主義,學生了解后再學知識,最后舉例說明。如列舉陳獨秀、李大釗等的革命前驅為了國家發展而進行的革命,或者是在奧運會上奮力拼搏為國爭光的運動健兒們,又或者是不畏艱險、守衛邊疆的將士們,讓學生明白愛國主義并不是一個狹隘的概念,它有很多表現形式。接著啟發學生舉例,談談其他愛國的例子。在學生舉完例子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為一名學生,如何才為愛國?怎樣把自己的愛國思想體現在實際生活中?在學生討論發言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再如講解誠信一課時,教師可以列舉一些故事,引導學生思考,拓展思維,談誠信意義或講誠信小故事,舉一反三,以啟發式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五)融入各科,滲透教學
將《論語》思想融入德育教學不能只是停留于表面,還應該將其滲透至各科的教學中。各科老師相互配合,使德育思想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論語》中的德育理念整理積累,融入語文寫作中。教師以誠信為寫作主題時,引導學生用《論語》中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將論語中蘊含的德育思想作為積累,在寫作中用于文章開頭引出全文。再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仁”這一觀念時,讓學生查找孔子實行仁政的相關資料作為拓展分享,讓學生了解“仁”的含義,談談對“仁”的看法,以及孔子實行的“仁政”有何利弊。同樣實行“仁政”的還有孟子,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兩者的不同之處,加深學生對“仁”的理解。德育思想在不同學科要滲透到不同的教學中,進而能讓學生溫習德育知識。同時,在學習中不同的學科滲透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印象。
(六)身為正范,樹立楷模
《論語》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如果自身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下面的人也會去實行,如果自身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也無濟于事。教師在進行中學德育教育時應注重這一點,不斷學習,緊跟時代步伐,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注重“言傳”的同時注重“身教”,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只有自己敬事敬業,誠實守信,學生才會跟隨教師的腳步。教師給學生答應的事情一定要言之有信。如教師承諾在班級考前三的學生可以獎勵筆記本,在考試結束、排名出來之后教師就應該兌現承諾,提前準備好筆記本,將筆記本分發給前三的學生,不可敷衍了事。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定期批改作業、定期看書提升自己;要求學生知文明禮儀,待人接物,而教師應以身作則,抓住學生的特點,禮貌用語恰當,不斷影響學生。除了教師外,家長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五、 結語
中學德育教育意義深遠,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漸提高,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摒棄“重智育、輕德育”的思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德育質量。《論語》思想歷經千年依然生生不息,以獨特魅力屹立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林。教師通過立足實踐,理論聯系教學;因材施教,個性發展,營造氛圍,教育感化;啟發教學,實現思維拓展;融入各科,滲透教學;身為正范,樹立楷模幾方面把《論語》思想與中學德育教育融合起來,不僅可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還能增強學生理解德育的理念,也能在實踐中貫穿德育理念。
參考文獻:
[1]羅小玉.《論語》教學思想與中職生價值觀的塑造[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8(1):93-96.
[2]田源.《論語》修身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2):83-88.
作者簡介:
曹俊強,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枝陽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