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翠池,劉迎春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 山東 濟寧 272037)
《Java程序設計》課程是我校軟件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是基于Java軟件開發工程師崗位的必修課程,培養學生的面向對象編程能力。就業崗位主要面向信息技術領域、軟件開發公司、軟件運維公司等IT類公司,從事軟件系統開發、軟件產品測試、技術支持與服務等工作。
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面向對象思想,掌握 Java基礎語法語句、常用基礎類庫、集合、多線程、網絡編程、GUI和應用JDBC操作數據庫等知識;學會安裝與配置JDK,具備使用常用的Eclipse等開發工具[1],編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技能;并具有團結協作、自學、上網查閱資料等職業素養。
通過本課程學習,培養學生具備代碼編寫環境搭建、面向對象代碼編寫、客戶溝通、技術支持與服務等職業能力,初步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編程習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為從事軟件開發、產品測試、技術支持與服務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1)掌握面向對象編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掌握Java基本語法語句;(3)掌握Java實用類庫;(4)掌握集合類的定義與使用;(5)掌握Java多線程知識、定義與使用;(6)掌握輸入輸出類庫;(7)掌握GUI界面設計和事件處理機制;(8)掌握JDBC數據庫連接與操作技術;(9)掌握網絡編程。
(1)具備JDK安裝與配置能力;(2)具備使用Eclipse、Notepad++、Editplus等開發工具編寫Java程序,并調試運行的能力;(3)具備編寫Java實體類的能力;(4)具備正確使用Java基本語句、語法編程程序能力;(5)具備使用Java基礎類,編寫程序能力;(6)具備使用Java多線程,編寫并發運行程序能力;(7)具備使用Java集合,編寫程序的能力;(8)具備使用Java輸入輸出類,編寫應用程序能力;(9)具備使用Swing組件,設計圖形用戶界面,添加事件處理響應代碼的能力;(10)具備使用JDBC數據庫連接與操作技術,編寫數據庫應用程序能力;(11)具備使用網絡編程知識,編寫網絡應用程序的基本能力;(12)具備使用網絡資源、JDK幫助文檔查閱資料的能力;(13)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
(1)身心健康、具有積極向上的心態;(2)具有正確的價值觀,愛祖國,誠信守法,愛崗敬業;(3)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識、可持續發展意識;(4)具有軟件工程意識、團結協作、團隊合作素質;(5)具有良好的編程風格和習慣。
與企業合作共建課程,采用線上線下課程模式,以項目為載體,以知識與技能點為單元,序化教學內容;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課程設計。線上學生自主收看教學視頻、演練實訓任務、完成單元測驗;線下教師歸納復習、精講知識技能點,學生分組在課堂上分享實訓任務,教師進行答疑解惑。在課程中對學生參考企業化管理,并進行項目化考核[2]。
通過專業調研,明確了軟件技術專業核心工作崗位為Java軟件開發工程師和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工程師。依據Java軟件開發工程師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和國際名企 Oracle公司的Java軟件工程師認證要求,選取教學內容。Java軟件工程師職業能力主要包括:結構化編程能力、面向對象編程能力、JavaWeb編程能力、JavaEE企業級開發能力和移動應用開發能力。《面向對象Java程序設計》課程以培養學生面向對象編程能力為課程目標。以學生信息管理系統(SIMS)為載體,以常用基本知識和技能點為單元,序化教學內容,選取教學項目。以知識點為單元組織教學內容,以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為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3-5],線上教學實施:以微課視頻、電子教材、單元測試、討論區等進行實施;線下教學實施:以教師課堂精講、學生任務分享、教師答疑等進行實施。
教師首先要做好本課程的教學資源建設,以知識點為單元,將對應的資源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每一單元的資源包括微課視頻、電子教材、課件、單元測試、拓展知識、相關圖片、討論區等。每次上課前,教師在平臺上發布課前預習通知和本次課的學習任務。學生接受到預習通知,去網絡教學平臺查看本次課的任務。學生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上的資源,可以反復觀看微課視頻、電子教材、課件等對所學知識點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可以查看拓展知識、相關圖片等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在討論區發帖討論。學生學習完后可以進行單元測試。教師課前登錄網絡教學平臺,可以查看學生的登錄時長、觀看視頻時長、單元測試成績、討論區發帖等,掌握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通過數據并進行分析,教師更容易掌握本次課的重難點,及時調整本次課的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
課堂實施采取一體化教學,講練結合,師生互動性好。教師根據網絡教學平臺反饋,對本單元知識點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布置本節課的實訓任務,學生分組進行訓練。每一小組選取一個組長,帶領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實訓任務。小組間可以相互討論、共同協作。任務完成后,分組進行任務分享和點評,每個小組根據完成情況獲取不同的實訓成績。教師對整堂課進行教學總結,同時對教學平臺上的單元測試進行講解,學生討論區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在整個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和學生常出現問題的地方進行總結,形成教學筆記發布到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對本節課知識點進行梳理,整理學習筆記發布到網絡教學平臺,同時完成本節課課后作業。教師對本單元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反思,以便在后續教學中持續改進和優化教學設計,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學生期末成績=線上考核(30%)+線下評價(30%)+實訓成績(40%)。
線上考核:參考網絡教學平臺統計學生的登錄時長、觀看視頻時長、單元測試成績、討論區發帖數、學習筆記數等數據,占總成績的30%。
線下評價:根據學生的課堂一體化教學中出勤、課堂表現等情況進行評分,占總成績30%。
實訓成績:學生分組協作,共同完成實訓任務,每一知識點單元有對應的實訓任務,學期末有一周的綜合項目實訓。整個實訓過程中對學生開展企業化管理、項目化考核的課程評價機制。
本文對從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目標、課程教學內容選取與組織、課程實施、教學評價與考核等幾個方面對《Java程序設計》在線開放課程進行了建設探索與實踐。通過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學改革,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及主動性,有助于學生們掌握及深刻理解相關知識點。在線開放課程的時間、空間優勢有利于學生查缺補漏,鞏固所學知識,學生們的學習成果顯著。我們在《Java程序設計》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探索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比如互動交互功能欠缺,部分教師信息化技術能力有限,不能熟練使用開放課程,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等等,這也是接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