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帥 王衍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業是助力發展的新引擎,高等藝術院校作為創業人才培養、創業項目孵化的主力軍,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新時期,高等藝術院校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借助高等教育創新創業教學改革契機,適時發揮好教育引導作用,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中的各種問題,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幫助學生完成項目組建促進項目孵化。當前高等藝術院校創新創業項目孵化中仍面臨諸多挑戰,本文立足當前我國藝術院校實施創新創業項目孵化面臨的困境,提出促進藝術院校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有效措施,即不斷完善孵化基地功能,壯大指導力量;加強溝通平臺建設,促進信息共享;建立獎勵機制,激發創新創業熱情;借助文化優勢,打造本土文化品牌等,不斷促進藝術院校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高質量發展。
1.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基于當前社會就業情況,部分學生在畢業時未能及時找到合適工作,而找到工作的學生,會因多種因素影響,頻繁換工作,不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而高等藝術院校實施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借助專業的課程體系、教師團隊等,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提升學生專業化水平和創造性思維。學校鼓勵學生利用在校期間的各種資源和創業平臺,把所學知識轉變成現實生產力,學生通過自主創業,也能在校內產生影響力,帶動更多學生參與進來,形成更多創業項目,提供更多工作崗位,以緩解就業壓力。
2.順應國家發展戰略。高等藝術院校實施創新創業項目孵化,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業,順應了國家鼓勵、支持創業的戰略需求,在緩解就業壓力的同時,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也有利于對本土文化的傳播。學校通過與政府、企業的合作,搭建大學生科技創業園等,能夠促成生產力轉化,有利于成果孵化。另外,高等藝術院校實施的創新創業項目,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服務性,有利于樹立本土文化品牌。
1.指導力量薄弱。大學生創業成果孵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多方力量輔助完成,其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方面的老師扮演了關鍵角色,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然而,當前我國藝術院校在指導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孵化中,存在指導力量薄弱現象。如老師對于學生的指導,僅局限于課程培訓、法律援助、心理輔導等層面,而后期實踐性較強的跟蹤指導、項目推介、招投引資等環節,老師給予的指導力度不夠。
2.平臺建設力度不夠。高等藝術院校建設創新創業平臺可以幫助大學生孵化成果,推動創新創業發展和技術進步,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然而,當前一些學校在相關平臺建設方面力度仍需加大。
3.學生積極性不足。藝術類學生思維活躍,獨立性較強,但是也有著顯著的依賴和從眾心理等共性問題。如有些學生在角色轉換后,從緊張的高中過渡到大學,開始放飛自我,對學習降低要求,只要拿到學分即可,而對于學校開展的一些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認為這些與自己關系不大,不積極不主動。部分學生受傳統思想影響,對自己未來的擇業依靠父母或老師,自主性不夠,創業勇氣不夠,這些因素都在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4.品牌形象不突出。品牌形象對企業來說,會影響到它的生存和發展,而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品牌形象也極其重要。可以說,品牌形象能夠發揮巨大的凝聚效能,能將學生牢牢凝聚起來,讓學生立足團隊轉變思維方式,為了最終的項目孵化克服困難共同努力。然而,部分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易受市場化、功利化影響,品牌意識淡薄,眼光不夠長遠。沒能充分依托藝術院校獨有的文化氛圍,孵化的項目成果缺少特色,缺少本土性,缺少一定的文化承載力,藝術性和服務性不足,造成綜合競爭力較弱。
1.完善孵化基地功能,提升指導水平。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孵化需要多方力量助力,除了學校還需政府、企業等發揮合力,為大學生提供場地、資金、科研等方面的支持。
一方面,高等藝術院校繼續發揮教育者作用,立足不同院系和學生的專業特點,結合市場最新動態,及時掌握前沿信息,不斷完善課程設置,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同時,為學生提供政策、法律、心理等方面的援助,幫助學生解除后顧之憂,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創新創業項目中。另一方面,不斷提升指導水平,完善基地各項功能。項目孵化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除前期課程培訓等,更需關注后期的跟蹤指導、項目推介、招投引資環節。因此,高等藝術院校除了要重視對校內老師綜合能力提升外,還需不斷加強指導力量,加強校內外合作。學校可以聘請有企業經營經驗的優秀企業家、投資人、校友等擔任創業指導師,對學生的項目孵化、項目推廣環節給予更為專業、科學的指導。
2.加強溝通平臺建設,促進信息共享。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孵化需重視平臺建設,相關主體也需要借助專門的平臺來對大學生提供服務和指導,實現信息共享。鑒于此,藝術院校需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來加強專門的服務和指導平臺建設。同時,不斷豐富平臺模式,可借助互聯網技術,促進線上線下結合。如吉林藝術學院在2015年牽頭創建的“i未來原創藝術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提供原創藝術展示、信息交流和商品交易,吸引了大量藝術人的關注和用戶注冊。
平臺建成之后,為了充分發揮其作用,還需重視宣傳和后期維護。如可通過校園網站、公眾號等進行推廣,設置信息反饋平臺,便于平臺及時改進,還可邀請領域內優秀人員來校進行現場指導等。總之,平臺作為一個重要載體,將有利于帶動新項目發展,助力新項目孵化。
3.建立獎勵機制,激發師生創新創業激情。高等藝術院校在實施創新創業項目孵化中,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可以有效調動廣大師生的參與熱情,助力學生創新創業。學校可以根據地方政府推出的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開設專門的創新創業基金、獎學金等,如設立創新獎學金、創業獎學金,一是對創新人才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學生以獎學金或“優秀成果獎”的形式進行獎勵和鼓勵。二是獎勵在創新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業、創業實踐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頒發創業獎學金或者“創業先鋒獎”。對于完成項目組建,獲得較好成果的項目組成員,可依據創新創業學分的賦分標準認定學分。同時將教師創新創業項目指導情況計入教育教學工作量,在校內績效分配、教師考核獎勵、職稱職務評聘以及各級各類人才項目、教學科研項目遴選立項等工作中予以適當傾斜,穩步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權重,最大限度調動師生參與積極性。
4.借助藝術院校文化優勢,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高等藝術院校以其自身的優勢,有著深厚的校園文化氣息,將這些優秀的物質、精神等文化融入到創新創業項目孵化中,將有利于拓展創新創業新思路,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精神風貌和創新思維。因此,在實施項目孵化中,相關主體要注重發揮藝術院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功能,借助各種文化資源,秉持原創精神,讓項目更具藝術性和服務性,體現出藝術院校獨有的特色。同時,要在繼承優秀傳統過程中,賦予新鮮血液,使其與時代接軌。所以藝術院校在實施創新創業項目時,要鼓勵學生立足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從本土文化中找尋靈感,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近年來,各地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在政策、資金、科研等方面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孵化,雖取得一定成績,但轉化效果甚微。創業項目孵化面臨的困境,給項目孵化帶來諸多挑戰。鑒于此,高等藝術院校實施創新創業項目孵化更需借助自身文化優勢,繼續發揮好指導作用,給予學生全方面支持,克服各種功利化、市場化沖擊,建立流轉機制,提高成果孵化率,提高藝術院校創新創業實踐水平,實現藝術院校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