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招遠市大秦家畜牧獸醫站 閆海燕
近年來,哺乳仔豬腹瀉在生豬養殖業越來越常見,給生豬養殖造成很大的損失,是制約養豬業發展的一個瓶頸。該病致病原因多種多樣,養殖場遇上時往往采取灌藥打針方式進行治療,但效果往往不明顯,常造成腹瀉仔豬嚴重脫水甚至死亡,存活的仔豬往往生長緩慢成為僵豬。做好仔豬腹瀉防控工作要了解本病的發病原因,對癥下藥,才能減少損失。
該病發病原因主要包括疾病因素、母豬因素、仔豬因素和飼養管理因素四個方面。
(一)疾病因素。疾病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性因素(如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圓環病毒、偽狂犬病毒、豬瘟病毒等)、細菌性因素(如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寄生蟲病(如球蟲病)。
(二)母豬因素。哺乳母豬引起仔豬腹瀉主要與乳汁質量較差有關,包括哺乳母豬患有乳腺炎、子宮炎、無乳綜合征或乳汁分泌不足;母豬便秘、厭食、營養失衡;豬圈環境衛生條件較差;因攻胎不合理造成仔豬先天不足;飼料霉菌毒素過多。
(三)仔豬因素。仔豬自身不足也會導致腹瀉,如缺鐵性貧血、初乳攝取不足、應激因素、誘食補飼不當。
(四)飼養管理因素。產房內環境因素(如溫濕度、賊風侵入、氣溫驟變)和飼養管理粗放(如仔豬補鐵不及時,消毒工作不徹底,未做好對體弱仔豬補飼工作)均會引起仔豬腹瀉。
主要表現有:剛出生的仔豬就出現拉稀癥狀;2~3日齡的仔豬出現先嘔吐后拉稀癥狀;產仔10天左右的母豬出現奶水少仔豬拉稀的癥狀;腹瀉的仔豬更換哺乳母豬哺乳后腹瀉減輕、消失;有的腹瀉仔豬立即斷奶腹瀉即痊愈。
致病原因不同,表現也往往不同,治療時要根據病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因此,鑒別不同病因造成的腹瀉對養殖場技術人員而言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一)根據體溫和發病日齡進行鑒別診斷。細菌性腹瀉一般病豬體溫在39℃以下,呈糊樣腹瀉;病毒性腹瀉一般體溫較高,可達到39℃以上,個別出現嘔吐現象,呈水樣腹瀉、病豬快速消瘦、脫水;營養性腹瀉一般表現為精神和采食正常,糞便呈黃白色未消化飼料渣樣;母源性腹瀉一般發生在仔豬剛出生或出生2~3天,治療無效或極易反彈,呈頑固性黃白痢。
(二)根據發病率、死亡率和病程鑒別診斷。⑴發病率:大腸桿菌、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病率較高;球蟲發生率低;沙門氏菌、梭菌發生率不穩定。⑵死亡率:傳染性胃腸炎、梭菌腸炎、早發性大腸桿菌死亡率較高;營養性下痢、球蟲、輪狀病毒、遲發性大腸桿菌死亡率較低;沙門氏菌、環境因素引起的腹瀉死亡率波動性較大。⑶病程:營養性下痢、球蟲、輪狀病毒、遲發性大腸桿菌、營養性腹瀉一般病程較長;傳染性胃腸炎、梭菌腸炎、早發性大腸桿菌病發病迅速,病程較短
(三)根據癥狀鑒別診斷。⑴糞便顏色:細菌性腹瀉、霉菌毒素慢性中毒引起的腹瀉一般呈現黃色;沙門氏菌和著涼引起的感冒性腹瀉一般呈灰色;病毒性腹瀉一般排黑色糞便。⑵糞便的pH值:病毒性腹瀉呈噴射狀,一般呈酸性;細菌性腹瀉呈順流狀呈堿性。⑶糞便的氣味:細菌性腹瀉一般具有腥臭味;病毒性腹瀉一般具有腐爛水果味。
該病由于致病原因復雜、疾病癥狀多樣,單一措施往往不能起到明顯成效,常采取綜合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母豬、仔豬、環境管理控制三種方案。
(一)母豬防控方案。⑴疾病性腹瀉做好疫苗防疫工作:細菌、病毒性腹瀉應選擇選擇疫苗免疫來預防,特別是要選擇與當前流行毒株同源性高的滅活疫苗,制訂完善的免疫程序,確保母豬臨產前具有足夠的抗體水平,通過哺乳給仔豬提供被動免疫。⑵做好抗體水平監測:生豬養殖場應重視豬瘟、偽狂犬、藍耳病、圓環病毒的基礎免疫監測工作,定期監測來評估防控的效果。現有很多豬場已經證實,做好這四種疾病的防控工作,對仔豬腹瀉的發病率、死亡率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⑶及時清除母豬隱性感染及免疫抑制:隱性感染豬是豬場中的定時炸彈,其攜帶的病原是豬場中病原難以消滅的重要原因,而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對豬場免疫工作是巨大的隱患。因此,做好豬場凈化工作,對于消滅疾病,減少仔豬腹瀉發病具有重要意義。⑷驅蟲:秋冬季節適時做好母豬驅蟲工作,定時開展驅蟲工作。
(二)仔豬防控方案。⑴及時消除病原:母豬臨產前要及時清洗、消毒產房,減少自助感染概率。母豬臨產前也要清洗消毒,確保生產過程干凈。⑵把握吃初乳關:初生仔豬要把握吃初乳關,初乳中含有營養物質及抗體,有助于仔豬發育和建立對疾病的抵抗力。⑶做好仔豬保健:初生仔豬要及時補鐵和保健工作,確保機體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⑷合理制訂免疫程序和斷奶誘食:合理的免疫程序有助于仔豬對疾病的預防,合理斷奶和誘食工作可以減少斷奶對仔豬發育的應激,避免仔豬腹瀉發生。
(三)環境管理控制方案。飼養管理是影響腹瀉發病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飼養管理不僅能降低腹瀉發病率還能減少發病的危害程度。⑴做好豬圈環境衛生:腹瀉一般是通過糞-口傳播,良好的衛生環境可以減少病原數量,還可以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因此,飼養管理人員要做到及時清理圈舍內的糞便,及時淘汰腹瀉仔豬,可以縮短發病時間,最大限度減少損失。⑵溫度:由于生理結構因素,仔豬,特別是初生仔豬,對溫度較為敏感。仔豬舍內溫度一般要在23℃以上,而仔豬的生活環境(如保溫箱中)的溫度一般產后第一周在34~35℃,第二周30~31℃,第三周26~27℃,后逐漸過渡到舍內溫度,切忌溫度驟降。⑶濕度:濕度也是影響腹瀉發病率的重要因素,高濕度有利于病原體的存活與繁殖,根據環境溫度高低,選擇適當的除濕方法也是尤為必要的。低溫季節可以選用熱風機,既保溫又除濕。⑷圈舍空氣質量:做好保溫的同時,也要做好通風工作,通風不良會導致圈舍內氨氣等有害氣體濃度過高,也會引起仔豬發生腹瀉。⑸加強生物安全措施:養殖場要杜絕與生產無關的人和事物進出,對于進出養殖場的人員、物資、車輛要做好隔離與消毒處理,防止病原從場外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