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 300110)
隨著我國無償獻血事業的發展, 獻血者逐年增多,其中少數獻血者可能攜帶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螺旋體等[1]。血站護士在從事獻血前初篩檢測、采血、留取復檢標本、熱合血袋、分離制備成分血及血液庫存管理等工作時,會接觸未知的、具有潛在危險的血液,可能發生與血液相關的職業暴露。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從事診療、護理等工作過程中意外被感染病原體的血液、 體液污染皮膚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體的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或其他銳器刺傷皮膚,而發生有可能被病原體感染的風險[2]。 與血液相關的職業暴露包括護士被帶血的針頭刺傷、血液污染皮膚和黏膜、血液污染工作環境及其他物品等。 研究顯示,血站護理職業暴露發生率為6.67%,其中與血液相關的約占1/3[3]。 本文對血站護士發生與血液相關職業暴露的原因進行分析, 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旨在強化護士自我防護意識,預防職業暴露的發生。
天津市血液中心護士主要分布情況:采血科76人,發血科13 人,成分制備科6 人,共95 人。均符合《護士條例》要求且為中心注冊護士。年齡23~59 歲。30 歲以下 10 人,30~39 歲 67 人,40~49 歲 12 人,50~59 歲 6 人。 學歷:中專 2 人,專科 3 人,本科 89人,碩士 1 人。 職稱:初級 49 人,中級 37 人,副高級8 人,正高級 1 人。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9 月,本中心護士發生與血液相關的職業暴露共28 例:帶血針頭刺傷手部2 例,血液污染皮膚和黏膜3 例,血液污染工作服7 例,血液污染物品和工作環境16 例。
2.1 針刺傷 本調查中共發生2 例,均分布在采血科。
2.1.1 環境因素 空間狹小、無意碰撞。 本組在獻血前初篩檢測環節發生1 例。為方便大眾就近獻血,血站會安排大客型獻血車外出采血。但車內空間狹小,初篩檢測崗屬整個獻血流程的中間環節, 設置在車內中間位置,工作人員和獻血者要反復經過此崗。當護士手持帶血注射器操作時,其他人員從此處通行、無意碰撞導致針刺傷手。 當事護士佩戴了手套且碰撞力度較輕,采血針只劃破了表面皮膚。
2.1.2 獻血者配合不佳 在獻血穿刺環節發生1 例。為保證血細胞形態完整和防止離體血液流速慢而凝固,獻血針直徑較粗,針尖斜面設計銳利。 當事獻血者看到采血針后感到恐懼, 此時護士已開始穿刺操作,右手持針、左手扒緊皮膚且雙手距離很近,獻血者在被針刺瞬間收回手臂, 此時護士下意識地縮回雙手,但因雙手距離很近導致被針誤刺左手。
2.2 血液污染皮膚和黏膜 本調查中共發生3 例:采血科獻血穿刺環節1 例,熱合環節1 例;成分制備科熱合環節1 例。
2.2.1 操作失誤 采血科穿刺環節發生1 例,成分制備科發生1 例。 當事獻血者靜脈充盈、彈性好、手臂皮膚薄,護士過緊綁扎止血帶使靜脈過度充盈,且穿刺角度過大, 導致針刺靜脈瞬間血液從針尖斜面飛濺到護士眼內。熱合是利用熱量和壓力封閉血袋、分段血袋導管及分離附屬組件(如針頭、空袋和廢棄導管等);熱合接口處導管封閉和固型完畢,護士從熱合槽內取出導管, 沿熱合接口處反方向用力牽拉即可斷離。本例護士因操作不當造成。熱合機接口處未完全封閉和固型即提前從熱合槽內拉出導管, 導致血液從受熱軟化的接口處飛濺到護士眼內。
2.2.2 熱合機故障 采血科發生1 例。 因熱合機的溫度和壓力控制系統出現故障, 熱合完畢但接口處封閉面積窄小,護士牽拉斷離導管時血袋導管破漏,血液飛濺到護士手部皮膚上。
2.3 血液污染工作服、物品和環境等 本調查中共發生23 例。 采血科21 例,成分制備科1 例,發血科1例。
2.3.1 防護意識弱 采血科18 例發生在處置醫療廢物環節。 采血科會產生大量沾染血液且開放的醫療垃圾。而“處置醫療垃圾”屬于終末工作環節,護士從事此項工作時易產生松懈心理。 在處置醫療廢物時未采取封閉措施,用力丟棄醫療廢物致血液反濺,丟棄位置偏差,帶血醫療垃圾滿載而掉落在地上,醫用垃圾袋破損導致工作服、物品和環境沾染血液。
2.3.2 操作失誤 采血科2 例因獻血結束拔針前,護士未關閉采血導管的止流夾,拔針后管內血液外流,導致污染。 采血科1 例因護士從近血袋端向遠端分段熱合導管,管內血液被多次擠壓到針頭處,血液順針孔外滲污染操作臺。 制備成分血需要將血袋放置在大型離心機內高速旋轉離心。 成分制備科發生1例,因血袋未妥善放置在離心罐內、外露面積較大,設備啟動旋轉,血袋被離心機內壁反復磨蹭破損,導致血液污染離心機內部。
2.3.3 儲血袋質量因素 發血科血液入庫環節發生1例儲血袋滲漏。 血液采集完經運輸送入發血科待檢庫,護士在交接檢查外觀時發現少量血液滲出。原因是儲血袋存在肉眼難辨的微小砂眼, 在采集過程中未顯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運輸顛簸,血液滲出量逐漸增多。
3.1 加強管理
3.1.1 完善采血、血液成分制備和血液庫存管理等相關操作規程。完善消毒和清潔制度、生物安全制度、職業暴露預防處置程序等并嚴格執行。
3.1.2 重視崗位培訓,經崗位技能、設備使用、生物安全和職業暴露預防處置等培訓和考核合格的護士方可上崗。并將培訓制度常態化,不斷強化護士自我防護意識和提升預防處置能力。
3.1.3 定期為護士體檢,鼓勵接種乙肝疫苗,建立健康追溯檔案。 工作場所配備急救包。 包內物品:消毒劑、生理鹽水、無菌棉簽和敷料、經血液傳播疾病快速試紙及職業暴露處置部門的聯系方式等。 發生職業暴露后及時向職業暴露處置部門報告,配合登記、檢測和評估等后續工作。 本中心對2 例針刺傷和3例血液污染護士皮膚和黏膜的事件進行了登記和追溯,及時對涉事血液進行HIV、乙肝、丙肝和梅毒復測,結果均為陰性。未發生護士因職業暴露感染經血液傳播疾病的事件。
3.1.4 培養同事間的工作默契, 增強團隊協作精神。讓經驗豐富的護士參與到獻血環境的布局中, 充分規劃有限場地,合理設計人流、物流走向及人、機、料位置,避免空間擁擠造成碰撞。
3.2 嚴格執行操作規程
3.2.1 進入崗位前穿戴工作服,執行可能接觸血液的操作時須配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及護目鏡等防護用具[3];操作完畢脫去防護用具,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本調查中,工作服被血液污染事件有7 例,占25%,但工作服保護了護士免受血液污染。 穿刺操作中,根據獻血者的靜脈充盈度、彈性和皮膚厚度,控制綁扎止血帶的力度和穿刺角度,并通過經驗交流、現場觀摩和模擬練習等不斷提高靜脈穿刺技術。 獻血結束須先關閉止流夾再拔針。 處置帶血醫療垃圾須先封閉、動作輕柔、丟棄位置準確。 醫療垃圾袋或盒容量達2/3 時須封閉并更換。更換前檢查防水、防漏性能。遇血液外漏則立即消毒和清潔。 被污染衣物立即脫掉,被污染物品用有效氯2 000 mL 消毒液處理30 分鐘再清潔。
3.2.2 推廣使用防針刺、 防滲漏材料制成的防護用品。 操作前后注意觀察,適當擠壓儲血袋檢測其密閉性。熱合機日常使用前應測試運行情況,定期維護保養,對故障設備立即停用。操作過程中先熱合分離采血針頭、同時封閉導管,防止血液從針孔外流。 在執行熱合操作時, 須妥善將導管放置在熱合槽內再啟動開關,待導管徹底封閉和塑型后方可取出,檢查接口熱合質量,再牽拉分離組件。使用大型離心機制備成分血時,將血袋和附屬組件完全放置在離心罐內,不外露。必要時用柔軟的塑料薄膜包裹保護儲血袋,避免因離心機內壁摩擦而受損破裂。
綜上所述,本組職業暴露中血液污染工作服、物品、和工作環境發生率最高。護士防護意識薄弱和操作失誤是發生于血液相關職業暴露的主要原因。 加強培訓考核,注重環節管理,提高護理人員自我防護意識。 血站護士的工作不同于臨床,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多角色的特點, 在采供血工作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重視護士職業健康,降低護理工作中職業暴露的發生,對推動無償獻血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