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順
(甘肅省靖遠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靖遠730600)
靖遠縣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東部,面積5 809.4 km2,轄 18 個鄉(鎮)、176 個行政村、10 個社區,總人口50.3 萬人。黃河流經縣境10 個鄉(鎮)154 km,全縣由沿黃自流灌區、高揚程提灌區和干旱半干旱山區3 大自然區域構成。總耕地面積12.08 萬hm2,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81 萬hm2,總戶數139 206 戶,戶均耕地0.868 hm2,全縣農村勞動力共233 481 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65 774 人、初中文化程度108 291 人、小學文化程度58 940 人、文盲半文盲476 人。純務農人數13 335 人,在外打工人數220 146 人,務工人數占總勞動力人數的94.3%,工農業總產值702 073 萬元,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為 332 023 萬元、110 984 萬元、259 066 萬元。
雖然靖遠縣農業不斷發展壯大,但農業大而不強,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個體經濟占比較高,集體經濟發展較弱,且農業規模化發展程度較低,產業化水平不高,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農業科技創新動力不足,農業領軍人才較少,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因此,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防止返貧,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要把脫貧攻堅的政策、制度和工作體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移植到鄉村振興中,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振興;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化農村改革,正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變局中開新局,在危局中育新機;要大力推進農村改革,特別是在農村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上有大突破,解決好“錢地人”的問題,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激活鄉村發展的內在活力。
應把農村規劃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實際工作中先規劃、后建設,無規劃、不建設,一切建設依照規劃進行。一是鄉村振興規劃要有整體性、系統性,與鄉村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生態修復規劃、文化振興規劃等系統集成、多規合一,規劃要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合理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起到鼓舞斗志、凝聚人心、促進發展的作用。二是規劃制定要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符合農民意愿,有利于農村長遠發展,從宏觀角度謀篇布局,使規劃具有權威性。三是城鄉通盤考慮,并在全縣統一規劃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快制定各鄉(鎮)村莊布局和建設規劃,沿黃灌區、高揚程灌區、干旱半干旱地區各具特色,產業布局要能充分發揮當地資源稟賦,同時注意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異,以多樣化為美,全面審視鄉村價值。鄉村不僅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還具有重要的生態涵養功能、文化體驗功能及休閑觀光功能,鄉村振興規劃應切合鄉村實際,使規劃藍圖充分體現田園風光、詩意山水、鄉土文化及民俗風情。四是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踐行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用“繡花功夫”建設美麗鄉村,讓田園風光、湖光山色、秀美風景變成聚寶盆,使養老養生、鄉村旅游火起來。鄉村建設既要把硬件建設好,又要把軟件開發好,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五是強化農業生態系統環境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治理,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在生產成本上漲和農產品價格受限的共同作用下,農民種地收入非常有限。靖遠縣每個勞動力只有0.11 hm2的水澆地,種地收入遠不能保證生活所需。經測算,一個勞動力種糧必須有3.33 hm2的水澆地,設施蔬菜必須有0.27~0.67 hm2的水地面積,才能保證正常收入。因此,外出打工是必然選擇,農村農業兼業化現象很普遍。據統計,靖遠縣94%的勞動力以外出打工為主,“大縣小農”是靖遠縣的基本縣情,家庭經營仍是農業生產的基本面,農戶所承包的耕地碎片化嚴重,無法統一管理,而現代農業的核心是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是農業走向市場化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應用現代技術裝備,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種植,培育家庭農場,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通過土地流轉與租賃,將土地集中到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經營,這樣既維護了農民承包權益,又增加了農民收入,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目前,靖遠縣土地流轉面積為2.418 萬hm2,流轉率僅19%,所以要做好土地流轉工作,全力推進規模經營,讓農民從規模發展中獲益。
靖遠縣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縣,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村村莊分布與格局依然延續著長期形成的自然村莊和農村格局,房屋建筑各異,雜亂無章,沒有統一的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街道、房屋沒有統一的規劃,房屋亂建、濫建占用大量的耕地,非常零散,這樣的現狀不便于統一安排社會資源,也不便于集中管理,更不符合鄉村振興要求。鄉村振興重要的一條就是生態振興,即自然景觀亮麗,居住場所優雅,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協調統一、自然景觀與建筑風格相得益障,讓村莊成為美麗的名片。但目前現實與目標相距甚遠,必須搞好城鄉統一規劃,對于特別分散的農戶,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辦法,將合并村莊提到議事日程,將其區域內的自然村適當集中,統一標準、統一組織、統一建設、統一配套,按照城鎮化基礎設施的標準和要求,建立新型居住小區,以“屬地城鎮化”的方式,盤活現有房產資源,促進人口適度集中,包括安排公共文化設施、休閑娛樂場所、公用綠地等。發展農村城鎮化有以下好處:一是便于集中統一管理,協調高效安排社會資源,降低社會管理成本;二是改善環境,使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更和諧;三是節約空間,村莊合并可騰出大量耕地。靖遠縣農戶宅基地占地面積較大,一般都在0.067 hm2以上,如果推行集中安置,可節約數量可觀的耕地,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大發展空間,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實現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進城務工成為農民工,農民工的第二代、第三代已經脫離了農村、脫離了農業生產,不會干農活、不愿意回農村,農村的主要勞動力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目前大多數農村院落都是留守老人或婦女看管。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空心化問題會越來越突出,而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培養大量高素質的農民,農業興必須先有人才興,在農村必須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專業化農民,支撐農業發展。因此,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勢在必行。要轉變觀念,農民也是一種正常職業,將農民從傳統“農民”中置換出來,讓農業成為一種職業選擇,農民成為農業職工,其與大學教師、醫院醫生、銀行員工、企業職工、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等,共同享有同樣的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城鎮化服務等,實現農民職業化。
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是社會潮流,機械化、智能化在農業發達地區貫穿始終,無人農場、智慧大棚、定單農業成為農業生產的新風尚,新的服務模式縮短了城市與鄉村的距離,也拉近了農戶與消費者的距離,電腦、手機成為“新農具”,手機下單、產地溯源、直銷模式被廣泛應用。農民在選擇產品時可以根據大數據進行種植,也可以看到各種農產品的價格走勢,自己種地、自己銷售,信息化技術應用成為大趨勢。但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數據技術應用仍為弱項。特別在農村,信息技術人才少,客觀上制約了農業的信息化、現代化進程。因此,培養信息技術人才非常重要。應努力培養一批留在農村的信息技術人才,抓好信息技術推廣。同時,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生產、流通、銷售等各環節信息化建設,提高經營管理效率,更加充分地發揮數據農業在鄉村振興中的推動作用。
靖遠縣東灣鎮瓜園村、大壩村、糜灘鎮獨石村發展了鄉村旅游,且發展勢頭很好,既美化了環境,又提高了知名度和影響力,一些新興產業應運而生,如農業托管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旅游業、生活性服務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對第三產業的需求會更迫切,產業創新化、服務業多元化是大勢所趨。以靖遠縣農業托管為例,目前有農機托管合作社82家,以農業機械為載體,在全縣開展農機托管服務,根據農戶的需求和農機合作社的服務模式開展不同的托管服務,如耕、種、收全環節作業的全程托管服務,部分環節作業的半托管服務,甚至有的合作社從機械作業到提供生產資料,再到產品銷售開展一條龍式的“田保姆”服務,大大緩解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所以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多業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激活農村要素資源、促進農村快速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鄉村振興必須以新發展理念指導農村工作,走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道路,用設施化、標準化的方式組織生產,用工業化的思路發展農業,大力引進、培育農業人才,促進農村發展,著力推進旅游、社會服務業發展,增強社會活力,大力發展信息技術,在“互聯網+”的時代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著力打造“農業互聯網”。只要以規劃為引領,深化改革,真抓實干,不懈努力,一個產業布局合理、國土空間優化、環境宜居優雅、農民富、環境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