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萍
(中共臨洮縣委黨校,甘肅臨洮730500)
“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1]是有效整合農村產業發展資源的新型運作機制,更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和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甘肅省臨洮縣探索推行了“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合作金融‘三位一體’”的農村產業發展改革新模式,不僅全方位解決了農民在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產前、產中、產后面臨的多種實際問題,如農資購買難、融資貸款難、農產品銷售難、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等,還使基層組織通過農機社會化服務、村級經濟組織管理以及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升了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增強了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推動農村治理水平邁上了新臺階,開辟了農村產業發展和有效治理雙贏共進之路,為縣域深化“三位一體”改革以啟示。
“三位一體”新型農村合作經濟體系對整合農村產業發展資源、凝聚產業發展合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有著重要作用。臨洮縣在推進“三位一體”改革的進程中,緊盯產業發展難題,構建了以整合提升原有產業合作社、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為主的生產合作服務體系、以縱向由縣到村的“縣新供銷物流服務有限公司—18 個鄉(鎮)供銷公司—323 個村級供銷合作社”供銷組織體系和橫向“縣供銷公司+供銷聯盟+村級供銷合作社”的供銷合作服務體系[2]、以縣鄉村全覆蓋的三級金融工作網絡和農業保險、貸款發放以及信用體系建設等金融服務常態化開展的合作金融服務體系,優化了“三位一體”改革的組織架構,以強烈的責任意識、緊密的利益聯結、高效的管理運行、完備的合作功能凝聚起深化改革的強大合力。深入推進縣域“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建設,必須在理念上與時俱進,將“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切入點,聚焦產業發展難題,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抓手、平臺和載體建設,豐富“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內涵外延,使“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不僅局限于生產、供銷、信用這三類組織和功能的“三位”,促使形成多主體、多形式的綜合合作體系,把“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為實現鄉村振興服務。
“三位一體”合作體系建設是涉農主體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載體,其發展基礎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本質是為民服務、促進增收。目前,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存在規模較小、運行低效、帶動力弱、功能單一、服務滯后等問題,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臨洮縣堅持“強化組織體系、提升服務能力”雙管齊下,有效推動了改革的進程和實效。一方面注重規范、整合、提升富民產業合作社和村級合作組織;另一方面圍繞農民生產生活,借助釘釘系統,搭建數字臨洮2.0—“三位一體”服務平臺,構建了線上集農業生產、便民生活、信用金融“三服務一體”模式和線下農業社會化服務、農資配送、農產品銷售等服務體系[3],將線上線下、便捷高效的服務滲透于群眾生產生活的全過程,使群眾足不出戶便可以享受由多市場主體提供的農資直供、農機耕播、產品銷售、融資貸款、技術指導、教育醫療、法律咨詢等服務,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認可。因此,縣域深化“三位一體”改革,必須將夯實“三位一體”農村合作體系發展基礎和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在優化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上謀出路,在提升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入社”上做文章。著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并使其成為農民市場化的引領者,對示范帶動性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予以重點扶持,從而打造要素供給上全覆蓋、產業服務上全鏈條的農民合作組織,全面提升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水平。提升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主體產業發展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并使其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成員。探索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級組織和農民群眾普遍持股、共建共富的新型合作經濟模式,最終實現民富村強、合作共贏。同時,不斷拓展涉農主體的服務領域,優化服務方式和載體,特別是聚焦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金融信用體系建設,推動鄉村數字化、網絡化建設,打通服務群眾生產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深化“三位一體”改革的落腳點是為了農業農村的全面發展,推進“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關鍵在人、主體是農民,改革的推進要遵循“尊重農民意愿、依靠廣大農民”的原則,違背農民意愿的改革只會事倍功半。因此,要緊扣“小農戶”為主體的獨特國情,以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為導向,穩妥慎重推進“三位一體”改革進程,讓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讓新型社會化服務主體為小農戶提供專業化、全流程的農業生產服務,使小農戶逐漸與農業現代化接軌,并共同分享“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發展成果。臨洮縣通過輿論引導、服務提升、平臺搭建、政策支持,使群眾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如通過產銷對接、農校對接、消費扶貧等方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流通服務鏈條,為農戶帶來1 億多元的銷售收入;引導群眾線上訂購農資,為群眾節約200~300 元/t 的農資購買成本;采用以獎代補方式,縣財政專項列支獎補資金,支持引導群眾購買農機具;通過“三位一體”釘釘平臺訂購農資,提高了群眾參與“三位一體”改革的積極性,最終使39.6 萬群眾參與到“三位一體”改革中來。事實證明,只有農戶數量到達一定集聚程度的合作,才能為形成立體式的多層次合作體系架構奠定基礎,激發持續推進改革的動能。當然,尊重農民意愿并不等同于單純靠農民自發發展、自我發展,而是要強化認識、重點引導,將引導服務群眾的過程變成讓農民得實惠的過程、調動農民積極性的過程。
開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主陣地在鄉村,堅強有力的黨組織引領是深化“三位一體”改革的根本保證。臨洮縣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走出了一條“三位一體”改革和鄉村有效治理互促共進的雙贏之路。一是優化基層組織架構,提升黨組織領導力。在依法推選基層黨組織書記的基礎上,將村主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村級供銷合作社、村農金室等崗位負責人的職務職責由村黨組織書記一人承擔,有效地破解了多主體間溝通協調難、利益相互掣肘等難題,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二是借力信用體系建設,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在村黨組織的參與下,充分發揮村農金室的職能作用,建立農村信用體系。為農戶建立信用檔案,以積分形式管理農民信用,把農戶在村規民約履行、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化解、公益事業參與等方面的情況納入積分進行量化,并與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貸款融資、產業項目獎補扶持等掛鉤,寓鄉村治理于金融服務之中,有效激發了農民參與“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和鄉村治理的積極性,走向“改革帶動治理、治理促進改革”的良性循環。“舉一綱而萬目張”,深化“三位一體”改革必須加強黨的領導,為增強改革實效、推進鄉村治理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加強頂層設計,創新組織設置和改革路徑,完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提升村級組織引領服務群眾的水平。探索“全產業鏈”黨建模式,由村黨組織統籌各產業鏈黨支部、黨小組,強化組織帶動、示范引領和服務幫扶作用,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活力[4]。
“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三位”是前提,“一體”是關鍵。推進“三位一體”改革向縱深發展,必須堅決破除一切體制機制障礙,真正把落腳點放在“一體”上,實現一體化共生融合[5]。實現“一體”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部門協同、制度創新和平臺搭建,而不是僅僅簡單地將涉及生產、供銷、信用的3 類機構融合起來。因此,各部門、各主體要切實提高“為民服務”宗旨意識,優化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要素配置,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升為農服務的能力,盡最大努力支持“一體”建設。政府要強化政策引領、資金支持和示范推廣,優化“三位”共生發展環境,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全方位支持“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建設。促進現有農村合作組織互融吸納,培育農村合作組織的新生力量,提高合作經濟組織的覆蓋面和普惠性。探索成立具有區域性、產業性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或者農協,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為模式,統籌協調各類合作經濟組織,整合所有力量和資源協同合作、有序聯動,實現橫向聯合和縱向整合,并創新發展群鏈合作經濟,使農村改革“既分得徹底,又統得有效”。
綜上所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臨洮縣在“三位一體”綜合改革上的探索與實踐,以實際成效為縣域深化“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以啟示。但是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農業生產區域有差異、社會及法律環境也有差距。因此,推進“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只有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民增收、激發農村活力、契合地方實際的模式才是最好的,也才能結出“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