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波
(甘肅省水利水電工程局有限責任公司,甘肅蘭州730030)
隨著人類對河流開發力度逐漸加大,河流管理面臨著一系列問題。當前我國在河流治理上應用了較多措施,但還存在著水資源匱乏以及污染嚴重等問題。
從總體上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已經從以往水利觀念開始向現代水利發生轉變[1]。在新的形勢下,人們逐漸認知到人與自然應和諧共處。因此,人們應更好地適應自然變化,針對河流自然環境的變化,能夠對其進行改善,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在人口資源環境中包含了較多的內容,其中水安全以及水環境和水資源等都是其中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內容。在農業社會發展中,主要是以水為重點內容。在當前形勢下,水利在社會產業設施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因此,應將水利融入經濟社會環境背景之中,同時與國民經濟發展進行緊密的聯系。
對于河道治理工作來講,主要是針對洪澇災害以及水污染進行的一種治理。河道不僅代表著城市形象,同時對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國發展戰略中,水體環境治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想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可持續發展,創造出美好環境,就應將河道進行治理,確保城市水體環境不斷改善,同時還能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一些地區擁有的植被覆蓋率較低,同時土質也十分疏松,進而對水土具有較弱的保持能力。尤其在夏季,降雨量在不斷增大,同時降水十分集中,水土流失情況十分嚴重。受沖刷作用,大部分水土都流入到河道之中,并形成堆積,最終導致較高的含沙量,進而對水質造成嚴重影響[1]。在城市建設規劃中,河道周圍會有較多的高層建筑物,因此在河道周圍人群是十分集中的,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將會產生很多垃圾。在一定程度上講,建筑物的增多將導致綠化面積減少,最終影響環境。
在河道治理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一些生活垃圾經常進入到河道當中,進而導致河道堵塞。假如在降水季節發生這樣的情況,河道不能發揮排水功能,將給城市居民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另外,在河道進行治理時,會利用到一些硬質材料,進而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坡面當中利用硬質材料,對兩岸植被會造成一定的破壞,同時周邊景觀效果也不盡人意。雖然具備防洪功能,但卻忽略了環境景觀的作用。二是對河道滲透功能具有嚴重影響,會導致地下水位出現下降的情況,同時造成城市地下水短缺。
當前河道在進行整治過程中,部分河道沒有進行嚴格規劃,進而不能有計劃地進行實施。治理過程中合理規劃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時還能推進治理進度,最終提升治理效果。
在河道治理中,由于人才的缺乏,進而導致治理效果十分不理想。一般來講,大部分專業性人才都會集中在大型河道治理當中,利用一些先進設備以及技術等,確保大型河道通暢。但針對小型河道,缺乏專業性人才,同時缺少技術設備等,最終小型河道治理效果令人擔憂。另外,在河道整治過程中,各個部門也會將精力集中在大型河道上,而忽視了小型河道的作用。小型河道治理中都是分派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人員進行整治,這樣的方式雖然也具有一定的治理作用[2],但從整體上看,工程質量與實際標準相差甚遠,在運行中也留有安全隱患,同時使用壽命較短,當發生洪澇等災害時,可能會引發一系列事故。
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應與自然環境以及天氣條件等結合開來,進行全面性治理。一些自然環境差的應對其河道環境進行改善,例如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的,可以選擇植被覆蓋以及將土壤固化劑利用其中等,確保加固土壤,還能防止水土流失等。針對天氣變化大的地方,應根據天氣利用不同措施,例如對于降水十分集中的季節,可以選擇開挖河道的方式,不僅對引水具有幫助,同時還能將河道進行及時的清理,最終確保河道暢通。
一是在進行規劃時應以治理目標為基準。在實際規劃中確保達到預期效果,同時明確河道治理方案,確保參與人員對河道治理有所了解。另外,還應對河道整治重心向參與人員進行交代,保證參與人員能夠積極主動融入治理當中,最終提高治理效率[2]。二是規劃過程中應與實際情況相結合,例如河道情況以及地區財力、物力、資源等情況。三是規劃應與長遠目標進行協調,統籌兼顧。
對于河道治理而言,其基礎性設施主要是以提高河道工作質量為基準。因此,要真正意義上確保河道治理質量的提升,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針對基礎設施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一是對于缺少基礎設施建設的,應及時進行補充建設。由于缺失基礎設施,將導致河道治理不能順利進行,同時整治計劃也會受到影響,最終治理質量得不到提高[1]。二是針對已有的設施建設應進行定期檢查以及維修等,確保正常利用。針對陳舊設施,應立即上報,防止出現安全隱患。
改善河道水質,工作人員應將污染源集中排入污水管道。在實踐過程中,按照河道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敷設方式。如果沿河有道路,可以在沿河道路進行敷設。反之,可以將截污管道在防汛通道內進行敷設。除此之外,對于河道污染大多數是以面源污染為主,工作人員應嚴格控制污染源頭,如透水鋪裝以及建立生態護岸等都是一些常用措施。
針對河道堵塞,應派遣部分工作人員對其進行清理,確保河道通暢。作為監管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禁止個人占有河道等情況發生。另外,應加強對人才的培養,與高校合作,引進高學歷人才,使其參與到河道治理工作中[3]。同時,邀請專業講師對其進行培訓,提高專業化水平,將河道治理落到實處。
河道治理與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在當前形勢下,河道治理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采取相關措施,最終確保河道治理質量的提升,促進城市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