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霞
(甘肅省臨洮縣八里鋪鎮人民政府,甘肅臨洮730500)
水土流失會造成土地退化,使耕地資源減少,加深洪澇災害,進而導致生存環境惡化。因此,要及時展開水土保持的實時監測工作,根據監測數據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確保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從而有效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整體質量。
我國氣候類型多種多樣,自然災害也相對較多,如干旱、洪澇、風沙等都會導致土壤肥力退化,植被存活率降低,致使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因此,應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設置一些監測點,通過監測點可以得到準確的監測數據,進而分析水土流失的規律[1]。
我國針對生態環境惡化現狀采取了相應措施,如開展區域治理工作、恢復區域生態環境等。通過監測點的設立可以得到生態環境治理的相關數據,根據不同的治理措施也可以得到不同的數據,為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提升了環境治理工作的效率,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2]。
由于水土流失狀況關系著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土地資源及可持續發展,對于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地區,其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也相對較好,而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其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則相對較差。因此,水土保持監測可以為各地區提供經濟發展方向的決策依據。
水土保持監測屬于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所以要遵循嚴格的技術標準。雖然我國水利部門早已頒布了《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但相關規章制度還不夠完善。在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段會遇到不同的情況,所使用的監測手段、內容等都有所差別,如果沒有健全的監測技術標準,就會導致技術人員在操作過程中發生失誤,繼而降低監測結果的準確性,不利于后續水土保持工作的順利開展[3]。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仍沿用傳統的水土保持監測手段,例如地面定點監測技術、調查監測、巡查監測等,這些監測手段無法確保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再加之信息時代的到來,市面上涌現了大量的高科技監測工具,較之傳統的監測手段更具應用優勢,但由于資金的限制,先進的技術無法及時引進,致使我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進度緩慢。
現階段我國主要在一些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進行監測點的設立,整體分布不夠均衡,導致監測數據只有局部而沒有整體,數據不夠完整,各地方進行宏觀決策時無法保證其科學性,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
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具有較強的技術性,但我國部分地區水土保持監測人員業務水平較低,在遇到一些專業問題時難以有效解決,進而降低了監測工作的整體質量。因此,相關監測機構必須打造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水土保持監測隊伍,從而推動我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進度。
由于我國水土流失分布范圍廣,要通過監測獲取準確的數據,就必須增加監測點,解決監測點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從而確保監測數據的完整性。為此,各地方政府應加大對監測工作的資金投入,及時引進科學的監測技術、設備,改變傳統的監測手段,同時加強對監測人員的技術培訓,提升監測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避免人為操作失誤,從而有效提升監測工作的質量。
首先,相關部門要及時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標準,使各地方政府可以嚴格按照標準來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進而規范監測人員的操作行為,實現監測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雙重提升。其次,加強對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標準的研究,培養高素質、高質量的技術人才,借鑒國外先進的監測經驗,然后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來進行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標準的制定,從而確保標準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水土保持監測是基礎環節,對水土流失的整體治理效果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必須確保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質量。對于目前我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存在的問題,監測機構要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如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標準、加大對監測工作的資金投入、引入科技含量高的監測手段等,從而有效解決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實現水土保持監測工作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