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盼云,張秀莉,雷國銓
(福建農林大學 安溪茶學院,福建 泉州362400)
2019年末爆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以來(以下均稱疫情),舉國上下都為抗擊疫情而奮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考驗著中國的不僅僅是醫療防疫體系,還有風險治理能力。
疫情在時間上的持久性導致風險蔓延至其他市場,給社會造成巨大沖擊,特殊時期保障基本物資供應才能穩定民心,確保農業農村系列工作的正常進行,才能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關于對農業農村的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從最初的宣傳引導、疾病篩查、健康檢測,到后來的保障“菜籃子”“米袋子”產品供給,春耕備耕工作的有序開展等無不體現著黨中央對農業農村的重視。
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基于對過去的歸納和對未知的預測,這些基于經驗做出的歸納和預測使人類高估了自己的認知能力,一旦認知之外的風險事件發生,方法論就會崩塌,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當前對不確定性的危害及其防范研究有2個著名的定義:“黑天鵝”與“灰犀牛”理論。
在澳洲出現黑天鵝前的1 000多年間,歐洲人對“天鵝是白的”這個定義深信不疑,后來黑天鵝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這個“真理”的認知。塔勒布將這種經驗之外無法預測的事件解釋為“黑天鵝”,說明某一環境中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會帶來不可估量的風險與挑戰,這種風險一般具有隨機性、沖擊性和脆弱性。同時,塔勒布提出應對“黑天鵝”最好的措施就是建立“反脆弱”,與堅韌、穩固等概念不同,“反脆弱”超越了復原力和強韌性,強調以不確定應對不確定性[1]。
與小概率的“黑天鵝”相對,“灰犀牛”事件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后出現的大概率事件”,體型愚笨的灰犀牛給人們不危險的錯覺,但它們容易被激怒,龐大的體型和快捷的速度會帶來災難式的后果,所以“灰犀牛”指人們本來應該看到但卻沒看到的危險或者是人們有意忽視了的危險。“灰犀牛”風險事件的發生大體會經歷否認、搪塞、診斷、恐慌、行動5個階段。可以通過早發現、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理減少或避免此類風險帶來的損失[2]。
從定義來看二者并不相同甚至相互補充,如果說“黑天鵝”是因為人們慣式思維缺陷造成的,那么“灰犀牛”則是由于人們的自滿引發的。同一風險在預測到的人看來是“灰犀牛”,在沒預測到的人看來則是“黑天鵝”,當“黑天鵝”和“灰犀牛”相撞時,風險強度將以指數式上升。此次疫情由早期醫療衛生領域的“灰犀牛”風險跨部門發展成影響到整個社會系統的“黑天鵝”事件,給社會及各產業經濟帶來巨大沖擊。
對于農業產業來說,規避“灰犀牛”與“黑天鵝”事件主要通過建立風險防御機制,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該機制必須要通過整個社會來建立,而數字化是連接社會最高效的方式。我國的數字化發展趨勢見好,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中國的數據產生量約占全球數據產生量的23%,增長最為迅速,并且預計到2025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圈。數字化和農業結合的優勢也在不斷凸顯,從農產品電商平臺發展出的“互聯網+”農業,再到近年智能化農業的演進中可以看出未來農業的方向仍是與數字化進行深度結合。近年來,數字化與互聯網技術發展出的新型產物——區塊鏈和物聯網在農業領域嶄露頭角。
區塊鏈(block chain)是將每條數據都作為一個塊,相互聯系的塊之間構建的大而全的網絡體系[3]。關于區塊鏈的研究從2008年興起,目前已被政府、企業、機構廣泛認可,通過學術輔助分析系統對截至2020年4月前關于區塊鏈的研究領域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當前研究與應用較多的是經濟與工業領域,與農業結合的范圍較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信息的可追溯體系上。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顧名思義是將物與網連在一起,以互聯網為基礎實現物與物之間的連接,通過傳感器技術、RFID標簽、嵌入式系統技術實現虛擬網絡和現實的結合[4],形成可靠的信息共享機制。物聯網技術從2014年開始在各大政府報告和指示文件中出現,目前在農業領域已得到初步發展,多應用于智慧農業、蟲害監測、農產品質量安全追蹤、溫室大棚等方面。
居民食用農產品風險防御機制主要包括風險識別、分析、發布、響應4個階段[5],準確、及時、全面的數據監控要貫穿防御機制的始終。區塊鏈的主要優點是多方協作成員之間共享數據的完整性,沒有人可以控制輸入的數據或破壞數據的完整性;數據收集和上傳可由物聯網技術下的智能終端設備實時監測自動上傳或者是經權威機構審查認證過的個人、組織通過人工錄入2種方式完成,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可追溯;另外,由于完全開放性的數據信息會威脅到政府和龍頭企業的權威性,區塊鏈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要進行本土化改造,按照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的形式[6]建立多層次信息模式,數據的上傳、使用查找按標準劃分公開給權威機構(如農業農村部、疾病防控高防御中心、食品藥品管理局、各地方政府等)、市場利潤分配者(如農戶、農產品加工包裝運輸儲藏商、批發銷售商等)、其他主體(如消費者、群眾組織等)。
風險前期要對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和發布。
風險識別依靠全方位的數據監測找出隱患,居民食用農產品供應受多方因素影響制約,比如因自然災害、生產要素缺乏、對市場反應滯后等原因造成的生產不足,加工銷售過程中因外力造成的供應短缺,因輿論或政治、金融、國際環境的突變導致哄搶物資等,而區塊鏈和物聯網的結合能在線上對農業生產端、加工運送銷售端、市場環境端各環節,以及農業系統之外的的數據進行全方面監測,對異變數據重點標記。
居民食用農產品供給區塊鏈的后臺整合式數據分析將由各行業內(如物流業、加工業、包裝業),農業產業內及農業外部環境混合分析3個部分組成,在對區塊數據驗證之后要通過不同性能的共識算法進行不同程度的風險分析,分析結果同樣分層展示給不同分析模式下的不同主體,保證數據機密性的同時便于各主體對影響居民食用農產品供給風險的等級進行判定。
風險分析結果可以預估風險損失,根據對該損失的不同承擔能力,從而可將居民食用農產品供應風險劃分成低風險、較低風險、中等風險、高風險、極高風險5個等級。其中,中等風險、高風險和極高風險需由各權威機構審查后公開發布并作出相應風險抵御指導意見,其他類型的風險需通知相關負責人,由其做出風險決策。
農業具有的脆弱性和反應滯后性導致風險發生時的應急速度過慢,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損失。比如大范圍的風險會導致糧食安全危機,像埃博拉病毒對非洲國家的農業生產、銷售和貿易造成了巨大影響[7]。小范圍風險中會因輿論的導向性引發民眾對居民食用農產品供應的信心不足導致哄搶物資。
居民食用農產品在風險應急時要依靠高效的信息對接和敏捷的供應鏈。區塊鏈不僅能線上監測分析數據,還能線下結合物聯網、供應鏈等協助產業運作。
首先,通過物聯網技術對編碼農產品進行跟蹤,智能讀取設備即可按照設定程序自動進行農產品分類、包裝和運送,并將每次讀取的結果上傳至區塊鏈系統,減少數據失誤、降低人工成本;區塊鏈技術提供給社會多方主體公開透明的市場信息:對農戶來說,通過數據分析了解農產品種植生長情況、潛在市場需求,減少農戶在農產品不同階段的決策失誤;消費者能夠通過區塊鏈數據追溯農產品生產、運輸位置、質量、價格等信息,保障消費者權益;企業也可以實時調整競爭策略,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有利于政府在各環節監管并發布前瞻性和針對性的政策。
風險平息后,除了持續進行數據監測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反脆弱機制,優化此次風險中效力不足的各體系以準備下一次風險抗擊。
從思想層面看,風險事件平息后要對前期識別、分析、發布和風險發生時的應急過程進行反思和改進,吸取教訓。及時調整政策方向,全方位彌補風險抵御機制的不足。
從技術層面看,由于識別到的風險無法準確預估帶來的災害程度,任何行動和力度都不好把控,因此要基于系統風險承擔力提前做出不同等級的風險抗擊準備,比如疾病防御體系、應急指揮中心、自然災害預測中心等,同時加快新基建、新商業的建設,為風險應急提供更多可能的選擇。
反觀當下,此次疫情中農產品供應的不足主要是由于農產品供求信息不對接、交通物流受限導致的供應不足和滯銷、早期“一刀切”的政策指令也是農產品供應受阻的原因之一。
中國的農產品供應體系在此次疫情風險中雖然表現出不足但以取得勝利收尾,我國實事求是和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再一次被歷史證明是明智之舉,農產品供應政策的及時調整加之經濟體制中“看不見的手”發揮重要作用,保障了民眾的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電子新商業補充了傳統模式的不足,微信小程序官方數據顯示,除夕到2020年正月初七,小程序生鮮果蔬業態交易筆數增長149%,社區電商業態交易筆數增長322%。每日優鮮小程序的訂單量同比增長了309%,家樂福到家服務訂單量同比增長300%,百果園小程序到家渠道同比增長600%,這一系列的數字都表明新型商業模式時代的到來,數字化和農業的結合優勢再一次被證明。
發現風險就是為了應對風險,風險發生時首先要做的是承認危機的存在,避免因盲目自大而產生難以控制“灰犀牛”的風險,要對風險進行全方位持久的監測,避免風險跨部門傳染導致“黑天鵝”事件發生。
居民食用農產品供應關乎民眾對國家風險防御體系的信任,在特殊時期更是起絕對重要的作用,農產品供應至少要有與風險抗衡的能力,同時以戰勝風險為目標。國際環境和生產環境的越發不穩定使得這個風險防御機制的建立迫在眉睫,而數字化農業的相關設施、雙向人才和民眾特別是農戶和中間商的接納是當前要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