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佳代瓊
(1.重慶市永川區水利局,重慶 402160;2.重慶市永川區水利電力工程質量站,重慶 402160;3.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2160)
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大中型灌區7884處,有效灌溉面積3350.1萬hm2,其中大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萬hm2以上)460處,有效灌溉面積1799.5萬hm2;中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0.067~2萬hm2)7424處,有效灌溉面積1550.6萬hm2[1],約占當年全國耕地灌溉面積的22.6%,灌溉用水約占全國農業灌溉水量的1/3。全國近半數的中型灌區均位于產糧大縣(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基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和落實“節水優先”方針的主陣地。根據重慶市灌區普查成果,全市現有中型灌區127處,設計灌溉面積26.17萬hm2,其中大多建于20世紀50~70年代,受當時建設標準和施工技術等的影響,加之運行時間長,大部分灌區普遍存在不同程度滲漏、淤堵、垮塌等問題。自2001年以來,重慶市已對70余處重點中型灌區開展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至0.504。盡管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因任務重、渠線長、矛盾多,在建設過程和運行管理中難免存在部分問題。根據水利部部署,“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繼續加強大中型灌區改造,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現代化;2021—2022年,將對全國461處中型灌區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重慶市“十四五”期間擬實施中型灌區改造35處,改善(恢復、新增)灌溉面積6.11萬hm2,其中2021—2022年實施17處,改造面積3.23萬hm2。本文總結了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為“十四五”期間中型灌區改造工作提供借鑒。
1.1.1 勘察設計工作深度不足
由于大部分中型灌區建設年代久、渠系線路長、灌面分布廣,加之勘察設計時間短、技術人員責任心不強等,部分項目直接采用原灌區“三查三定”資料,未對設計(有效、實際)灌溉面積、種植結構、農業發展規劃進行復核調查;未對主要干支渠進行踏勘,直接在1/10000地形圖上勾繪渠道分布。部分灌區由于城鎮化建設已被占用,部分渠道已廢棄或無法恢復,滲漏、淤堵、垮塌等病害情況未能全面反映。尤其是主要渠系建筑物(渡槽、倒虹吸、隧洞、涵洞等)的病害和地質情況未探明,如,渡槽基礎沉降原因、支承結構情況不清,倒虹吸沉降裂縫、淤堵等狀況不明,隧洞圍巖類型、滲漏情況以及涵洞垮塌原因不清楚。同時,重慶市中型灌區水源以水庫為主,部分為攔河堰,灌區水源除灌溉用水外,還兼有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態用水等,部分項目對灌區用水情況調查不實,改造完成后供水矛盾突出??辈焐疃炔蛔?,現狀情況不明,導致改造方案難以準確,病害不能有效消除。
1.1.2 改造措施不合理
滲漏、淤堵和垮塌是灌區明渠的主要病害,然而,部分項目對病害原因分析不足,改造措施針對性不強。如,部分渠段滲漏是由于渠道基礎沉降或變形造成,但整治措施仍采用開槽勾縫或現澆混凝土護面,后期基礎繼續變形產生裂縫,滲漏問題仍未解決。部分渠段淤堵原因為靠山體側山洪沖入淤積物,整治措施僅考慮渠道蓋板,未考慮排水溝或排洪渠。渠道垮塌原因主要有渠基沉陷、渠墻失穩、山體滑坡或山洪沖毀等,因未深入分析垮塌原因,造成病害整治不徹底。對于渡槽,主體結構風化嚴重,槽身損傷、裂縫、滲漏是其常見病害,然而改造設計中多未對渡槽基礎和支承結構的進行強度驗算,考慮施工難度、施工安全和資金限制,大部分渡槽僅采取防滲措施,整治后槽身垮塌、進出口連接段沉陷、開裂漏水現象仍有發生。隧洞由于原斷面尺寸偏小,圍巖類型不明,開挖方式和襯砌防滲措施難以實施。倒虹吸未認真查明滲漏原因、復核過流能力、設置攔污排沙設施等,部分倒虹管改造后依然存在漏水、淤堵和過流能力不足等問題。部分灌區未經充分論證將大部分明渠改造為管道輸水,考慮攔污、沉沙等防護設施不足,加之縱坡緩、水壓小,造成管道系統淤積嚴重。此外,閘門、水泵等機電設備的改造與灌區現代化建設也存在一定差距。
1.2.1 項目法人責任制落實不到位
項目法人主要存在組建不規范、人員配備不合規、管理制度不健全、履職能力不足,對監理、施工等參建單位的管理不到位,工程檔案欠完善等問題。如,項目法人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或其授權部門組建,項目法人未設置相應內設機構,人員配備數量不足、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不能滿足工程建設需要,未建立安全、計劃、財務、合同和檔案等管理制度或相關制度不健全。
1.2.2 工程質量存在問題
由于灌區改造工程的技術難度相對不高,各參建單位對質量管理的重視程度不足,加之工程涉及面較廣,工程質量管理易出現薄弱點。質量行為方面主要存在質量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嚴格執行質量報驗制度,質量檢測缺項,質量評定不規范等;實體質量問題主要表現在工程外觀質量不符合要求、渠道整體線型不順暢、渠底倒坡、混凝土或砌石表面平整度差、混凝土護面存在蜂窩麻面等,混凝土厚度或強度、填方壓實質量等不符合設計或規范要求,輸水管道漏水、淤堵,水泵安裝不規范等。
1.2.3 未按規定組織工程驗收
灌區改造工程中普遍存在法人驗收(分部工程、單位工程、工程完工驗收等)和政府驗收(竣工驗收等)不規范、不及時等問題,其主要原因包括灌區工程涉及臨時征占地、青苗損害,但無相關占地和青苗補償,協調難度大時間長,部分工程不能按期、按設計實施;設計變更較多、手續未及時完善,竣工決算和審計進度慢等。此外,部分工程由于前期設計粗糙、審批不嚴、施工單位低價中標等原因,導致工程完工但結余資金較多,為達到投資計劃完成率新增建設內容,需重新開展設計、招標等程序。
1.3.1 灌區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重慶市中型灌區多設有管理機構,但組成復雜,其職能、職責也不夠明確。全市中型灌區管理機構主要分為4類,即區(縣)水利局下屬事業單位(水利站、水庫中心等)、專業機構(灌區管理中心等)、企業(水資源、水利、水電開發公司等)或地方政府(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等),或多部門聯合管理[2]。由于豐水年和平水年灌水需求不大,且缺少管護經費,灌區管理機構普遍未落實專職人員,兼職人員相關專業知識不足,缺乏灌區管理能力。盡管大部分灌區均設立了灌區用水戶協會,但多未發揮其實際作用,灌區日常維修養護、清淤疏浚等管理力度不足。同時,灌區劃界、水量調度、信息化管理工作均較為滯后。
1.3.2 灌溉水權確定和水費收取存在困難
重慶市自2012年開展農業水價改革試點示范工作,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經驗,但中型灌區涉及面廣、用水戶多、水權確定矛盾相對突出。部分中型灌區開展了水價綜合改革工作,核定了灌區農業水價,并進行水量分配,但一定程度上缺乏其科學性和合理性,導致水權證難以核發,加上計量設施還不完善,信息化程度還遠遠不足,人民群眾意識還有待提高等因素,灌區水費收取困難,運行維護資金不足,實際運行管理工作存在諸多困難。
前期設計質量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灌區節水改造的效果。重慶市已編制完成“十四五”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和2021—2022年建設方案,以規劃和建設方案為指導,結合節水改造任務和實際情況,確定2021年實施8個中型灌區項目。設計單位應全面收集和分析灌區耕地分布、農業種植、歷年用水以及灌區內農業發展、城鎮規劃等資料,查清灌面分布和各用水戶情況,開展灌區水資源論證。同時,組織水文、水工、地質和施工等人員進行全線踏勘,對渠道進行帶狀測量,分段(分座)統計渠道(渠系建筑物)病害,有針對性地開展必要的地質勘察工作,查明不良地質條件,尤其是要深入分析滲漏、坍塌和滑坡等主要病害的地質原因和其它原因。對渡槽、隧洞和倒虹吸等主要建筑物的地質條件應逐座分析,隧洞還應著重分析洞口邊坡、洞內圍巖穩定性以及滲漏情況。
在查清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的主要病害及其原因后,應逐段、逐類進行分析,對襯砌方式、滑塌治理、防淤堵等方案進行比選,提出可行、有效的整治措施。尤其要注重關鍵渠段、重要建筑物的整治方案,避免改造完成后,因局部渠段和建筑物問題導致其后無法通水。渠道能全線順利通水是整治效果的基本體現,要重視渠道縱坡的復核和水面線的計算,以利于下級渠道取水,避免局部倒坡通水不暢、邊墻高度不足渠水外溢等問題。此外,由于灌區節水改造為線性工程,施工組織還要充分考慮渠道淤泥和土石棄方的處置、臨時道路和施工場地布置等。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還應重視信息化設計,并結合區內高標準農田、宜機化改造等工作,統籌規劃設計,為鄉村振興提供基礎設施保障。
總之,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要高度重視前期工作,全面收集分析資料,全線踏勘并開展必要的測量、勘察工作,逐段(逐座)確定整治措施,做到因地制宜、精心設計。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技術指導和監管,重視審查審批工作。
項目法人是工程建設質量和安全、進度和資金使用的首要責任者,要按照《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法人管理指導意見》,規范項目法人組建,建議按照建設運行管理一體化原則,以現有的運行管理單位為基礎組建項目法人,配備滿足工程建設需要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明確職責,健全制度,提高項目法人履職能力,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項目法人要加強對各參建單位的履約履職管理,督促落實安全和質量責任,加強對施工關鍵環節、關鍵部位的監督檢查;各參建單位按照《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檔案管理規定》要求,規范化管理工程檔案資料。
灌區節水改造項目涉及面廣、戰線長,施工受氣候條件、作物種植和灌水時間等影響,任務較重,因此施工單位要根據現場實際優化施工組織,合理安排工期,規范開展工程質量檢驗和驗收工作,加強施工質量管理。監理單位必須健全監理各項制度,確保監理人員到位,正確履職,落實平行檢測、專項方案審核、關鍵部位旁站監督等職責,提高專業技術和項目管理能力,嚴把工程質量、進度和投資控制關。此外,項目法人要及時與灌區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協調,妥善解決建設過程中涉及群眾利益的相關問題,積極推進工程進度,及時完善設計變更等程序,按規定組織驗收工作。
水利部提出,中型灌區節水改造要立足建成“節水高效、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3]。項目實施后,應實現工程基本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基本健全的“建一個、成一個”目標。為保障灌區效益充分發揮、工程安全有效運行,要明確灌區管理機構及其職能職責,劃定灌區管理范圍、設置界樁、標識標牌,對水源、骨干渠道和末級渠道實行分級、分段管理,落實專人,制定運行管理制度,明確責任,制定維修養護方案。可結合水庫水源的管理模式,積極推行骨干工程管養分離,逐步建立物業化和市場化維修養護體系,實行專業管理和群眾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系。要充分發揮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的作用,提出合理的灌溉用水計劃。灌區管理機構要充分征求用水合作組織意見,合理分配水權,制定水量調度方案和相關制度,協調各用水戶矛盾,實現公平、有序、高效灌溉。同時,要持續推進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合理確定和調整農業水價,統籌村集體經濟等收益,多渠道落實管護經費,促進工程管護到位和效益正常發揮[4]。
水利部印發的《大中型灌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指導意見(試行)》中,對灌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提出了細致的要求,同時要求加快灌區現代化建設。中型灌區的運行管理要結合量水站網建設、農業水價改革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測算工作等,從灌區實際出發,完善量水設施和信息化設備,逐步實現灌區的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
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是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相關部門要重視前期規劃設計等工作,落實各參建單位的質量安全等責任,加強灌區運行管護,全面推進農業水價改革,推進灌區信息化建設,不斷提升灌區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此外,還需適時開展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實施效果評估,加強灌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切實保障大中型灌排工程安全運行和持續發揮效益,持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